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绍荣主任中医师膏方应用经验

2012-03-31 13:03余宏伟范绍荣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益气健病位膏方

余宏伟,范绍荣

(马鞍山市中医医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膏方又称膏剂、膏滋、煎膏剂等,是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早年的膏方多用来治疗外科疮疡疾患,及至明清以来,其临床应用范围则越来越广。安徽省名老中医范绍荣主任中医师认为,膏方既有治病祛病的功效,又能强身健体、防病延年,特别适用于稳定状态的慢性疾病患者、亚健康人群或年老、体质虚弱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是服用以补益作用为主的膏方的最佳时机,尤其是进九之时服用,更能发挥其补益作用。对于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气与冬气相通应,肾所藏之精气有抵御外邪使人免生疾病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故“冬令进补”尤为关键。范师所开之膏方,药味少则30余味,多则40~50味,然多而不乱,其组方井然有序,思路清晰,现浅述如下。

1 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范师认为,“有是病,用是药”,即强调辨证组方。膏方并非单纯进补,其作用首先是“有病治病”。正如秦伯未先生所说:“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范师在辨证之时首辨脏腑,即疾病所在的病位。如老年病人,脏腑功能衰退,常患有多种慢性疾患,病情复杂,病位广泛,涉及脏腑较多。所以临证时须明确病位,分清主次,辨别病位所在主要脏器。治疗时从病位所在主要脏器入手,兼顾其他相关脏腑,体现整体辨证,全面调治。其次辨阴阳、气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的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治法,现代医家也多以此点出发而遣方用药。范师在诊察疾病时,也经常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治疗时遵从“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则。对于虚损之证,“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结合脏腑病位所在,赖补益之品以收全效。若虚中夹实者,治宜补泻兼施,扶正祛邪。临证又有在气在血之别。初病在经者治气,久病入络者治血。治疗上或益气养血,或益气活血,或养血活血,或行气化瘀等。

2 辨证施治,重视脾肾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故脾肾两脏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五脏之病,只要脾肾不伤,虽重不险,脾肾一败,则病转深重。在拟制膏方补五脏时,一般重点在于补脾肾二脏。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所以范师在拟制滋补膏方时,总是佐以健运脾胃之品,加用山楂、麦芽、枳壳、桔梗、苍术、砂仁、鸡内金等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消除补药黏腻之性,以助脾运吸收之功。并在进补之前,服用开路药,以祛除外邪,消除宿滞。

《景岳全书》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若肾之精气不足,则五脏皆衰,或生长发育障碍,或衰老早夭,诚如《冯氏锦囊秘录》言:“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故膏方中每每加入众多补肾之品,即意在益精强身。膏方中常用太子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熟地黄、菟丝子、肉苁蓉、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黄芪等药,补先天以充养后天,补后天以滋养先天,从而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 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范师制定膏方,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特点和不同症状、体征而组方,重视个体化治疗。在拟定膏方时,需根据患者体质辨证选药,施以平补、温补、清补、调补之剂,针对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理气活血、祛痰化浊之物,从而调达气血,而致阴阳平衡,并根据疾病,配以祛邪软坚的药物。若是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针对原有宿疾,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扶正祛邪,寓治于补。

此外,补益不当可有碍脾胃运化,因此,膏方组成要轻灵,切忌妄投补药。范师指出,补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处制膏方要权衡虚实,特别强调膏方用药要温而不燥、寒而不偏、滋而不腻,要使滋补不碍脾胃,同时常加理气宽中、醒脾和胃之药。处方用药应着重一个“调”字,调整阴阳,调理脾胃,峻投滋腻之补品,反而易阻碍气机,滋生他病。

4 病案举例

朱某,男,45岁。2009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平素工作烦忙,工作压力较大,近1年来出现纳食不香,神倦易疲,易感冒,记忆衰退,腰酸膝软,手足不温,夜寐不佳等症,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弱。1月前在医院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范师指出,此乃烦劳过度,因劳致虚之候,病位在五脏,但以脾肾两脏为主,治拟益气健脾、填精养血。 经服用中药汤剂2月后,患者症状较前缓解,拟予膏方进行调理。处方:太子参150 g,生黄芪150 g,炙黄芪150 g,炒白术200 g,白芍20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蒸黄精60 g,全当归100 g,杜仲120 g,山茱萸120 g,白茯苓120 g,制香附100 g,菟丝子120 g,淫羊藿150 g,炙远志120 g,续断120 g,桑寄生120 g,女贞子120 g,酸枣仁100 g,狗脊120 g,覆盆子120 g,补骨脂120 g,怀牛膝120 g,紫河车100 g,丹参120 g,牡丹皮60 g,川芎60 g,桃仁100 g,红花60 g,陈皮120 g,半夏60 g,鸡内金60 g,焦山楂150 g,山药120 g,生甘草60 g,鹿角霜120 g,阿胶120 g,龟板胶150 g,核桃仁250 g,白糖120 g,冰糖120 g,蜂蜜500 g。收膏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2月后复诊,诉诸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为一亚健康患者,其病机乃烦劳过度,因劳致虚,证属劳伤脾肾,精血不足,治当益气健脾、填精养血,综合调治。方用四君子汤、黄芪等益气健脾;用地黄、黄精、当归、女贞子、山茱萸等以填精养血;患者手足不温乃肾阳亏虚,寒凝经脉,气血不畅之象,故用菟丝子、淫羊藿、狗脊、丹参、牡丹皮等温补肾阳,活血通络;用炙远志、酸枣仁补益心气;用阿胶、龟板胶等填精补髓;方中补益药较多,故用木香、鸡内金、山楂、半夏、陈皮等以醒脾胃,疏调气机,以防味厚碍脾。综观全方,脾肾同治,标本兼顾,共奏益气健脾、填精养血之功。

猜你喜欢
益气健病位膏方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益气健脾法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①
益气健脾补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益气健胃散对脾虚泄泻仔猪治疗效果的观察与评价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名医膏方补气血
冬令进补有膏方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有一种膏方叫“量身定制”
益气健脾法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