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母语文化教学于英语影视欣赏教学浅析

2012-02-23 01:15蓝云春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母语跨文化

蓝云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1]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日益频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重要而紧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如王守仁先生所言:“语言并不仅仅是工具,它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载体,与所载内容密不可分。”[2]学习和了解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前提。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另外,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应该是目的语与母语的双向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应该同时进行。正如钱冠连等学者所言,外语文化教学应注重文化共核部分的教学。而文化共核部分的教学离不开母语文化的教学。[3]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引起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大学英语选修课程。E时代的讯速发展使得众多的影视作品在网络上快速地广为流传。影视作品因其趣味性和生动性强烈吸引着广大观众,观看影视作品早已成为了深受在校大学生欢迎的课外娱乐方式之一。英语影视赏析课程的开设是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4]英语影视作品中题材广泛,语言环境真实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由于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5],英语影视作品是了解和习得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用英语原声影视作品用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素材的补充深受广大语言学习者欢迎。不言自明的是,影视作品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生动的可视文化。在影视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洞察语言背后折射的文化,并且适当导入本土文化的习得,将有助于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在现有的英语影视课堂中是否成功实现了母语文化的导入?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影视欣赏课程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以了解该课程中母语文化的导入和学习状况。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调查对象为该校从事英语影视欣赏教学的骨干教师和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选修英语影视欣赏课程的学生。教师调查问卷共10份,全部有效;学生调查问卷200份,195份有效。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表1 教师问卷统计

表2 学生问卷统计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英语影视欣赏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单向的,对中国文化的涉及基本可以忽略。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英语影视欣赏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将造成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造成民族自卑心理。[5]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有必要在作为大学英语选修课之一的英语影视欣赏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的导入和学习。

首先,影视欣赏课程中母语文化的导入可以借助主要反应英语文化的影视作品来实现,本土文化的导入可以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这一形式来进行。在一些集中体现和反映了英美国家、民族特定时代的文化的优秀英文影视作品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本土文化的相关内容。比如,《阿甘正传》作为一部美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经典影片,是了解美国20世纪后半期文化非常好的媒介。影片中涉及了美国20世纪50至80年代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水门事件在电影中一闪而过,甲壳虫乐队的创始人约翰.列侬也只是在访谈节目中与阿甘偶遇。这些片段拿出来分析可以丰富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注重电影这门艺术的细节。其实,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这一时期的中国 也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阿甘乒乓访华后,评论60、70年代的中国“一无所有、不去教堂”,其内涵丰富。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可以回顾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对中美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事实上很多同学看电影关注故事情节的比较多,而对于电影的文化内涵挖掘得比较少。通过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增加母语文化导入的同时训练同学对于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并提高其思辨能力。另外,对于其中的诸多事件和人物,教师甚至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做成幻灯片来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对于中西文化相关知识的了解会更加透彻。在万圣节即将来临之际,通过观看美过情景喜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一季第六集可以直观地了解美国人庆祝该节日的方式。观看之前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可以补充该节日的起源、习俗等内容。其实,可以引导学生将西方的万圣节和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鬼节”进行比较和对比,以求对两者都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土文化的输出有助于实现母语文化正迁移作用。正如束定芳和庄智象先生所言:“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一些。同样,如果学生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相近,文化背景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3]

另外,为了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关注,可以选择欣赏一些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或者体现中西文化碰撞的影片。例如,改变自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同名原著的英文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生动地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跨文化交际中本土文化的缺乏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在观看这一影片前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加以充分利用可以比较容易找出体现在影片中的中西文化各方面的异同。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大有裨益。电影《刮痧》体现了中西文化在礼仪、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中西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毋庸置疑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纠正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必要而紧迫;因为“长此以往,中国文化将会逐渐失去其文化‘免疫力’,被西方文化所遮蔽,甚至会逐渐丧失自己的话语权”。[6]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增加母语文化的导入,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是较为便捷的一种形式。对蕴含在影视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适当的输出并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和比较。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

[2]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7.

[3]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6,36.

[4]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初探 [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48-150.

[5]庄绮春,中外影视作品译制的社会文化思考 [J].现代传播,2005(1):115-116.

[6]田颖,跨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问题探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225-227.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母语跨文化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母语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