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八)
——元宵节节俗与健康

2012-01-28 14:07温长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大脑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八)
——元宵节节俗与健康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100029)

中国节日;风俗文化;身心健康;元宵节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高潮,“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古时也有称为“上元节”、“灯节”的。关于它的来源说法不一,有道教说的,如《梦粱录》就坚持这一说法,认为是由东汉道教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的“三元”说来的。有佛教说的,如《僧史略》就坚持这一说法。认为是因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神变之日(西方的12月30日,相当于中国的正月十五日)燃灯供奉而起的。有学者认为,以上两说均不能反映出这一节日的本质意义,元宵节实际上起源于上古对天体的崇拜,《史记•乐书》中“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的记载可为这种认识提供佐证。只是原来的“正月上辛”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固定的正月十五这个月明在望的好日子了。不过,道、佛两教在这一节日传承中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肯定是不容忽视的。

围绕元宵节的活动很多,除以观灯、吃元宵为主外,舞龙灯、踩高跷、耍旱船、玩排鼓、猜灯谜等民俗活动也丰富多采,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1 闹元宵

1.1 节俗溯源“闹”就是玩、耍,喻“尽情”之意于其中。民间把围绕元宵节举行的一系列喜庆活动称为“闹元宵”,是颇具道理的。元宵节这天,全国从城市到农村,自白天至夜晚,时时处处呈现一片热闹场面、一派欣欣生机。男女老幼,人的海洋;载歌载舞,笑的世界。在历史进程中,这一节日的规模越过越大,以至后来发展为节前、节后连“闹”三天的盛况。

我国各地对元宵的“闹”法很多,大体有赏花灯、耍旱船、踩高跷、舞长龙、玩狮子、弄腰鼓、赛排鼓、猜灯谜和进行各种民俗表演等。大凡除城里人自己“闹”外,乡下人也要“闹”到城里来,热闹味融城乡一体,喧闹声响大街小巷。白天玩节,夜晚玩灯,通宵达旦亦不为怪,与国外的狂欢节相比绝不逊色。历代不少文人都用自己的笔留下了描写上述活动的诗篇,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狮子舞的诗:“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又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1.2 健康话题元宵节,人们从早乐到晚,到处可见笑逐颜开的大人、笑无拘束的孩子、抿着嘴笑的老人,真是笑出了好心情。好心情会让人的大脑释放出一种有助于神经紧张感消除和肌肉放松的化学物质,使人心旷神怡,忘却烦恼和疲劳,有助于人的健康长寿。美国学者把48位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实验,让实验组每天看30min的幽默喜剧,在愉快中度过;对照组不安排特定的活动,心情如何顺其自然。一年后,实验组中仅有2人发病,而对照组中发病的人数却高达10人。笑是心情好的直接表现形式,笑的过程要牵动膈肌上下振动和腹肌收缩运动,对内脏能起到推压和按摩作用,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速度的加快,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笑时的腹式呼吸,可以提高呼吸肌的功能,增加人的肺活量。笑时能牵动面部13块肌肉不同程度的运动,对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养颜驻容有直接帮助。笑还有助于神经紧张感的消除和肌肉的放松,使人忘却烦恼和疲劳,同时对人的食欲和睡眠状况有改善作用。俄罗斯专家认为,笑是一种快乐反应,起着“保险阀”的作用,无论是对人的心理健康还是生理健康,都能产生良好影响。日本学者冲正弘氏在对印度长寿老人的访问后得出的结论是,笑有助于长寿。印度长寿老人的秘诀就是开朗爱笑,越是苦恼时越要想办法笑。

