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独伤卫 寒不独伤营

2012-01-29 03:05项立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7期
关键词:卫气邪气营卫

项立明

风不独伤卫 寒不独伤营

项立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学2009级,成都610075)

诸多《伤寒论》注家对太阳病中风、伤寒的营卫病机存在的争议较大。成无己、方有执、喻昌等倡导风并于卫,寒并于营的学说;柯琴、徐大椿、尤怡等医家则反对风伤卫、寒伤营的观点。而近代医家曹家达的论述更以风伤营、寒伤卫为纲。笔者认为,论述伤寒中风的病机不能脱离邪气、营卫、体质的关系,提出风不独伤卫,寒不独伤营的观点。

伤寒;中风;风;寒;营卫

1 风伤卫、寒伤营的争辩

风伤卫、寒伤营的说法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宋代成无己有中风证“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伤寒证“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之说。而后明代方有执、清代喻昌推崇其说,并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来分立太阳病三纲,而有三纲鼎立学说。清代《医宗金鉴》也继承了这一学说:“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以风寒邪气与营卫的阴阳属性,用同气相召的理论解释中风伤寒的病机,不免显得牵强。

明清以来,一些医家对此说提出了怀疑。如柯琴认为“风寒二气,有阴阳之分,又相因为患。”据此,柯琴言:“伤寒中风,不在命名,而在见证”,其更加重视以具体表现来区分中风伤寒,故而提出:“伤寒轻者,全似中风”,“中风重者,全似伤寒”。尤怡则直接批驳了方有执和喻昌的观点:“有卫病而营不病者矣,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也。”从营卫的表里关系反对了三纲学说。而近代医家曹家达直言风伤卫乃是成无己之误,而反认为中风证病位在肌腠,其位乃是孙络密布之区,为营所主;伤寒伤于皮毛,皮毛为卫所主。据此理解不免得出风伤营,寒伤卫的观点。

围绕在风伤卫寒伤营的争论上,焦点是在邪气伤营卫的争辩,故而立足于风寒邪气与营卫的关系更易理解伤寒中风的病机。故而笔者试评判诸说,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 风寒邪气与营卫关系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风邪善动不居,轻清发扬,向上向外,是为阳邪。风邪并非我们认为中的自然中的风气,而是所有致病而产生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特性的外邪,均可称之为风邪,应从性质上对风邪进行理解而非形质上。风邪致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为外在之邪气,二则为感邪者的体质。若其人体质卫表素虚,感受邪气,往往也能表现出太阳中风的症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凡是致病具有以上特性的外邪均可以称之为寒邪。同理,寒邪在治病过程中也包括了邪气的作用和体质的因素,二者相合构成了寒邪致病产生的表现。故而笔者认为在讨论六淫致病忽略病人的体质因素并非全面,邪气的概念也包含因人制宜的理念在内。故而在讨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基本病机时,对风寒邪气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一层,而非仅仅局限在外邪之上。忽略了人自身特点的病机探讨都可能脱离实际,注释也会显得让人生疑。

谈及营卫,就要明确营卫之来源。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之来,皆源于脾胃运化之精气,而后转输,为气为血,各司其职。卫为其中剽悍的部分,营为其中精柔部分。卫者,护卫;营者,营养。营卫环周不休,动力来源于肾中所化之气,肾气推动,心神调节,营卫调和。营为阴,卫为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营卫护卫根本,相互依存。卫阳固护,一则防止外邪侵入;一则固护营阴不致外泄。营阴之内守,一则交通卫气,适度调和汗液排泄而令一身阴阳平衡;二则荣养脏腑肌肉。二者相依存,互为根本,不可分割。

由上的分析,汗出为人身调整阴阳的方式,常人适当汗出调整阴阳平衡。邪气客身,会使得汗液排泄受到影响,或肌腠疏泄而汗出,或肌表固密而不汗出。

3 风不独伤卫 寒不独伤营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2条)此条说明了太阳中风的病机,阳浮阴弱,是解释疾病病机的主要方面。后人常说的“卫强营弱”来自于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尤怡认为,此为张机释发热汗出之因而立,而非后人所说风中于卫,卫实而营虚;寒并于营,营实而卫虚。若诚如成无己之说,按卫气的生理作用,卫实则表气固密,反得出不汗出的结论;伤寒之卫虚营实,卫虚,表气不固,而反得出汗出的结论,这不是与伤寒原文相悖吗?所以卫强乃是邪伤于卫,卫气流行失常,加之风阳并于卫阳,故发热。这是卫气机能亢进的表现,而非卫气之数量增多。营弱乃是风邪之疏泄性质导致,同时卫在外,与邪气争,不能固护在里的营阴,故而阴液泄出。当然在其中包含了病者的体质因素。表卫疏泄,加之风性开泄,汗孔开阖失司,风邪又因之而入里,深达肌肉,直接伤及营阴。从而表现出条文所描述的症状,由此看出,风虽先犯卫,而渐次深入,开泄营阴,已伤及营。故而风不独伤卫。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条描述麻黄汤证的表现,结合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可知伤寒病机及表现治法。《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言:“营气专精,统血而行脉中,其体固密而属阴,邪之犯也难,故其犯之也无汗,为实邪。”将无汗的原因直接归属在邪气伤及营气上。寒气本身收引凝滞,最易伤人阳气,寒邪之伤人,也从皮毛入,皮毛未伤,直接犯营阴,这与寒邪的性质是相悖的。又如尤怡言:“有卫病而营不病矣,未有营病而卫不病者也。”伤寒一派表闭之象,这与寒邪的性质是一致的,寒主凝滞收引,刚犯及卫表,已收引阻遏在表循行之卫气,使得卫气闭郁。卫气闭郁则汗孔不开,郁遏故有发热。寒邪反而没有直接犯及营阴,而是间接影响到了营阴。前言营卫互为根本,环周不休,故卫气闭郁于表,不与营气交通,营郁与里,可出现营郁诸痛的症状。

风伤卫,寒亦伤卫。伤于卫表,即为表证。风性疏泄,合于体质,表虚可见。寒性收敛,参乎体质,表实可判。中风一证,玄府已开,邪已深入肌肉之中,影响营阴。表虚,营阴泻弱,正气先伤,故而不可用麻黄汤之发散,而以桂枝汤解肌。一则助辛甘卫气行表,一则酸甘助营气和里。桂枝之解肌,祛邪深度较麻黄为里,由肌肉中透邪气外出,兼顾彼此。

太阳伤寒,寒伤于表,卫阳闭郁,表闭而寒邪并未深入,仍在肌表。营卫失于交通,故而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诸痛。一派闭郁之象,故而以麻黄汤发散在表之寒邪,麻黄辛温发散力强,散去闭表之寒邪;桂枝温通,一通在里郁遏之营阴,一通表里之营卫,使营卫恢复交通。表邪既去,营卫交通和谐而愈。故而从治疗上也可以看出伤寒中风伤及营卫的病位区分,依然说明风不独伤卫,寒不独伤营。

4 小结

《伤寒论》注本众多,不免互相冲突。笔者认为在学习中不断思考,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来分析各个注解,得出自己的看法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显得尤其可贵。《伤寒论》中各证的变化不尽一致,同时感受邪气,表现不一样。同样的疾病经过同样的物质,转变不一样,这都是需要仔细辨识的。所以笔者认为即使在《伤寒论》的学习中也不可忽略体质的因素。思考来源于条文,而尝试体会超出条文外的意义也是进步所必需的。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7.002

1672-2779(2012)-17-0003-02

2012-07-13)

猜你喜欢
卫气邪气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幸福来自感动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