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做”与“思”的道口——《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与评析

2012-01-30 06:09顾长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物体分类运动

顾长明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0)

穿越在“做”与“思”的道口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与评析

顾长明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一、教学分析

本课的探究对象是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对运动方式的探究来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在探究水平上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运动。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以后进行具体运动的定量探究埋下伏笔。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能力,教学难点是分析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并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准备

学生:纸风车、带绳的钩码、橡皮筋、钢尺、易拉罐、乒乓球、胶带、螺丝和螺母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配套教学光盘,各种“动”的名称卡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体验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常见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能分析一个物体的复合运动。

四、教学过程

(一)有效“引”,感知运动的现实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迎接不同的挑战,这节课老师不仅仅要考考你们的脑力,还要考考你们的眼力,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仔细观看下面视频,看完后要说一下你看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想法?(学生观看教学光盘)

师: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可以把“动”的方式比划比划。

生:我发现里面的物体都在动,机器在运作,机器手臂在转动。

生:我看见机器人的头在晃动,运动员在打球,羽毛球在飞来飞去。

生:我看见蛇在爬行,壁虎在墙上爬,鸟儿在飞,动物也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生:集装箱被吊起来,地球等天体也在运动之中。

……

师(小结):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的确,现实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而且运动的方式是不同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物体运动的方式。(板书课题:运动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唤醒学生的生活阅历,学生容易发现各种运动的物体,通过概括和总结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来丰富语言表达,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充分“做”,体验运动的多样性

1.充分操作,让物体动起来

(让学生先熟悉实验器材)

教师提问:实验盘里有哪些实验器材?(直尺、小风车、胶带、乒乓球、螺丝、橡皮筋、易拉罐、铅垂和一份实验记录表)

实验要求:小组讨论确定四五种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思考“如何使这些材料动起来”。两人操作,两人观察,根据实验记录表共同描述它的运动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动”的形式记录下来,根据“动”的特点起一个尽可能准确的名字。(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物体名称 描述运动的特点 命名

组内交流:要求一人汇报,一人做辅助表演,让大家直观地看到材料运动的方式,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完善。

全班交流:展示实验记录,看着实验记录说明用什么器材,怎么动起来的,用体态表示动的方式,并把这种运动方式命名。(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将各种学生提到的“动”的方式的名称如摆动、跳动、振动、滚动、转动、挪动、弹动、拉动等贴在黑板上)

(乒乓球一跳一跳地来回运动,可以用跳动来命名;皮筋上下振动,命名振动,直尺也在振动;小风车转动,命名为转动,螺丝也在转动;铅锤在左右摆来摆去,起名摆动;胶带在滚动,易拉罐也在滚动……)

2.联系生活,合理拓展

教师提问:请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方式?(教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运动名称的卡片:流动、飘动、移动、扭动、吹动、爬动、按动、蠕动、翻动、甩动、走动等)

学生:红旗在飘动,水在流动,车轮在滚动,车把在摆动,汽车在平移,脖子可以扭动,身体可以原地转动,树叶被风吹动,蚂蚁在爬动,陀螺在转动,箜竹在跳动,风筝在飘动,蛇在爬动,手指在键盘上按动,蚕在蠕动,手臂可以甩动,人可以舞动,牛被人牵动,土地可以被翻动……

[设计意图:在“做中学”教学理念下,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强,基于切近生活的操作材料、明确的动手要求,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的效率。在“做”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更多的运动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共享众多的运动方式,为下面运动方式的分类与概括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素材]

(三)多元“思”,尝试分类的科学性

1.感知分类

师:请试着将各种运动的方式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向上和向下的运动分为一类,将向左向右的运动分为另一类;沿直线的运动分为一类,不是直线的运动分为另一类;向上的分为一类,向下的分为另一类;转动分为一类,还有一类是平移……)

师(小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自然不同。我们将运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平移,一类是旋转。(板书:平移沿直线旋转绕中心)也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拓展分类

学生观赏教学光盘(运动方式分为四类的实例),教师介绍科学家其他的分类方式,加深学生对运动方式分类的认识。

3.深化分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样的。

(钟在摆动,乒乓球在振动,轮子在转动,物品在平移,篮球在上下振动,自行车的车把在左右摆动,而它的轮子和脚踏在转动)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着自己分类,在分类中体验分类的标准不同,其分类的结果也不同,由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过程没有作过多的要求,重在学生的内化与体悟,只要学生说出合理的理由即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一段影片,学生拓展了解其他的分类方法之后让学生具体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外,教师特意设计一个做复合运动的自行车动画图片让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质疑中巧妙引出物体有时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面分析物体运动方式的复杂性做了充分的铺垫]

(四)着眼“用”,体悟运动的复杂性

师讲述:物体的运动并不仅仅包含着一种运动方式,往往伴随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师提问:一只盘旋于空中的老鹰,它包含几种运动方式?

