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形式美探析

2012-02-15 14:35汪天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仄仄平仄韵律

汪天平

(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汉语语音形式美探析

汪天平

(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汉语语音形式美的实质就是语音的和谐之美,它是语言运用者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所说的汉语语音(北京语音)是一个非常和谐的语音系统,具有层级与调适的特点,它是汉语音形式美、语音和谐之美的物质基础。另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通过双声叠韵等做到的“音节匀称”,通过声调音高曲直变化形成的“平仄呼应”以及整体韵律和谐、词语双音化,都是汉语语音形式美及语言和谐美的具体表现。

汉语;语音;形式美;和谐美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承着中华文明。在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认真重视汉语本身的美学特点,这对于提高民族成员自身的语言素质,推动整个社会语言文明进步,建设文化强国有深远的意义。

汉语语音的形式美,实质就是指语音的和谐之美。人类说话的声音就是语音,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起着社会交际的作用。语音和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互相依存的统一体,从本质上看,声音是一种自然物质。所以,语音应该是语言的物质基础;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本身是和谐的。从人体生理来说,也要求语音和谐,人们的听觉通感对协调、对称的音效与节奏会感到顺耳,反之就会觉得不自然。人体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对称的生理结构为语音的和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我们所说的汉语语音(北京语音)是一个非常和谐的语音系统,具有层级与调适的特点,它是汉语音形式美、语音和谐之美的物质基础。另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通过双声叠韵等做到的“音节匀称”,通过声调高低曲直变化形成的“平仄呼应”以及整体韵律和谐、词语双音化,都是汉语语音形式美及语言和谐美的具体表现。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层级性、调适性是构成汉语音形式美、和谐之美的基础

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层级性、调适性是汉语语音的几个明显特点,也是构成汉语音形式美、和谐美的基础。

1.系统性

我们说不同的语言各有自己的语音系统。系统性一是不同的语音单位,二是不同的语音组合规律,汉语语音共有22辅音,10个元音,4个声调,这些最小的发音单位进一步组合成了话语(言语、语流)中听感上最自然的单位——音节。在普通话里由元音和辅音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基本音节只有四百多个,加上声调一共组成了一千三百多个表义音节。现代汉语中的全部语汇的语音形式都是由这些音节的不同组合和排列构成的。

2.层级性

所谓层级性是指语音单位的组合是有层次的,它是按照音素——音节——音组片段这样的级差构成的。而音素是最小的,也是最低一级的语音单位,音节是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音组、语音片段是高级结构单位。例如“wen hua fa zhan”(文化发展)的音素是“u、e、n、h、a、f、zh”,音节是“wen、hua、fa、 zhan”, 音 组 是“wen hua、 fa zhan”,语音片段是“wen hua fa zhan”。层级性是语音序列性的反映。

3.调适性

调适性是指语音音素与音素之间配合的自我调节功能。语流中的各种变化现象,都受到调节作用的支配。在韵母的各个组成成分中,韵尾跟韵腹结合得最紧,对韵腹的影响最大。例如低元音音位/a/的实际音值是随着前韵尾(-i,-n)和后韵尾(-u,-ng)的不同而读作前[a]或后[a]的。同时,/a/音位在“iao”和“uai”的实际读音也说明韵头对韵腹的影响远远比不上韵尾,这叫逆同化胜过顺同化。而语流音变的事实也证明韵头对声母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例如所有的辅音声母在“u”韵头前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圆唇化。总之,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层级性、调适性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汉语语音和谐美的物质基础。

二、双声叠韵、平仄呼应是汉语语音形式美、语音和谐之美的显著特征

汉语语音是富有音乐感的,而双声叠韵、平仄呼应就是汉语语音音乐性的典型特点。双声、叠韵、重叠词最早出现在联绵词中,联绵词是古人专为追求声音美而创造的双音节单纯词。联绵词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存在着音顿律和声韵律相叠的音步节奏周期。后来产生的许多双声、叠韵复合词或词组虽是偶然组合,同样起着节律美的效果。不管是单纯词、合成词还是词组,只要语音链上具有韵律音步节奏则好听,极大多数的摹声词都具有双声叠韵叠音的声韵律的节奏形式,正是双声叠韵,形成匀称的音节,进而构成了鲜明的节奏。举例如下。

