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新视野

2012-03-31 05:57郑文清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1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医学价值

郑文清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新视野

郑文清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应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起来,要把课程涉及的医学伦理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学手段上要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评价要有连续性。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需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改革与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图引起大家的共同研究。

1 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融贯化

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只强调价值的灌输,而二者应是统一的、融贯的。如何处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关系问题,但在实践上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知识教育是价值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载体,价值教育是知识教育的目的与归属,价值教育必须途经知识教育,但不能囿于知识教育[1]。

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知识教育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进行价值教育的环节与载体。离开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实践,就没有当代医学伦理学存在的基础,就此而论,“知”为医学伦理学价值教育活动的起点,引导教育对象对相应的价值进行思考和追求,是“知”的发展。也就是说,价值教育虽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认知性的教育、知识性的教育,但价值教育丝毫不能摆脱知识性的教育。例如,不懂得基因科技在当代医学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将如何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未来(这是“知”的一面),那么,我们如何去思考伦理学的问题呢?如何去进行伦理学的辩护呢?因此,认知性教育、知识性教育是价值教育的基本形式、载体、条件、环节。

伦理学本身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体。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同时他也说,“美德即知识”,可见,知识与价值应是高度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只重视伦理学的价值层次而忽视其知识层次的内容和特点。虽然伦理学凸现出“善恶”、“意义”、“终极关怀”等特点,但绝不是离开“逻辑”、“道理”、“规律”性的抽象的东西。人类价值的追求从来是有道理的,是合符逻辑发展的(即知识性的一面)。从这点来看,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融贯化”新理念,在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

在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正确处理好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认识和处置智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关系到我们以怎样的思路加强和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实施、考核和评估,对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少人对该课程的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与适当的把握。例如,有的在反对“知识化”(或称“智育化”)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考核方法,片面强调医学伦理学教学要在引导、培养、考察教养对象的思想意识、实际行动与能力上下功夫,而忽视了该课程的知识教育;有的在思考增强该课程的科学性、吸引力的过程中,则片面强调它的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过分夸大学科化程度及其重要性,而忽视了该课程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价值教育的指向性,例如,有人认为伦理学理论最多只是跟着医学科学跑,只是医学科学的“事后诸葛亮”,医学科学自身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伦理学辩护是多余的、徒劳的、一厢情愿的。诸如此类的看法,都是把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人为地割裂开来的片面搞法。

2 知识整合化

传统课程各学科内容相互独立,各学科知识孤立地储存在学生头脑中,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断裂。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境之中,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表现为实践能力的欠缺和低下。

就当代的课程教学来说,普遍进行的教学内容精简、整合,是教学时数限制的必然结果。国家实行五天工作日制,学校教学时数绝对数量减少,加之新学科、新课程的大量出现,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当代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十分广泛,作为一门课程来说,知识整合势在必行。当代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医学职业道德、临床医学道德,还广泛涉及当代生物医学理论、生殖技术伦理、基因技术伦理、器官移植与脑死亡伦理、安乐死与临终关怀伦理、医学科研伦理、医院管理伦理、卫生法学等诸多方面,涉及面广,研究的内容错综复杂,知识的整合也是势在必行。

当代医学伦理学内容的整合,不仅要把传统意义上课程内容精炼,而且更要把被传统医学伦理学教学忽视了的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纳入到新课程内容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不忽视学生直觉、顿悟、情绪、性格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所必需的较完整的教育。

当代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的整合,目的是要防止学生知识孤立存在的状态,使学生在课程内容整合过程中学会綜合运用各方面的医学伦理学知识,能对这些知识进行提炼加工,并与实际问题的情境相结合,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习过程互动化

当代课程教学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控制者,尤其是在大学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应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要求我们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功能、作用与表现形式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对课程教学活动而言,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上——从单边的教师传授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多相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他人相互作用,使个性特征得到展现与发展。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也应该思考、运用这一新理念。而且,当代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也可为我们运用好这一新理念提供有利条件。

当代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最前沿的领域,例如,基因科学、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等,这些最前沿的领域,广泛涉及社会、伦理、法律、环境与管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虽棘手,但目前仍处在发展和辩论的阶段,绝大多数问题尚无定论,这实际上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可能性。也正是因为上述问题尚无定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宜过多地把自己认为的倾向性结论灌输给学生,从而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

