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的改革目标及思路※

2012-01-28 14:07张建华任亮刘慧民王桂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基础课医学素质

张建华 任亮 刘慧民 王桂叶

(1河南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漯河462001;2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462002)

高职高专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的改革目标及思路※

张建华1任亮2刘慧民2王桂叶2

(1河南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漯河462001;2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462002)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估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评价取向、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手段等方面的弊端,只有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大胆改革,才能促进课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保证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目标;思路

课程改革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实施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甚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只有加强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监督、调控,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才能有效地确保课程实施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加强对课程设计、实施的评价,发挥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中的导向和监控作用,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性环节,是促进课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1]。

近年来,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的目标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变化,对医学基础课程及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课程评价的层次和规格上应具有不同的特点,以便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评价工作;另一方面,要求课程评价必须形成新的思路,以适应职业考试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并在持续不断的课程评价中,使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

由于受传统学科思想的影响,加之医学基础课程自身的性质,导致医学基础课的课程评价工作的改革,与专业课程的评价工作相比,无论是评价取向、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手段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弊端,已严重滞后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评价的功能单一,且只注重知识与能力,忽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的课程要求;②评价的方式多依赖课程的结业考试,方法单一,难以体现“以就业导向”的理念;③评价主要只针对学生,主体过于单一,存在过于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2]。

1 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工作的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只有通过革新教育理念,确定医学基础课程课程评价的目标,推行课程评价模式的全方位改革,使评价体系更为全面,评价模式更为合理,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中的导向、检测、监督及反馈作用。医学基础课程课程评价工作的改革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1.1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首先,要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行医学基础课程设计及实施工作,对课程的评价也要围绕这一核心工作进行。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做到“想培养能力,就教能力;教能力,就考能力”。同时,要注意“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能力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授课教师要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能力本位”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1.2 建立符合“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能力协调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促进“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能力协调发展。医学基础课的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的综合标准。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应用知识、操作技能知识、法规知识、必要操作技能、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人际合作能力等[3]。当然,不同基础课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上述内容中可以有所侧重或取舍,但所有的课程都应有明确的综合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1.1.3 课程评价中突出素质目标由于素质目标的复杂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素质评价,往往设在课程评价之外,由学生管理部门独立运行,缺乏以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作为评价依据,与课程目标的关联度过低。医学基础课对素质目标的评价,可以借鉴医学专业课的做法,确定以岗位普遍要求的、对专业课学习有指导意义的非专业能力考核作为评价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况,定期给予定量或定性评价,同时结合学生自评或他评给出评语,在课程结束时结合这些评语,由教师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出一个总评价,作为学生自我完善及后续课程教师进行诊断性评价的参考。当然,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在日积月累中养成的,很难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每一门基础课程中反复训练、持续观察、共同培养[4]。

1.2 课程评价要提高基础课对专业课程及岗位就业的影响为确保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及就业,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评价的模式改革时,要参照专业课的评价标准设计基础课的评价标准,提高评价标准的针对性及适用性。同时将素质的评价细化落实到每门基础课程中,某些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如病理学、药理学的评价,甚至可以与职业考试内容进行对接,对考施教、对考施评。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对医学基础课的课程评价。

1.3 加强过程评价及学生的参与度对医学基础课的课程评价要转变过分依赖结业考试的现状,而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要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及素质提高的过程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使评价的功能多样化,使学生通过课程评价,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校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优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 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的方法

确定了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工作的改革思路,接下来的工作就要在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方面大胆革新,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对医学基础课的课程评价工作进行有效变革:

2.1 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要将教师与学生同时纳入课程评价工作中,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邀请专业课教师作为第三方,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方法要由以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改为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导向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2 医学基础课程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对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采取分类考核、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可以采取平时测验、阶段考试和结业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原则。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指与课程相关的技能与能力,可利用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程进行。通过学生实验课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考核几方面进行评价。对素质的评价则利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进行自评和他评进行,可利用学习手册及学习记录袋进行评价,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素质及职业通用能力,如谨慎质疑能力、分析解疑能力、学习迁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对学生素质的自评评价可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由学生自愿参与并来确定。他评则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可通过学生学习行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可采用教师评定及互评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的态度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具体任务的能力,这实际上也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

2.3 医学基础课课程评价的认定模式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可采取不同的认定模式。如知识目标的认定可采用分数+等级的模式;能力目标的认定可采用分数+等级+评语的模式;素质目标的认定则应用等级+评语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评语评价虽无固定的模式,但针对性要强,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具体,要避免公式化,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语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2.4 学习手册及学习记录袋的合理使用学习手册及学习记录袋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载体,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展示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物质化的资料,是展示学生持续进步的重要信息。学习手册作为可以放入学生档案内的资料,真实记录了学生在不同课程、不同时期知识、能力及素质成长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了解、沟通的纽带。学习记录袋作为学习手册中量化及质化评价的依据,不只是收集学生学习作品的档案夹,而是更有意义地收集学生迈向课程目标的、与学习和发展相关的作品样本。学习记录袋可以包含以下内容:不同课程的学习计划、作业、预习笔记、听课记录、学习自传、小论文、实验报告、问题记录、讨论课发言提纲、课程竞赛证书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手册+学习记录袋”的方法,医学基础课的课程评价就会更客观、更全面、更丰富,使教师、学校、家长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由于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只有借鉴国内外教育学习领域先进的课程评价模式,通过对课程评价的评价取向、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有效变革,使课程实施适应高职高专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才能促进医学基础课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促进高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1]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J].职教论坛,2010,(12):47-50.

[2]王金云.我国高校课程评价的困惑及改革趋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5):65-67.

[3]张海容.德国职业教育对我院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模式的启示[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3):41-44.

[4]赵银美.卫生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分析与构建[J].职教通讯,2011,16 (6):6-8.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8.011

1672-2779(2012)-08-0024-02

:苏玲

2012-03-04)

河南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Wjlx11018]

猜你喜欢
基础课医学素质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医学、生命科学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