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我的水墨语文

2012-03-24 10:12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特级教师吴继德
成才 2012年4期
关键词:情趣语文课堂

■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特级教师 吴继德

得失寸心知
——我的水墨语文

■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特级教师 吴继德

语文果若此,

学生怎不乐!

——编者画外音

曾经多次问自己“语文是什么”,却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仿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后来终于明白,我永远说不清语文“是什么”,我只能说语文“像什么”。根据自己20多年的教学体验和感悟,若把语文比作水墨画,倒有几分神似。

水墨画一是情趣,简单的几样,或者几只虾浅水斗狠,或者几尾鱼荷下嬉戏,画面情趣盎然;二是韵味,就那么三五笔勾勒,或者远山疏树,或者寒江孤舟,细细品味,均含不尽之意于画外;三是意境,或浓墨泼洒,或淡墨轻皴,色彩淡雅,在似与不似之间,无不流露出一种追求、一种寄托,一种意境,折射的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

这些,无不与语文有着某种默契。我认为语文课堂一要有乐趣,妙趣横生的课堂,学生自然喜欢;二是要有韵味,余味无穷的课堂,学生必定留恋;三是要有境界,得“意”忘“形”的课堂,学生一定期待。若无此三者,则语文教学就会索然无味,面目可憎,语文课堂就会一潭死水,令人恹恹欲睡。

所以,我追求“有乐趣”的语文教学。

无论是导入的设计,还是问题的设置,也无论是教学流程中环节的转换,还是结束阶段的总结,都力求别出心裁,生动有趣。

比如问题的设置,常常利用适时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这样设计:

我今天看到咱们班两个同学在教室外打闹,甲手持扫帚追赶乙,乙一看形势不对,得找件武器呀,于是横端拖把,如此你来我往,斗得热闹非凡。(学生大笑)我就奇怪了,连咱们同学打闹都知道要找件趁手的武器,鲁提辖本是有意去惩治郑屠的,有备而去啊,却赤手空拳,为什么?他也完全可以像郑屠一样从肉案上抢一把尖刀啊?(学生不笑了,开始思考)

同样是分析人物形象,执教《社戏》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发现这两天我们班正在进行新的班干部选举,一个班集体的领导团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班长,其次是劳动委员,如果候选人是“我”的这一帮小伙伴,你选谁担任班长?又推举谁担任劳动委员呢?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陈述理由。

这样就比简单地分析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要有乐趣得多。

又比如利用音像资料辅助教学,不是简单播给学生听听、看看就完事了,总要变出花样让学生感受到乐趣。执教《威尼斯商人》时,引入电影版《威尼斯商人》的视频,我把“法庭审判”放给学生看过之后,关闭视频的声音,让学生分组来给电影配音,全班学生简直乐翻了天。

再比如课堂的总结,既要给学生一节课内容的完整印象,又要考虑便于学生记忆,于是常常选择一些既有趣又形象的说法来作总结:

比如用数字“一、二(两)、三、四”来做总结,《故乡》的课堂总结是“一(座老屋),两(个闰土),三(种故乡),四(样见解)”,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觉得新奇好玩,也容易记忆。

比如用对联作总结,上、下联常常概括内容、主旨,横批则概括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比如《七根火柴》的总结是“七根火柴点燃精神篝火(上联),一片丹心照亮历史天空(下联),以小见大(横批)”;《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的总结是“心有莲花澹泊明志虽居陋室亦能赏心悦目(上联),德如君子洁身自好纵出淤泥决不同流合污(下联),托物言志(横批)”。用对联总结也有跟学生逗趣的,比如我给出上联,让学生对出下联,或者他们拟出上下联,我来横批点睛,学生觉得有趣,乐此不疲。

我常常想,语文教学应当“挖空心思”来制造一些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喜欢语文课,感受语文的魅力,进而体会语文的无穷韵味。

所以,我还追求“有韵味”的语文教学。

课堂要有“文”味。语文本身承担着传承传统、传播文化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必须时刻铭记这一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容量是不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恰当地补充、拓展课外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使我们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变得厚重起来。比如关于古代诗歌,初中六册书合计也就八十来首,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这只是沧海一粟。

在开展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就尽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尽量多涉猎古代诗歌这一宝库,而学生的选题也是丰富多彩的:唐诗宋词中的“月景”、“雨境”、“酒意”、“花鸟虫鱼”、“山水名胜”、“节日习俗”、“朋友离别”、“乡思乡愁”、“爱国情感”、“四季景色”,更细化的选题还有唐诗宋词中的“杨柳”、“梅花”、“春天”、“黄鹤楼”、“西湖”、“蝉”、“莺”……等等。一次活动,尽量开展得深入、扎实,力求把某一方面挖掘充分、透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使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类似这样的拓展,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忧患与责任”单元时,围绕作家作品,也做了大量的拓展和补充。比如由《事事关心》拓展到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和高攀龙,了解这两人如何公正为官,主持大义,解职之后如何奉献乡里,兴办教育,了解顾宪成为兴办书院慷慨解囊,甚至把自家的房舍腾出供学生住宿,他的妻子亲自为学生做饭;了解高攀龙耿介坦荡,大义凛然,与“阉党”魏忠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视死如归,从容自沉后花园的水池,“纵然伐尽林间木,一片平芜也号林”的诗句令学生动容。由《最苦与最乐》拓展到“戊戌变法”,重点了解谭嗣同为了中国之改良、变法,甘愿赴死“为天下先”,希望以死唤醒更多的有志之士,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令学生震撼;再由梁启超拓展到梁思成和林徽因,了解他们夫妻一生为研究中国的建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了解他们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而进行的坚决、艰难的抗争。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补充鲁迅先生详尽的资料,他的生平事迹,他的人生理想,他的精神品格,了解他的《自传》、“遗嘱”以及他的儿子周海婴的一生。