古人对笑有颇多研究,给各种笑都下了定义,如笑得抬不起头来的“笑不可仰”、笑得弯腰弓背的“捧腹大笑”、笑得无所顾及的“哈哈大笑”、笑得面目舒展的“笑逐颜开”、笑得满面春风的“眉开眼笑”、笑得含而不露的“微微含笑”、笑得羞羞答答的“捂面而笑”、笑得严肃认真的“笑比河清”、笑得非常难受的“强颜欢笑”、笑得如痴如呆的“无名傻笑”、笑得隐晦难测的“笑而不答”、笑得凶狠暴戾的“笑面夜叉”、笑得阴险奸诈的“笑里藏刀”等。概言之,笑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人际间交流的一种媒介。哪种笑最好?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发出的笑声是从高音到低降音时的“哈哈大笑”时,是最亲切和最受欢迎的,也是对身体健康最有益的,因为它是人思想自然放松、没有任何戒备的真情流露,是人本性的真实体现。

心理学家们指出,好心情并不全部来自于大脑,还表现在行动中。一个人只要善良宽厚,淡泊名利,心境平和,就会有好的心情。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产生好心情的重要条件,喜欢独处的人是很少能产生笑意的。笑容可掬,利他利己;愁容满面,难得康健。但愿笑声充满整个世界,快乐常伴每个人的左右!

1.3 相关连接在生活中,乐极生悲的事也不鲜见,古有之,今有之,中国有之,外国亦有之,说明它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普遍的医学意义。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写有这样的故事:范进老来中举,喜事一件,结果他因高兴得过度而疯了,还是胡屠户一把掌才把他打得清醒过来。1982年在智利举行的世界杯足球比赛上,老球迷路易斯看到本国的球队踢进一球时竟高兴得狂笑起来,结果当场兴奋死亡。1999年7月6日,中原地区某农村一个36岁的光棍汉吴某,因摸到一张好牌在赌场狂笑而死,惊动四野。1999年9月30日,山东某地两名中学生课间开玩笑致使一名12岁的小朋友发生意外死亡,成为全国首例“笑死人”的官司,打了一年多还未见输赢。2000年10月14日,河南鹤壁市两位老太太因看了某电视台的综艺节目100期回放而情绪激动,结果分别诱发了脑溢血和心肌梗塞,一位经抢救脱险,一位不治而逝……这虽是生活中的偶然,但确实需要引起人们的沉思。

祖国医学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存在着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习惯上把它们称为“七情”。在通常情况下,七情作为人们对外部世界产生情感的表现形式,并不引起疾病发生;只有当外界的刺激强烈,某种情志表现非常突出时才会引起相关脏腑的气血紊乱,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人的情志变化与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关系,与心的功能联系最为紧密,任何突发病变都会影响到心的功能。关于这一点,张介宾在《类经》中有过明确的说法:“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五脏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灵枢•口问》中则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当然,分主于心的“喜”,在心中的反映最直接,对心的反应也最强烈。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临床上,惊喜对心(因中医把脑的功能归属于心,故实际上也包含脑的表现在内)的损伤确实符合这一规律,且相当明显,使人表现出心绪不宁、坐卧不安、失眠多梦、健忘失记等一系列症状来,乃至出现精神错乱等。此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安定情志,运用心理和药物疗法的结合,尽快实现患者的心理平衡。

“闹”元宵,要闹得适可而止,千万别闹出乐极生悲的事来!

2 玩花灯

2.1 节俗溯源正月十五玩花灯是元宵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在南北朝时期已经盛行了。这原本是宫廷中的玩法,后来逐渐扩大到了民间,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了。梁•简文帝还写下了著名的《列灯赋》以展示当时玩灯的盛况:“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辉交映,倒影澄鲜。”油灯、漆灯,品种繁多;焚香、点蜡,风格各异;灯光、月光,相映生辉;岸上、水中,倒影成趣,真是一幅迷人的花灯世界图!

