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贵在团聚

2012-01-28 16:48卓勇良
浙江经济 2012年2期
关键词:填充物二舅汪伦

我们的情感渴望团聚,我们的自我价值需要团聚来实现,我们的幸福需要团聚作为一种填充物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春运难都是媒体报道的焦点。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孤身一人闯荡在外,谁都想在这个时候回到温暖的家,与家人围坐一桌,吃一口从小就熟悉的家乡菜。以我来说,离开宁波30多年,越来越觉得咸抢蟹、天菜芯是我的最爱。那不仅仅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记忆,一种亲情,一种人生的温馨。

人真的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群居动物。我们辛辛苦苦工作,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上的一丝愉悦,追求感官上的那些满足,有时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可是,当这一些都达到的时候,如果此刻有人能分享你的一分快乐,有人能倾听你的一声絮叨,如更有人能赞扬你一句那些小小的成功,你可能会更开心。而这些如果都难以实现,你还是孤身一人,甚至没人愿意和你吵上一架,坦率地说,你的幸福将会缩水,自我感觉将会恶化。

与团聚的幸福相对应,离别是痛苦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做着文学青年梦的时候,曾专门就离别诗写过一篇小文章。离别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比较通俗的有李白的送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较深刻的有杜甫的“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比较上口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文人是一帮典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家伙,所有幸福的情景都是相同的,不过那太浅白了;所有痛苦的情景各有各的不同,那才是深刻的主题。

团聚并非当代中国人特有情结,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有多少美国人为了平安夜的那一刻,可以坐上四五个小时飞机,横跨整个北美大陆。1967年春节,上海造反派要求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不让人休息,搞得怨声载道。我二舅当时设法弄了一张病假条,坐轮船清晨四点多来到我家。我从睡梦中醒来,看到二舅高兴地同我母亲讲,他来宁波的惊魂之旅的故事。

可是,春运难令团聚成为中国打工者们的一种奢侈。以现有技术经济条件,是不可能解决春运难的。相关人士倒是年年会有一些宽慰我们的话。有一年《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对有关人士的采访,说春运难的“最大症结还是铁路运力不足”。当时还报道铁道部一位副部长说,“五年后,我们要建成12万公里铁路线,基本能解决买票难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看上个世纪70年代,宁波和上海是如何解决春运难的。当时宁波和上海的客运主要是海轮,平常每天一两个航班,春节期间一天有七八个以上航班,运能增加好几倍。那些加班船都是货船,在船舱地板上铺席子,称之为统舱。

这种增加运能的办法,对于铁路长途交通是行不通的。如果有一个能适应春运的铁路客运系统,那么平常这些运能将有相当部分闲置。如果票价不变,铁路部门将巨额亏损。如果铁路部门要有正常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有大量运能专门用于短暂的春运。所以,春运难不是一个运力问题,而是一个技术经济难题。

这里的直接症结是春节前后旅客乘车的巨大波峰。任一个正常的铁路客运系统,都不可能应对如此巨大的不均衡运量。一年一度的这种“超大规模人群的超长距离流动”,太让人难受,太令人无奈,太使人感到相关政策的失败了。

我原本想,如果让农民工在打工地定居,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可是,细想一下,当年我二舅他们不也是在上海定居吗?可是照样每年要来宁波一趟。当年大群大群地乘着轮船,赶在除夕之前来到宁波的上海人,都是在上海定居的,可是定居挡不住他们一年一度的返乡之旅。让农民工定居算不上是解决春运难的一个好主意。

团聚止于春运难。如果我们再深入探讨,那将是写一本大书的题材。无论如何,我们的情感渴望团聚,我们的自我价值需要团聚来实现,我们的幸福需要团聚作为一种填充物。当万家灯火,鞭炮齐放的时候,如果还是孤身一人在外,可千万别有任何怨言,因为那是春运难造成的。

猜你喜欢
填充物二舅汪伦
“一舅二舅”
注射填充物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赠汪伦
泪别汪伦
二舅和狗
祛火枕
二舅
事业基础
二舅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