双声举例: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经·小雅·鸳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予手拮据。(《诗经·豳风·鸱鸮》)

叠韵举例: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诗经·唐风·绸缪》)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诗经·周南·卷耳》)

双声兼叠韵举例: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睢》)

平仄呼应是利用汉语声调高低曲直的变化,使音节组合恰当协调,给听觉一种抑扬之感,读来声音悦耳动听。中国古代诗歌就很讲究平仄呼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这首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其平仄格式是这样形成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又如五言律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kān)。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人利用平仄的对立形成诗的节奏回环之美,构成声音的起伏跌宕。郭锦桴先生在谈到声调的修辞功能时说:“中国古诗中,力求诗和声音的和谐美,既重视诗句的押韵,而且也重视声调相互配合的和谐性。……诗词的平仄格式体现声调的修辞功能,每个诗句中的平仄安排要交替有序,不可都用平声,也不可都用仄声,必须平仄交替,以发挥声调抑扬顿挫的多样性、和谐性。总之,通过声调平仄的这种修辞,诗词形成波浪式的韵律,有起有伏,有扬有抑,和谐整齐,流畅均衡,仿佛一首优美的歌曲,委婉动听,可吟可诵”。[1]

调平仄是汉语语音修辞的一大特色,可是一直以来,人们误以为“调平仄”只是格律诗的写作标准。其实,用节奏规律来解释声调系列的音乐性是比较清楚的,现在的调平仄可根据现代汉语四声排列,使语音链上产生声调对立统一,组合成有周期性变化的语音链(分析古诗词得用古汉语声调的平仄对立统一出节奏)。

散文作家秦牧曾说:“也许有人认为,诗歌才需要借助这样的手段,而散文何必讲究这一套呢?这样的看法,我一向不以为然。散文虽然句子不需押韵,但在讲究文句一定程度上的音乐美,也就是音调节奏之美这方面,读者仍然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一篇作品,尽管它本身并不发出声音,但是人们在朗读,默诵它的时候,总要在口头上或心里发出声音来。在某些场合,特别是在节骨眼之处,讲究一下文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将会加强它的艺术感染力。”[2]所以,写作时作者如能巧妙安排平仄,构成音律和谐,就能提升表达效果。如:《竹屋月色》、《竹楼月光》两个标题哪个好听呢?通过诵读还是觉得《竹楼月光》好些,原因是前一个题目四个字都是仄声字,后一个题目则是两个仄声字与两个平声字交替使用,诵读起来和谐动听。在散文中适当采用一些韵文句子,可以更好地阐明意思,增添文采,加强它的音乐美。中国旧时的语文教学就很重视节律学习,教材编写充分发挥汉语的语音特色,如《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睛空,来鸿对春燕,宿乌对鸣虫。”读起来顺口悦耳,优美动听,便于记诵。古代散文也很讲究平仄律。传说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家书用一串数字表示思念之情:“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每一句结尾的字如“后”、“悬”、“月”、“年”、“尽”、“栏”、“雁”、“圆”平仄交错,语言和谐优美,十分动听,语音链上寄托着对丈夫的万般相思。司马相如读后大为感动,更改了归期,尽早回到了卓文君身边。现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也秉承汉语语音的特色,如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一同走过》中写道:“仿佛有雨。伸手一探,啪!掷掌有声,好大的一滴,雨渐落渐密,愈织愈尽兴,却依然纤细秀气,还带有一股匀美的气息,不似夏雨般火爆脾气,哗啦一下兜头就把人浇成落汤鸡。”这一段文字,“雨”、“滴”、“密”、“气”、“息”、“鸡”平仄交替,且注意了押韵,因而很有声音的美感。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到:“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此例中的几个形容词“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谦逊”、“美丽”、“宽广”,大多采用平仄呼应(有的是词内平仄呼应,有的是词与词的平仄呼应),在听觉上给人以音节匀称,声音抑扬的美感。诗歌也好,散文也罢,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音律上的和谐,都是语言形式之美语音和谐之美在不同文体中的反映。散文和口语不追求格律,但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散文、口语的语音和谐之美全在节奏。

音节匀称、节奏鲜明和抑扬顿挫这几点是联系在一起的,以上所举例子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韵律和谐是语音和谐的重要方面,词语双音化是汉语和谐选择的结果