执教九上“艺术长廊”单元时,学习《明湖居听书》之后,补充了唐代诗歌中描写声音的三首名作: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阅读,体会清代人方扶南说的“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的魅力所在。

其二是要有“人”味。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场所,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生生之间融洽和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不使人觉得紧张、压抑、焦虑、不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师生较长时间的磨合,慢慢形成一种共识,一种默契,一种心灵的相通,从而形成是非判断、审美情趣上的“所见略同”。

幽默和风趣是不可或缺的。课堂上有学生打瞌睡,就戏谑地问全班同学:“饭熟了吗?”全班哄笑,该生就被吵醒了。某男生总是课间疯玩,忘了上厕所,上课途中经常举手示意“内急”,次数多了,也会令人不满,于是戏谑一句:“要手纸吗?”该生嬉笑,但不生气。时间一长,只要他举手示意“内急”,旁边的同学会戏谑一声:“要手纸吗?”全班大笑,该生仓皇而去。如此几次,毛病竟然改掉了。

“人”味的课堂还应该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洞察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特点,从而灵活机动把握课堂,而不拘泥于一节课的计划是否能够实现,毕竟,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同样体现人文关怀。2004年下了一场大雪,那应该是连续好几年中的一场大雪,学生兴奋不已,上课铃响后,一部分学生恋恋不舍那沸沸扬扬的大雪,磨磨蹭蹭不想进教室,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也是心不在焉,伸颈顾盼,本来是计划阅读教学的,干脆改为“作文课”——观察、体验下雪,让学生玩雪、打雪仗,之后完成一篇作文——《2004年的大雪》。巧的是全区的期末统考,作文题就是《2004年的第一场雪》,学生出考场高兴啊,赞叹老师真是“神人”,结果全区该年级一共四个满分作文,我班独揽两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尊重,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探访,是思想与思想的相互碰撞,是情感与情感的相互交融。“以人为本”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课堂每一处细节中的“人情味”。

其三还要有“余”味。语文课要上得像听章回小说的情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设一点悬念让学生去猜测,卖一个关子让学生去期待,留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有更多的角度去感受语文的魅力,因为语文是主观性极强的学科,一种理解,一种说法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扁鹊见蔡桓公》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留下一道课外思考题:蔡桓公当然有不可原谅的错误,难道身为医生的扁鹊,在“桓侯之死”的悲剧上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比如教学《愚公移山》,常规的内容结束之后,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愚公为什么直到“年且九十”才想到“移山”?如果搁到现在,想要表达用坚定不移的行动来战胜困难这个主题,你还会选择“移山”这样的角度吗?

这是关于内容方面的“余”味,还有迁移拓展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比如教学《威尼斯商人》,常规的内容结束之后,给学生一个课外研究性问题:夏洛克是一个犹太人,请查阅资料,联系之前学习的《安妮日记》,从“法庭审判”的情形来看,你能发现当时以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存在什么倾向?

再比如教学《重复与变化》,正值水果湖的“楚河汉街”开放不久,于是布置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实地调查、探访汉街是否符合梁思成先生关于建筑艺术的论述?

不让一节课在结束之时就戛然而止,而让课堂以结束为新的起点,或迁移,或延伸,或探究,或质疑,“课”已尽而“意”无穷,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厚底蕴,让语文课堂趋向更高远的境界。

所以,我更追求“有境界”的语文教学。

我希望课堂有轻松、活泼、愉快、诙谐的氛围,我希望能在师生的会心一笑中完成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我希望课堂是纯粹的、高雅的、有品位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与人共同体验生命涌动的空间,我希望当一节课结束时师生都是愉悦、充实且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会说“这节课上得好快呀”……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我力求当一节课结束的时候,留存在师生脑海里的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恬静而不乏味,深远而不肤浅,含蓄而不晦涩,雅致而不粗俗,澹泊而不功利。

我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手拿《参考书》照本宣科的说教课,这样的老师只能归入“工匠”的队伍。因为除了“按图施工”,他们绝少自己的主见和创造,因而语文课堂也就鲜有灵动和生气。自己无趣,还想方设法教导别人没趣,最后弄得整个课堂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的苦役”。

我可怜把语文课上成为考试而教的“考点”训练课,这样的老师自然要归入“奴隶”的行列。他们奉“考试为神”,尽管也教得尽心尽力,恪尽职守,甚至不乏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之辈,但是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和个性,不过是在“考场”里苦苦挣扎的“角斗士”,所以颇值得同情。

我更深恶痛疾把语文课上成供人围观的表演课,这样的老师把教室当做“我的地盘”,准确的说,他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戏,学生变成了配合他演出的“道具”,课堂变成了“一个人作秀的舞台”,这样的老师更适合去做演员。但他们竟然执迷不悟,竟然为自己的表演津津乐道,所以尤其可恨。

不言而喻,教学的境界主要是由教师的境界决定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修炼自身的教学境界。

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是真心热爱语文,热爱教学,现在开始为时不晚——重要的是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因为“情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情趣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陶西平语);因为“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醇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少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肖川语)。具备了高雅脱俗的情趣,淡化了急功近利的心态,才有可能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教学境界。

上课铃再次响起,我将又一次和学生共同展开一幅长卷,水墨画一般,有乐趣,有韵味,有境界。我不敢说我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但是我坚定地追求这样的高度,我努力地接近这样的高度。

特约编辑 刘中林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情趣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四格情趣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