隋唐时期,元宵节玩灯之风更盛。《隋书•柳彧传》中的一段记载,可谓当时盛况的实录:“正月望日,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怪异。”唐代的玩灯时间还变成了3天,“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盞灯,簇之如花树。”(《朝野佥载》)宋代的玩法进一步升级,放灯的时间变成了5天,灯山花海,伴流水泻下,如瀑布奔放;乐鸣舞翩,人声鼎沸,进不夜星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写得生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楼,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目,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明、清三代,元宵节玩灯之趣有增无减。明永乐七年皇帝曾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灯节带来了新玩法,声、光、动画等形式的介入,使花灯的层次上升到了从未有过的新水平。

2.2 健康话题从元宵玩花灯,使我们联想到对人们对灯的设计、制作投入的心思和精力,联想到灯谜的编写和猜灯谜所搅入的脑汁,联想到观灯、品灯的愉悦和兴致。这种从手、体到心、脑的全身性参与给机体带来的良性刺激和因此产生的健康因子注定是少不了的。就灯谜而言,谜底就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谐音格、求风格等100多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熔于一体,足以让人眼界大开、脑转心动了。

从猜灯谜说到用脑,这其实也是一种锻炼。大脑被称为“司令部”,不仅是因为它指挥着人的运动和感觉,更重要的是它产生了人的思维和意识。人的大脑中有150亿个神经细胞,一生中可以储存1000亿个信息单位,而完成正常的思维和记忆只要用1/10的力量就够了,其蕴藏的潜力之大是难以测知的。所以,开发人的智能存在着先决的优势,用不着担心用脑过度和脑神经细胞衰老的问题。除了它本身具有的正常调节功能之外,大脑神经细胞的再生问题也出现了新学说。过去长期认为的大脑神经细胞的衰亡是不可逆的理论,在新的研究成果面前已发生动摇。美国、瑞典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即使到了70岁年龄,大脑仍会长出新的神经元。对记忆移植的研究,在动物试验阶段已经显示出了有苗头的进展,把它变为现实是迟早的事。

“用进废退”是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用脑也不例外。不过,脑对营养的要求是很高的,它每分钟所需要的血量就有900ml、氧气45ml,占心脏整体血液排出量的15%和全身吸入氧气量的20%。假若脑缺氧1.5min,就能使人昏倒;缺氧5min,就会造成大脑皮层细胞死亡。因此,掌握科学养脑的知识、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无非是合理的饮食,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及时恢复大脑的疲劳;体力与脑力劳动交叉进行,调节大脑的使用方式;选择适宜的工作环境(包括空气、绿化、光照、声音等),使大脑处于最佳的生存状态等。美国科学家从大量的研究考证中发现,人的情绪、智力、体力都存在着规律性变化,分别表现出23、28和33天的不同周期。每个周期中又有高涨、低涨、临界三个阶段,反映着人的情绪、智力、体力的潮起潮落样变化。对它们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大脑,因此巧妙运用这些周期安排好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不失为科学用脑的窍门。

2.3 相关连接脑位于人体头部的颅腔内,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司令部”,中医称它为“元神之府”,现代医学称它为“神经中枢”。它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等部分组成,有严格地分工,主管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人呼吸的深浅、心跳的快慢、血压的高低、体温的升降、食欲的强弱,以及身体平衡、肌肉张力调节、记忆思维、情绪反应、水盐代谢的控制、内分泌活动等,无不受到脑的支配。大脑的体积最大,外形象一个完整的核桃仁,分为两个半球,交叉管理着人体左右两侧的运动和感觉。在大脑的皮层部,任何感觉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代表区,如触、压、冷、热、饥、饱、渴等。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大脑功能失调的人,无疑于木偶”,医学上的“植物人”就是这种典型。

头部作为大脑的外壳,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首当其冲接受外邪对大脑的侵袭;同时替大脑传递信息,是大脑的忠实卫士。所以,加强对头部的功能锻炼也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体育和健身运动中设计的许多有关头部的运动项目和动作都源于这个原理。以“顶技”著称的非洲人,顶水、顶柴、顶盘子、顶针线、顶书包,练了头部功夫,也促成了头部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的健康。在这一地区,颈椎病几乎是很少发生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日本科学家发现,如今人的脑袋出现越来越圆的倾向,这可能与人们所食的食物越来越软、运动形式和气候不断发生变化等因素造成脑内发生变化有关,由此引起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不守规矩等“脑组织不成熟现象”,开始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脑是人体的重要组织,养脑、用脑、爱脑、护脑都要讲求科学。

