浅谈心理情感因素对糖尿病及其血糖变化的影响

2012-01-28 14:07李保华金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情志激素出版社

李保华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间062450)

浅谈心理情感因素对糖尿病及其血糖变化的影响

李保华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间062450)

分别从中医、西医就精神神经因素对糖尿病产生的危害入手进行分析,中医认为由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可导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肾之阴津而发为消渴病,西医认为由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会引起某些应急激素-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分泌大量增加,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所以长期精神神经因素的存在,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糖尿病;消渴;精神神经因素;情志失调

血糖受多种激素调控,激素的内分泌涉及一个庞大复杂的神经和心理控制系统。

1 中医对心理情感因素与糖尿病关系的认识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在历代医籍中有消瘅、三消证(上中下)等不同名称[1-4]。中医认为,消渴病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3],凡能导致阴虚燥热的情况,皆有引起“消渴”病证的可能[5]。

神经精神因素属中医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范畴。

中医理论认为,由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忧思过度,营谋强思等,皆可导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肾之阴津而发为消渴病。

历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情志失调可引起糖尿病,如中医经典《内经》认为,若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可郁而化热,则消烁肌肤,伤津耗液,引起消渴病。《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刘完素《三消论》说:“消渴者……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6]。”

黄元御《四圣心源》:“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7]。”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8]。”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血、肝气所化,故云肝在志为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和全身气机的作用,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郁怒、暴怒则伤肝,既可以肝郁化火,消烁肌肤,伤津耗液,引起消渴病;又可肝气亢逆,上冲心脑,发生胸痹、中风、晕厥等病证;还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瘀血”等病理因素。故无论是胸痹、中风,还是消渴病等,都与情志失调有关,而且在其病理发展过程中与“瘀血”的关系更大。另外“瘀血”与消渴病多种并发症有关。因此情志失调,既是诱发消渴病的重要因素,又是加重消渴病的重要条件[9]。

对于由七情失调可加重或诱发糖尿病而如何防范,历代医家曾有论述。如张子和《儒门事亲》说:“消渴一证……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6]张介宾《景岳全书·三消干渴》说:“凡初觉燥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谨,纵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10]。”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首先应做到清心寡欲,养心敛思,诚如唐•孙思邈所说:“神气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疢作。”其次是调整情绪,俗话说“气是百病之根由”,“百病皆生于气也”,遇事或所愿不遂,或境遇不佳,应该不着急、少生气,不烦躁、少恼怒,不抑郁,处事达观,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消除嫉妒;若不戒嗜欲,不节喜怒,即便是病好了,还容易反复发作。最后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乐观的情绪,舒畅情志,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劳累,劳逸结合等多方面去调节、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能使血糖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从而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

2 西医对心理情感因素与糖尿病关系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11]。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某些抗胰岛素作用的因素导致胰岛素作用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影响其生理功能所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等,即“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或以并发症和(或)伴发病的形式出现;也有无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

从糖尿病流行病学观察发现,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种族聚集现象,即遗传易感性有关。而在后天环境因素中则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减少、肥胖及精神神经因素等多种。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措施。治疗的目的是控制高血糖和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现在糖尿病的治疗措施,专业内行话是“五驾马车”,即糖尿病的教育、合理的饮食调节、必要适时适当的运动、必要的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等五个方面[11]。通过糖尿病的教育和临床观察后发现,患者及家属多已了解到血糖的波动与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合理的饮食调节、忌口等。如此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大部分病人血糖控制的理想,但也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的不理想,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

心理情感应激,通俗的说就是指生气、着急、恼怒、沮丧、抑郁等情绪波动及劳累紧张等因素。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波动、心里的压力以及突然来临的创伤等心理情感应激后,会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某些神经内分泌应激激素大量增多[11],以应激身体生理的需要。这些应激激素分别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高糖素以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是与胰岛素拮(对)抗的激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多种,而降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即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如果胰岛需要长时间过量分泌胰岛素以对抗众多的拮抗激素,久之就会加重胰岛的负担,出现胰岛功能失代偿或继发性胰岛素抵抗,而致血中游离脂肪酸增高,血糖升高,糖、脂代谢异常,从而加重或诱发糖尿病[11]。目前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后天环境因素中,其中之一就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认为,由于长期过度的心理与情感刺激,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忧思过度,营谋强思等,皆可导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肾之阴津而发为消渴病;西医认为,因为情绪的激动、精神的紧张、心里的压力以及突然临之的创伤等,会引起某些应急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这些应急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由此可见,长期的心理情感因素的刺激对糖尿病有明显的影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无论是对原发糖尿病还是合并症,都有诱发或加重的可能。○H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S].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8.

[4]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中医临床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531.

[5]韩俊侠,金栋.浅谈饮酒对糖尿病的影响及危害[J].西部中医药,2011,24 (10):67.

[6]张年顺.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儒门事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67:89.

[7]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四圣心源[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23.

[8]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13.

[9]尹静,金栋.内经消渴病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5):9-10.

[10]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34.

[11]张惠芬,迟家敏,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174-195,3,46-47.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8.088

1672-2779(2012)-08-0131-02

:杜宝良

2012-03-15)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情志激素出版社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宁波第二激素厂
我等待……
绝经治疗,该怎么选择激素药物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备孕需要查激素六项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