在当代社会,由于网络、电视、报刊等传媒的深刻影响,学生接受到的当代医学伦理学的相关信息与知识量往往超过了教师,过去那种认为学生一无所知的教学假设前提在当代社会实际已不存在,应该说,今天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正确性遇到了学生们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的教学再不能搞教师“一言堂”式的灌输,而应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应是讨论式的、辩论式的。教师应该走下“圣坛”,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讨,组织学生之间的探讨,学生医学伦理学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创生的、发展的,这些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对教师也是新的。

实践证明,在当代医学伦理学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学习过程互动化”新理念,有利于活跃课程教学气氛,增强吸引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运用这一新理念,并不是强调不要教师的权威,也不是要搞价值引导多元化,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而不管效果。

4 学生学习建构化

现代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应是接受的,而应是建构(construction)的,是在与学习环境互动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的[2]。纯接受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消极被动,导致机械学习。以建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与能力共同增长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材料性知识,还获得了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这一新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与运用。

在以往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案例,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选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省略了知识选择这一环节,他们不了解教师选择这些知识的背景、出发点、目的,也不了解教师选择的过程,因此,选择过程中背景知识的获得,选择过程中的乐趣都不存在了,学生往往只是获得了医学伦理学“死的”材料性知识,并没有从获取这些材料性知识过程中培养起自己获得医学伦理学知识的能力。因而,单纯以接受知识的课程学习过程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也不理想。

此外,当今知识的快速变化要求学生对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评估也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进行判断的能力。当代医学伦理学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医学伦理学相关认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滤过程,其建构的过程应是与学生对当代医学伦理学知识的价值进行判断和选择相统一,对当代医学伦理学知识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增长同步进行相统一,对当代医学伦理学知识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相统一的多层次复合推进的过程。

5 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与传统教学使用单一媒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代教学的技术和手段已具备多媒体化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追求时尚,它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以语言、黑板为主要媒体的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互动性,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多媒体的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功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网上师生交流答疑,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能提高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毫无疑问,教学手段多媒体化是信息社会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实践证明,在当代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较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现在的关键不是争论要不要开展多媒体教学,而是如何利用多媒体的问题。多媒体不仅仅是指网络、电化教育技术,而是包括一切可视、可听、可触的教育资源,我们不仅要重视网络、电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应该重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舆论中丰富的当代医学伦理学资源。网络上的信息往往既有科学、进步、健康的大量信息,也存在伪科学、不健康、假消息等内容,教师应加强引导的责任。相比较而言,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上的医学伦理学资源一般有较健康的导向性,我们不应该忽视传统媒体中的有利资源的利用。

多媒体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还存在另外的弊端,例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论文作业,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敷衍了事,教师如果没有发现,或不令其重做,便会养成学生的懒惰、弄虚作假的品德。当然还存在网络成瘾、黑客等弊端,需要我们注意防范。

6 教学效果评价连续化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代课程教学评价主张连续化,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并贯穿教学活动过程始终。这种评价理论反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依靠统一的标准化指标和分数来进行,只注重结果,是静态的、短暂的,获得的信息往往不自然、不可靠。由于连续性评价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活动,关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真实状况,获得的信息真实自然,是动态的、持续的。教学评价连续化的新理念,对于我们思考当代医学伦理学的课程设置、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应是多方面的。

当代医学伦理学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是一门标准化课程,有的已经纳入了核心课程的行列。我们国家普遍开设这门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课程开设已30年,但客观地说,即使在医科院校受重视的程度还很不够,进入核心课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思考医学伦理学从无到有,教学研究队伍由小到大,社会影响由微而著的发展过程,我们既要对这门课程的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有现实的客观的估价。

对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用自然科学课程的吸引力与教学效果来衡量,因为医学伦理学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人、说服人、提升人的工作,不能用短暂的效果来衡量,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人们常说“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效果评价连续化”的新理念可以指导我们对当代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1]沈壮海.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10-19(3).

[2]陈晓端,马建华,石云.当代课程教学新理念述要[J].教育科学研究,2005(4):8-11.

[编辑]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2.025

R-052

A

1673-1409(2012)02-R045-03

2011-12-05

郑文清(1966-),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伦理学与应用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伦理学医学价值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