韵律是汉语中极为突出的方面,韵律和谐是语音和谐的重要方面。张颂教授在他的《朗读美学》中解释:“韵律是汉语言文字的‘音声化’特质之一。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多音节,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篇文字作品,普遍存在着声韵调、语流音变、音节疏密、双声叠韵、平仄关联、词语格局、韵脚排序等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这便是韵律。”[3]韵律美在历代诗歌发展中显示了巨大的审美价值,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审美高峰,那字音的清朗,字数的稳定,平仄交错,音步的默契,韵脚的突出,成就了汉语的独特之美。从韵律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上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轨迹是十分清晰的,反映了文学语言的发展以及韵律明朗化、精美化的进程。“五四”以来,以鲁迅为首一批现代文学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丰富多采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共同特点,那就是秉承了汉语的特质——韵律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成为现代中国人家喻户晓、老少皆爱的美文,滋养启迪了几代中国人使用汉语的灵性,同时也成为当今外国人学汉语的范文。其中的秘密就是作品富有音乐的韵律之美。今天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实验语音学的发展,许多学者专家都在探寻揭示韵律美的规律性和汉语语音韵律现象的物理表现。曹剑芬在《普通话节奏的声学语音学特性》中说:“从本质说,语言的节奏体现言语产生和感知理解的时域控制机制和组织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话语感知理解是对组块(chunk)作出反映。……许多语言的研究表明,一套超音段的韵律特征是话语组块结构的很好的说明物(Swerts,1997),而其中标志节奏层次的韵律特征是最主要的说明物,它是底层语义上的断句规则在表层语音上的反映,主要体现为语音时长的停连伸缩和音高的升降起落。”[4]现代实验语音学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深入认识韵律现象,自觉做到韵律和谐提供了科学依据,从韵律学角度研究,平仄、节奏是构成语音形式美,形成语音和谐的重要方面,同时,与节奏平仄紧密相连的音步和轻重音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个音步(节拍)的时长叫音步时值。音步时值大小是由言语的外部停延决定的,它关系到语速的快慢及表意作用。散文中句子音步组合较自由,韵文中则要求各句的节拍数比较匀称。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总结了三条重要的韵律规律:音步最小而必双分;轻重相依而必相足;虚词最轻而实词重。冯胜利这样解释这三条规律:“音步最小而必双分”是说“音步是韵律结构中的最小单位”,同时,必须是一个双分枝单位,因为韵律是由轻重比次相间的节奏组成的,而“一轻一重”为最小韵律单位。[5]从韵律句法学的角度探讨“音步”的构成规律,实际上是从一个方面论证语言和谐的具体表现,如自然音步的“基本规则”规定:

1.两个音节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

2.三个音节也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因为[1/2]跟[2/1]都不能说;

3.四字串必须分为[2/2]格式,因为没有[1/3]或[3/1]等可说形式;

4.五字串只能组成[2/3]形式,因为[3/2]的节律不能说;

5.六字串除了[2/2/2]节律以外,不允许其他读法(两词分译的除外……);

6.七字串的节律只能是[2/2/3],因为没有其他读法。

这此“规则”,可以用具体的语言运用加以说明。例如“基本规则”第一条,可以从下面句子中得到证明:

两会/代表/关注/语言/文字/工作。

文化/需要/积淀/培育。

从听觉上我们可以自然感知这种“两个音节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的韵律。又如基本规则第四条,可以通过五言诗加以证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五字串只能组成[2/3]形式,因为[3/2]的节律不能说”是符合汉语韵律实际的。