3 舞龙

3.1 节俗溯源元宵节舞龙,是传统的娱乐游戏之一。从山东沂南古墓中发现的画像石上推断,这一游戏在我国起码有2000以上的历史。

舞龙之俗,与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有关。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源于古代的民俗信仰。按照印第安语的原意,“图腾”的意思就是“他的亲族”,即“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我国氏族社会时期,图腾崇拜很多,如殷先族的是玄鸟,蚩尤族的是蛇。黄帝族的是熊。少数民族也多有图腾崇拜,如羌族的是羊,苗族的是枫树,瑶族、满族、畲族的是狗,鄂伦春族的是熊等。图腾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信仰,是最早的祖先神。后来,古人把这些受崇拜动物的特点集为一体,并加以神化、综合,就产生了鹿角、鹰爪、骆驼头、蛇项、蜃腹、牛耳、兔掌、鱼鳞的龙了。它还有九个儿子:赑屃善负重,专驮石碑;螭喜远望,占据屋脊;蒲劳爱吵闹,作钟纽之用;狴犴有威力,把守监狱大门;饕餮喜吃喝,司烹饪器鼎;(两个为左右部分合成的字,均为“虫”旁,分别加“八”和“夏”)常戏水,管桥柱装饰;睚眦好斗杀,放在刀环;狻猊事烟火,雕在香炉;椒图安分守己,装在门环上守门。总之,凡目能击之处,都有龙的形象。据传,上古时期,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之水,是为“河图”,至今位于黄河岸边的孟津县还有龙马负图寺遗址;夏时首都洛阳,又有两条神龙止于庭。确实有据可考的是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已有龙的图案,周代的铜器上,龙的形象已趋完整;到了汉代,龙的图案就相当普遍了。帝王自称“真龙天子”之后,龙的身价更高了,龙廷、龙宫、龙袍、龙扇、龙壶、龙坠、龙子龙孙、龙颜震怒,从日常生活的吃喝穿戴到事关大局的国计民生,无不与龙左钩右挂,使龙成为我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清代的国旗图案上是一条飞腾的黄龙,“东方巨龙”自然非中国莫属,“龙的传人”自然也就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了。

舞神龙、玩龙灯、竞龙舟,都是围绕龙的体育、娱乐活动,将龙的威严、神秘与人的活泼、团结组合在一起,创造了活生生的龙的精神,增添了龙在中国人中间的向心力。

3.2 健康话题传统中医既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灿烂中华古文化的产物,因此与龙的关系是必然的。金人庞锖《春雷起蛰》诗“待到春雷惊蛰起,此中应有葛陂龙”句中的“葛陂龙”,就是传说中医家崇尚的龙:东汉时期的费长房向一老者学习医术,辞归时老翁赠他一根竹杖作坐骑。费长房骑上竹杖瞬息就到了家,他弃杖于葛陂。当回顾看时,竹杖已化为巨龙飞腾而去。这显然是神话传说,却反映了中医与龙文化的渊源关系。在中医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中,龙占据其一,号“东方青龙”,主万物萌发,喻生机勃勃。中医治病用的药物中也有龙药,龙角、龙齿、龙骨、龙胆、龙虱、龙舌草、龙须参、龙涎香、龙珠子、龙眼肉、龙脑香子等,无不与“龙”

相关。还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为伤寒六经证治之主方,一直被后世仿效。很清楚,这些都是借助于神话中龙的特性而命名的,是中医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为本学科服务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无法找到龙的痕迹。就是作为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入药的龙角、龙齿、龙骨也并非出自龙身,只是属于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类的角骨、牙齿、骨骼罢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磷酸钙之类。

