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输出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问题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2012-02-23 01:15吴红梅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词汇英语教学

吴红梅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引 言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对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认识已成为一个不容争议的论题 (束定芳,庄智象 1996)。自从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以来,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肯定。以美国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常提及的目标和教学热点之一。各种英语教材的编撰者致力于将这一热点体现在教材中,教师们也力求将这一特色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有助于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然而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从宏观上说,决不是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式的学习。在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力图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本身也在以英语为媒介向不通中文的国外友人传播中国文化(张为民,朱红梅2002)。笔者认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向学生灌输和加强学生的本族文化意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只有坚守本族文化,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关中国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方面的英语表达,应视之为在大学英语课堂里有机地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目前,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用英语表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语非常困难,其症结何在?是否能采取措施改进这种状况?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从文化输出教育的角度来探讨英语教学中实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1.研究方法与研究分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测试、访谈,了解学生掌握涉及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词汇量和表达能力,并对测试、访谈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症结所在。测试用卷主要测试受试者用英语陈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测试的四大类题分别为食物、风景历史名胜古迹、花卉与野生动物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选题依据参照《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舆水优等2000)和近年来剑桥雅思口语考试关于中国文化的题目。这本词典和雅思口语考试都将上述的四道选题列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分条目列出。抽样测试的对象为来自广西师范大学18个学院、28个专业的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117名学生,其中9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27名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高考英语成绩在110分以上的学生有53名,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有47名,四级成绩在500分以上的学生8名。数据的收集于2011年5月8日完成。测试时间为15分钟,要求学生不借助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访谈是在收取答卷后在育才和雁山校区各选取了10名答卷具有代表性的受测者进行的。

1.2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

在收回117份有效答卷之后,笔者进行了分类和评定。评定标准参照在研究设计部分提到的《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中国文化英语80主题》(段义涛 2010)和《雅思口语特训》(孙涛2007)中给出的关于中国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在判断受测者答案是否合格的过程中,笔者请桂林市外事办公室长期从事对外宣传翻译的何欣同志一起对学生答案的可取性加以评判。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频率和百分比的分析。参加测试当中的9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1.2.1 对表述中国食物情况的分析

表一 食物

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第一道题,就9种常见食品给出英语表达的测试中,有55%(E级、F级)的学生几乎无法表达,能给出4个以上可取答案的只占19%(C级及以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用英语表达除了饺子以外的其它的食物,也不懂如何去用学过的词描述或解释。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缺乏这方面的英文对应词汇,更没有掌握对中国食物常采用的翻译方法。

1.2.2 对表述中国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情况的分析

表二 风景名胜

题目 可表述率 题目 可表述率 题目 可表述率10长城 75.6% 12兵马俑 4.4% 14布达拉宫 4.4%11故宫 34.4% 13少林寺 13.3% 15丽江古城 14.4%

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第二道题中,就6个中国著名风景点给出英语表达的测试中,有53%(E级、F级)的学生几乎无法表达,能给出3个以上可取答案(C级及以上)的学生只占16%。就连中学就学过的中国最著名的长城一词的英语也有35.6%的学生不会表达。这说明学生对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方面的词汇非常欠缺,同时也没有掌握对风景点的翻译和描述方法。

1.2.3 对表述中华民族喜爱的花卉、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情况分析

表三 花卉动物

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第三道题中,就8种中华民族喜爱的花卉、鸟类和野生动物给出英语表达的测试中,有45%(E级、F级)的学生几乎无法表达,能给出3个以上(C级及以上)可取答案的学生只占30%,就连中学就学过的大熊猫这个单词也有35.6%的学生不会表达。由此可见学生用英文表述这一类词汇十分困难,词汇量极其有限。

1.2.4 对表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情况分析

表四 传统节日或民俗的表达能力

分析:在介绍民俗一栏中,命题时考虑到学生平时只会说春节,因本次测试规定了除春节以外的节日民俗,希望学生的选择具有多样化。其中能用英语较完整地表达出所选节日庆祝活动的答卷有32份,只占受测人的35.6%,说明大部分学生不具备描述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能力。在能够进行表述的这部分受测人当中,他们多选择中秋节作为描述对象。其原因是表达中秋的难度要低一些,相关词汇都是学生熟悉的,平时练得多一些。而端午、清明和其它民俗节日的相关词汇学生比较生疏,要描述清楚相对困难些。

2.5 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英语成绩高分段者和英语专业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测试结果还表明,高考英语成绩高分段的学生和已经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在表达中国文化的词汇方面跟英语成绩一般的学生没有多大区别,没有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但在对民俗节日进行描述方面的能力要高于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本次参加测试的学生中有来自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英语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27名,测试统计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表达的能力要强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要求,在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17.8%的英语专业学生几乎无法用英语表达,15人当中只有2名学生表达较好。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掌握一些描述和翻译的方法,但在中文文化词汇方面也是相当欠缺的。

1.2.6 我校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词汇方面的差异分析

本次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测试统计还显示,除了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职业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要强于其它学院和其它专业的学生外,其它16个学院25个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弱,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2.7 我校英语考试高分段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表达中国文化词汇方面的差异分析

本次的调查还显示,英语考试高分段的学生除了在句子表述能力方面强过英语平平的学生,在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词汇方面跟一般学生没有明显区别。在没有使用相关教材、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补充的情况下,是学生个人的学习经历、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关注程度在影响着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1.2.8 与测试者的访谈情况