教师播放慢镜头,学生讨论、汇报老鹰的运动方式。(老鹰的翅膀在振动,而老鹰又在向前飞,做的是平移运动)

师(总结):像老鹰这样翅膀在摆动,整体在空中旋转,可能捕食时又在平移,我们说老鹰在做复合运动。

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做复合运动?

生:自行车在前进的过程中车身在平移,而车轮在转动,车把在摆动。

生:人在行走时,人在平移,膀子在摆动,脖子还可以扭动,身子还可以晃动。

生:转椅既可以转动,又可以向前平移。

生:竹蜻蜓可以转动,又可以上下移动。

生:火车在向前平移,轮子在转动。

生:直升机的螺旋桨在转动,机身还可以上下左右平移。

……

[设计意图:基于现实的做复合运动的老鹰,让学生具体地分析物体的复合运动,加深学生对运动复杂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和经验,引导学生回顾与发现生活中作复合运动的物体,并交流与共享,让学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体悟进一步升华)

(五)玩中“学”,彰显运动的娱乐性

游戏:你能随着音乐用身体做出各种运动吗?(播放“健康歌”,学生表演转动、跳动、晃动、摆动、扭动、摇动、走动、甩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各种运动的方式,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生:我知道了运动的方式有平移和转动,我还知道有转动、摆动、振动、滚动、扭动、摇动、吹动、走动。

……

师(总结):自然界中的物体在不停地运动,有的方式单一,但更多的物体是在做复合运动。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身边的物体,相信你会发现更多。最后,请整理好实验器材,打扫桌面。

[设计意图:玩中学,寓教于乐,在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中以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运动方式的认识,愉悦了身心,活动了筋骨,一举而多得。最后突出了实验习惯的培养,彰显出教师的人文情怀]

五、教学反思

1.从训练重点来看,本节课注重训练学生概括和分类能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一些感性的了解,能够说出某种运动的通俗名称,但对运动的内涵理解并不具体、深刻。教师在课堂上较好地把握了学生认知的“脉膊”,在学生认知模糊的地方设置认知阶梯,设计了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质疑、交流等活动内容,通过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四人合作学习、游戏、表演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在深刻体验各种运动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思维,即分类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基于知识,侧重技能,又能提升到初步的分类与概括的方法和思想层面,体现出教师对科学思想与方法的关注和重视。

2.从材料准备来看,教师设计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般的教具准备更多的是完成观察与实验的基本内容,而有结构的材料则是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操作有结构材料的过程中,凭借材料的内在关联性,相对自主地完成了初步感知运动方式——有效体验运动方式、深刻认识运动方式、归纳概括运动方式这个过程。特别是有结构材料的使用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例来表示各种运动的特点起到了支点的作用。动手与动脑相融,直观与抽象互补,获取与内化共进,理性与感性互动。

3.从探究水平来看,把教学过程定位在从引导性探究向指导性探究过渡

本节课教师较好地处理了接受与探究、指导与引导的关系,适应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本节课在提供有结构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对运动方式进行比较、归纳和概括。在每个环节操作前教师利用一些明确的语言指导,训练学生动手以前先动脑,提出相应的操作注意事项,如动手实验以前明确实验要求、明确小组讨论的注意事项、明确汇报时应该注意倾听、引导与指导的合理使用等,使小组研究指向明确,提高了学生“动”的内涵和品质,促进了“思”的效度和深度。

4.从对教材的处理来看,尊重和超越共存,基于与生成共振

首先,教师是基于教材、尊重教材的,教材毕竟是个载体,毕竟是个范例,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物体运动方式及其特点的体验、感悟和内化上,使学生知道各种常见运动方式的特点,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较,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以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然后进行归纳和推理,这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教师对教材又进行了适当的超越和有效的生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协商、开掘和重组。把常见的运动方式分成教材中的四类,学生掌握是有很大难度的,原因在于四种分类相互交织且不科学,分类的标准难以确定,这制约了分类能力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运动的方向和位置两个维度对众多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即分为平移和旋转,二分法与四分法相比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观。

符 洁)

猜你喜欢
物体分类运动
分类算一算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分类讨论求坐标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不正经运动范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