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验案1则

2012-03-31 13:03刘文全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牡丹皮知母竹叶

李 玲,刘文全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胆科,天津 30019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散发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咽炎、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血象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增高并伴有异型淋巴细胞[1]。中医认为,IM以温邪袭表,热毒内盛,耗伤气阴为其基本的发病机制。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异性治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现举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赵某,女,42岁,主因“间断发热3周,转氨酶升高4 d”于2011年7月24日入院。患者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病史3年,否认饮酒史,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神清,形体适中,营养中等。体温波动于38~40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Ⅰ度。,左颈可触及3枚淋巴结,直径0.5~1 cm,无压痛,活动度可。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肝大(肋下缘一指)。腹平软,右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无关节肿痛,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查肝功能:ALT 140.7 U/L,AST 167.7 U/L,GGT 95.4 U/L AKP 169.8 U/L;血常规:白细胞21.15×10~9 /L、淋巴细胞18.41×10~9 /L;尿常规:尿白细胞+,酮体+-,尿胆原+1,胆红素+1;肝炎病毒指标均阴性;免疫学检查:血沉25.0 mm/h,类风湿因子IgM 95.7 IU/mL,补体C同372.00 mg/dL,ANA阳性,核颗粒型1∶200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液涂片示:异性淋巴57%;EBV抗体:阳性,EBV DNA 8.0×104。肝内光点增密、肝内多发占位病变,考虑血管瘤、胆囊壁不光滑、脾大。

诊断依据: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大等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异常淋巴细胞>10%,肝功能异常,EBV阳性。故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入院后予保肝降酶,对症抗感染,及泛昔洛韦抗EBV病毒治疗,另予中医辨证,予以中药汤剂治疗。

入院时症见:咽干咽痛、口渴、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少痰、纳差,夜寐欠安,小便黄,大便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属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散邪,以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板蓝根30 g,连翘15 g,金银花30 g,桔梗10 g,薄荷6 g,竹叶10 g,生甘草10 g,荆芥穗15 g,牛蒡子10 g,芦根10 g,沙参10 g,升麻15 g,5剂,水煎服。

7月29日2诊:患者发热咽喉肿痛较前有所缓解,咳嗽加重,咳黄痰,颜面及躯干四肢出现皮疹,皮疹高出皮肤,无瘙痒。左颈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淋巴结肿大。舌质红、苔黄,脉沉。此乃邪入营血致热毒炽盛、痰热阻络之象,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为法,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处方:生石膏30 g(先煎),生地黄15 g,水牛角30 g(先煎),黄芩15 g,知母10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玄参15 g,桔梗6 g,生甘草6 g,白鲜皮15 g,蝉蜕10 g,薄荷15 g,夏枯草10 g,生牡蛎30 g。7剂,水煎服。

8月5日3诊:晨起体温正常,热退无汗,下午晚间体温升高,未发咳嗽,咽痛。皮疹渐消,纳欠,虚烦不眠,咽干、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此乃阴液不足之象,治以养阴生津,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生石膏30 g,半夏15 g,人参10 g,麦冬15 g,甘草15 g,梗米15 g,生地黄15 g,知母10 g,牡丹皮10 g,地骨皮15 g 。7剂,水煎服。

8月12日4诊:患者体温正常,皮疹消失,未发咳嗽,左颈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淋巴结较前缩小,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未见异常。为巩固疗效,继用原方7剂,药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巨细胞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亚急性的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疾病,多侵犯全身多系统及脏器,呈自限性。是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但近年成人发病逐渐增多。该病虽为自限性疾病,但急性期症状应尽快控制,预防严重并发证的发生。

本病属中医学“温病”“温疫”范畴,本症之病机在于温热毒邪“邪气由口鼻而入”[2]侵袭人体而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本病初期,病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外应与卫,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少汗等肺卫表证,燥邪易伤津液,肺津受伤,津液干燥,故见干咳无痰、咽干、口渴。有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3],方用荆芥穗、淡豆豉、板蓝根、薄荷解表透邪,祛邪外出,牛蒡子、甘草、桔梗清宣肺气以除咳;连翘、金银花、竹叶清解以退热;芦根,沙参生津止渴。升麻引诸药上行。中期邪气化火化热,热盛炼津成痰,痰热互结,气血瘀滞,经络瘀阻,故见脊核肿大、腹中痞块(肝、脾、淋巴结肿大)。热毒炽盛,上攻咽喉,致咽喉红肿溃烂;热入血分,外溢肌肤则为斑疹;痰热闭肺致咳嗽、喘促;以石膏解气分之热;水牛角清热解毒,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黄、知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黄芩、白鲜皮、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以退疹;蝉蜕、桔梗、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夏枯草、生牡蛎化痰软坚消散痰核。后期,邪留阴分,阴液亏损。由于邪热灼盛,消耗津液,必然造成人体阴液不足,表现为热退无汗,便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温热逢源》[4]指出:“营阴虚,为燔灼所伤,阴血枯竭不能托邪外出”。治以养阴生津,方用竹叶、石膏清退余邪,祛除烦热;人参、麦冬益气养阴;生地黄、知母滋阴凉血以退热;梗米、甘草和中益胃;牡丹皮、地骨皮、麦冬滋阴以退虚热。诸药配合,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共奏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

[1]张之南.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0-1215.

[2]缪希雍.缪仲淳医学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36.

[3]严冰.吴鞠通医书合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5.

[4]柳宝诒.温热逢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牡丹皮知母竹叶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牡丹皮饮片等级划分
竹叶沟怀古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
学包圆锥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