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源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探究

2012-01-29 01:14何秀娟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18期
关键词:真善美图书图书馆

何秀娟

语文是最有活力,最具人文魅力,最有艺术价值,最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播撒人文精神种子的使命。钱理群教授曾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学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也在日渐提升,然而书本的阅读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加不能适应新课改的目标,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宽阅读途径,扩大阅读视野。其中走进图书馆和网络教室,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是最方便快捷的途径。笔者从三个方面就图书资源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

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探究背景

小学是思想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平时的课堂教学,阅读几乎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同时现代文阅读及写作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新课改的目标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时间与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所以在增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需知识的同时,有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实践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参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代,阅读是他们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情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的获取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独坐敬亭山》等古诗时,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识、历史文化等,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又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读书少,文学素养不够的实际情况,笔者还带领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召开了开题会,确定有关真善美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寻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然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兴致很高,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其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出入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人负责到图书馆读两部作品,找出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写出感悟,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交流,再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反映,在交流中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学生还进行了相关社会采访和问卷调查,从中学会了与人交流。两个月后的阅读成果展示课上,一场以“走进人间真善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会令人赞叹不已,活动内容充实,事例感人,充分展现了当代小学生的风采。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探究收获

学生的演讲涉及《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红楼梦》《三字经》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而且还有经过交流思考的心得体会。他们这样评价活动的收获:从图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了东西方文化,体会了真善美的真谛。这次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海”里的快乐。

这次阅读活动的成功得益于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学生的热情、兴趣,所以把图书引进到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现在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有意识地运用图书,比如讲《颤抖的羽毛》这篇自读课文时,就让学生去图书馆、上网查阅毽子的相关资料,查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帮助理解文意。这样让学生自主去搜寻资料,学习知识,他们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

总之,语文课堂时间和书本知识都是有限的,为了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勇于走出课堂,放手让学生去追求、探索。当然不仅是图书资源,还有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蕴含生活百科的社会都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真善美图书图书馆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图书推荐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