在与测试者的访谈中,当被问到成功答题的原因时,20位被访谈者列举的原因有:①所学教材中出现过;②老师上课补充过,强调过学习中国文化词汇表达的重要性;③上公选的素质教育课《英语口语与演讲》课上学到的;④自己自学过,平时注意积累,如看书看到过,在网上浏览过,看英文电影、广告,听英文歌曲时记住的;⑤写作文和练习对话使用过,平时听到过,查过字典;⑥去参加过此类节日活动或旅游活动,在当地看到过英文标牌。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之原因分析

此次的中国文化表达测试和访谈结果表明,本校学生用英语表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事物非常困难,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不论是成绩平平的学生,还是平时考试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关于中国文化方面内容的表达。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2.1 教学大纲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具体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概念比较模糊

200 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在培养目标中提到了要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这体现了教育部对文化因素的重视。近年来文化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一直没有明确这个文化的内容到底包含什么,大纲词汇表中也没有包含文化交际方面的词汇,更缺乏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这是造成教学计划中缺失中国文化内容的最主要原因。

2.2 教材内容方面的不足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对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大影响。作为目前教育部指定使用的几套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新理念大学英语》等使用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屈指可数。这样,教师和学生从教材上接触的英语完全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教材语料过于集中于体现美国价值观的倾向,出现了单一价值观过分强势的局面,基本上没有从中国文化角度方面去考虑。

2.3 教师教学中没有进行中国特色词汇表达的补充

如今课堂讲解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学语言为英语。由于课文多涉及英语国家社会背景,所以常常讲解西方文化,很少进行中国文化词汇的英文表达补充教学。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欠缺这方面的词汇。长期以来,外语教学过多地强调母语的负迁移,忽视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输入上,学生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肖龙福 2010)。笔者发现,学生经常想表达的是跟他们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但苦于缺乏这方面的词汇,也不懂如何去描述,只能结结巴巴或半中文半英文。

2.4 考试中没有或极少涉及中国文化的表达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词汇和当地文化词汇都不作为考试的词汇,相关话题也不作为考试内容。既然不在考试之列,大多数老师上课也顾不上补充这些词汇,也不在这方面费心思。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考试范围与将来所需要运用和对外交流介绍中国文化所需要的词汇脱节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学生在参加雅思、托福口语考试前,必须又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这些单词和表达的原因。这些年学生应试方面能力提高了,但实际在交流能力方面没有得相应的大幅度提高。

3.教学建议及改革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语言基础、学习环境以及某些先天原因外,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面的能力缺陷跟教学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中学、大学阶段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此类练习和学习指引,致使学生无法流利地用英语介绍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本国文化。要想从教学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明确教学大纲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应该培养的具体语言能力

教学大纲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既然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那么希望以后新的大纲能在具体的运用能力方面能做更详细的描述,明确跨文化交际力是包含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能力和对母语文化的输出能力,并要具体地落实到外语的各项技能中,特别是说、翻译和写作的技能方面要能胜任简单地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教学大纲词汇表中应添加包含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词汇,要求学生掌握。

3.2 改革我国目前的英语教材选材的理念,增加中国文化内容

目前的教材中,为了强调原汁原味和正确性,都是清一色的国外文章,外语教材“进口多,出口少”,缺少表达中国文化词汇的输入。汪榕培(1991)提出,给中国学生编的教材不应该走极端,一段时间全是中国政治内容,一段时间全是洋货,理性的做法应该是融合英国国家和中国的文化精髓,开发适合中国特点、体现中国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英语教材。鉴于目前教材内容的实情,必须改革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原则,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在教学选材方面要多元化,其中应该包括中国文化的介绍。读写材料方面可以选取一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文章,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的游记,一些名家翻译的中国名著片段,听力素材中应包含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旅游片。学生一旦记住中国文化方面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就可以经常在口语和写作中运用,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3.3 在课堂教学方中兼顾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文化输出的英语表达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光要介绍西方文化,还要注意教授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为这是以后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许多中国特色词汇和当地词汇难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因此教师应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表达和翻译中国文化词汇的方法,遇到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汇时可以自己去描述或解释。在课堂活动组织方面,适当布置与中国文化内容相关的口语活动、课堂讨论和写作作业,如果课文是西方文化的,应组织学生就此话题进行中西文化方面的对比活动。通过文化对比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热爱中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民族自豪感。

3.4 在测试和平时的作业中增添中国文化内容的表达要求

在学校的期末口语考试和作文考试中可以增添中国文化内容方面的题材,这样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导向,去关注和学习中国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平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语言地道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网站,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在网络教学平台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句子表达,也可以发动学生寻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文本、音频和视频材料,作为课前或课后任务,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介绍、演讲、讨论。因学生对自己国家和当地的文化比较熟悉,也有表达的欲望,因此他们的参与度会比较高。学校还可以在第二课堂组织宣传中国文化的英语活动,比如增加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讲座等。

4.结束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以英语为媒介来传播我们的母语文化应当与传播西方文化等量齐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提升学生和教师用英语进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为构建我国文化实力打下内容和人才的基础。在英语逐渐成为国际通用语时,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介绍中国文化,是每个有机会接触外国友人的中国人应该承担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光要了解和吸纳西方文化,更要通过英语这个载体去积极地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涛(2007).雅思口语特训 [M].北京:群言出版社。

汪榕培(1991).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2010).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J].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 (1)。

舆水优,大川完三郎,佐藤富士雄,依藤醇(2000).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为民,朱红梅(200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词汇英语教学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