从韵律学的角度研究汉语,具有创新意义,也是研究语音和谐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现代汉语的词汇具有双音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与汉语的节律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是语言和谐的内在驱动力在起作用。葛本仪先生主编的《汉语词汇学》认为双音化是语句音调和谐上的需要,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古今的诗歌,不论是以四言为主的《诗经》还是五言、七言诗,还是骈体文,常常以两个音节作为节奏的单位,讲格律时常用‘平平’和‘仄仄’相间。这就促使人们把词语凑成偶数音节。即使是散体文,人们也追求语句的音调和谐,容易流传、记诵,便有了追求词语音节数为偶数的倾向。”[6]例如日常生活中水果的名称葡萄、枇杷、菠萝、苹果等,还有象桃、李、杏、栗等,人们说到它们的句子时,总要在后面加个“子”字,变成桃子、李子、杏子、栗子,使它们成为双音节词。还有大家熟悉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本来三个字是可以表达的,人们都习惯用四字表达。如不说“刮目看”而说“刮目相看”,不讲“脱颖出”而讲“脱颖而出”。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汉语音节为什么会有双音化的趋势?这可以从人们的听觉心理来分析,因为人们在说话或朗诵时,在重要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单音词,倾听的人会听不清楚,双音词让听的人脑子有回旋品味的余地,清晰明白,不象单音词那样容易一闪而过。同时,双音词也给人一种整齐匀称、语音和谐的感受。小孩说话时习惯于把单音词重复一次变成双音词,如“鸡鸡”、“狗狗”“、糖糖”、“猫猫”等也就是这个道理。《文心雕龙》中有“偶语易安,奇字难适”的说法,可见古人是敏锐地感觉到了这方面的道理的。

现代汉语中为了构成双音节词汇,在语言内部采取了多种调节手段,如简缩等。简缩包括简称和缩略。简缩在构成语音的和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简称是在语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简称的构成是从词语中抽取语素,将抽取出来的语素按原词语的先后重新加以组合,例如“北京大学”简称“北大”,“香港和澳门”简称“港澳”。简称必须考虑语意表达的明确性,语用者的可接受性。全称的可还原性。只有注意了这三点,才是符合语言和谐要求的简称。同样,缩略手法的运用,既是为了使语言表达方便、经济,也是为了音律上的匀称、和谐。如“HSK”(汉语水平考试)是“han yu shui ping kai shi”的简略。现代社会里,很多科技术语在语用中都是以缩略的形式出现的,在语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7]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汉语语音的形式之美就是语音和谐之美,在长达几千年的汉语实践中,哲人先贤和文人骚客充分利用了汉语双声叠韵、平仄呼应、韵律和谐、语词双音化等语音和谐的特点,殚精竭虑,“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优美动听的流芳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闪耀智慧光芒的艺术结晶。今天,我们认真探寻深入理解汉语语音形式美的特点,掌握语音和谐的基本要求,对我们提升汉语的应用水平,传承中华文化以及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都有极大的帮助。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特别强调吟诵和背诵,并且靠吟诵和背诵来体会文章的含义,清代文学家姚鼐曾经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外行也。”[8]可见古人是很懂得语音在学习语言时的重要性的。同样的道理,如我们能很好掌握语音的形式美,那么我们就能够说出铿锵有力、婉转优美的话语,写出琅琅上口、和谐优美形神兼备的现代美文,对纯洁汉语,提升汉语的品质起到积极作用。语音和谐是语言和谐的载体,语言的和谐之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口语都需要讲究语音美。汉语节奏规律是汉语音乐性的规律,但声音是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无论是平仄还是韵律等都要为表意这个目的服务,语音形式必须满足表意题旨的需要。不论是书面语的规范化,还是日常的口语交际,都要积极使用标准普通话,推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普及与发展,这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中人人必须遵守的一种规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1]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103-105.

[2]秦牧.语林采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06.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47.

[4]曹剑芬.普通话节奏的声学语音学特性[J].现代语音研究与探索,2007:210-211.

[5]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8.

[6]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04.

[7]王青肖.现代汉语语音的教与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4).

[8]乔俊杰.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与大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An Analysis of Chinese Phonetic Formal Beauty

Wang Tianping
(School of Education,Tianshui Normal Univeris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The formal beauty of Chinese phonetics is the beauty of phonetic harmony in essence,which is a basic principle for language users to observe.Chinese phonetics is a very harmonious syste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erarchy and adaptation,which is the material base for formal beauty of Chinese phonetics.Apart that,the employing of dual vowels or more is also a demonstration of this beauty.

Chinese;phonetics;formal beauty;harmonious beauty

H116

A

1671-1351(2012)03-0113-05

2012-02-12

汪天平(1956-),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book=117,ebook=14

〔责任编辑 艾小刚〕

猜你喜欢
仄仄平仄韵律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偶感
学诗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