龙角化石稀少,有泄热平痫之功,古人常用其治疗小儿大热、惊痫瘈疭之疾。龙齿为儿科常用之药,具镇惊安神、除烦退热之效,常与人参、牛黄配伍入药。有名的方剂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和《圣惠方》中的龙齿散、《圣济总录》中的龙齿丸等,都是用于小儿惊痫、手脚掣动、壮热如火、狂言妄语的。龙骨为临床上常用之药,可生用或经火煅后使用。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之功,常用于对惊痫癫狂、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泄痢脱肛、疮不敛口诸疾的治疗。《本草经读》赞它“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后世临床上,确实也常将它与牡蛎作为药对使用,方称“龙牡”,功效不凡。驰名的如张仲景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武汉健民制药厂生产的龙牡壮骨冲剂,是运用现代技术生产的传统中药产品,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3.3 相关连接由龙——龙的崇拜——龙药,不由联想到“画龙点睛”的典故。这是出自《历代名画记》中的一段故事:画家张僧繇有神来之笔,他在“金陵安乐寺(画)四白龙不点眼睛,云:‘点睛则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故事的本身肯定是夸大了的事,故事反映出的对龙的特殊崇拜和对眼睛的特别重视却是大有道理的。

对眼睛的重视,是人们科学认识眼睛功能的结果。关于眼睛的重要作用,祖国医学的基础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多处论述。《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这里说的是,心、肝、脾、肺、肾与脑、与眼都有密切的关系:全身的精气连着眼睛,眼睛的功能连着全身。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关于这一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早有精辟的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中,全身与眼睛有直接联系的经脉就有10条,它们分别是:起于目内眦睛明穴的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的足少阳胆经,围绕于目系的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的支脉、手少阳三焦经的支脉,以及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等,难怪《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睛者,精也,人的精、气、神都可以通过眼睛这个窗口暴露无遗。不管是目光炯炯的正气、神采奕奕的神气,还是两目圆睁的怒气、凶光逼人的恶气,无不能从眼睛的反射中找到答案。

中医把观察眼睛的变化作为诊视疾病的重要方法,特别是用于肝胆疾病的领域。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的缘故。在生理条件下,“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在病理情况下,肝的病变往往能在目的变化上找出蛛丝马迹来,这就为二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资料。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可通过滋养肝阴的药物(如枸杞子、龟版等)治之;肝血不足,则视物昏花,可通过补养肝血的药物(如阿胶、熟地黄等)治之;肝郁气滞,则两目强直,可通过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川楝子等)治之;肝经风热,则目红珠痒,可通过疏肝散热的药物(如牡丹皮、菊花等)治之;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可通过泻肝降火的药物(如龙胆草、金钱草等)治之;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可通过平肝潜阳的药物(如石决明、萝卜麻等)治之;肝风内动,则两目上吊,可通过滋肝息风的药物(如天麻、全蝎等)治之。一叶知秋,通过眼睛的异常变化看肝,通过对肝的治疗治眼,这正是中医的奥妙。

近代生理学家的有关研究证实,眼睛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人的感知能力。就视与听的比较而言,听觉感受到周围的声响只占14%,视觉则高达86%,由视神经传入大脑的信息量是听神经的540倍。就记忆保持的强度而论,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保持15%的记忆,从视觉获得的知识则可保持25%,后者比前者硬是高出了10个百分点。这正应了2000多年前汉代学者刘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的论断,可见盲目的痛苦和没有好眼力的损失。

画龙点睛,说的是眼睛在整体中的关键作用;保护眼睛,才是我们苦口婆心说了老半天的用意。只有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把五彩缤纷的世界看个够、看个透。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8.075

1672-2779(2012)-08-0111-04

:韩世辉

2012-03-23)

猜你喜欢
大脑
Seven Things That Happen to Our Minds When We Read 我读故我在:阅读如何塑造你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