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辨伤寒与温病探究

2012-03-31 13:03梁伟海黄曼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黄氏内热浮萍

梁伟海,黄曼萍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甚大,伤寒学派强调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应以伤寒论指导温病的证治,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病的两大类型,须脱离伤寒论的证治法则另立新论。一代医宗黄元御则以六经统领伤寒与温病,治疗温病不为《伤寒论》所拘泥,亦不脱离张仲景的辨证体系。笔者拜读《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药解》《四圣悬枢》,以探求黄氏辨治外感病的学术思想。

1 伤寒与温病诱因同而病根异

1.1 伤寒本无内热,因风寒外感而发 风者天地生长之气,寒者天地封藏之气,卫性收敛,营性疏泄,故风邪中人伤在卫气,寒邪中人伤在营气。其观点与大多医家相同。

1.2 温病因于外感风邪,而根于内伤蕴热 对于温病的发病原因,历代医家争论不休,黄氏则有独特的见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因于风露,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言“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于冬时宜藏其阳气。黄氏认为“冬伤于寒”乃冬不藏精的变文,即谓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并非感受寒邪之意,更非“伏邪成温”的见解。冬不藏精,阳根不密,相火升炎,精液消亡,内热渐生,到了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因感受风露之邪,郁其内热,则成温病。春为温病,夏为热病,实为一病。

2 析营卫解伤寒与温病

肝司营血,肺司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性收敛,营性疏泄,(此营卫并非叶天士所创卫气营血辨证中所提及的营分与气分)。人体之气,不郁则不盛,寒邪伤营,营越欲发,外乘阳位,而束卫气,故卫气闭而恶寒。风邪伤卫,卫越欲敛,内乘阴位,而逼营血,故营郁而为热。伤寒为风寒之邪中人,内原无热,故病寒热。温病为风邪中人,故营郁而为热,加上原有营分热盛,故病则但热无寒。正如《伤寒论》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3 辨六经统伤寒与温病

黄氏长于五运六气,在《四圣心源》中言:“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1]”,所以六经之病实为六气之病。

3.1 太阳病 太阳以寒水之令,主一身之表而统领六经,营卫分司于金木,而统于太阳,其经行身之背,太阳病不过风寒二者,风寒之邪伤其营卫,故病寒热,头项强痛,治以麻黄汤泻卫分之郁,桂枝汤泻营分之郁。

温病之家,伤于冬不藏精,伤其寒水闭藏之气,本有火旺水亏,春夏新感,卫阳闭密,营热郁甚,故温病太阳证发热作渴而不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治宜玄霜丹(浮萍、麦冬、玄参、牡丹皮、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凉金补水,清营热,泻皮毛。

3.2 阳明病 阳明以燥金主令,其经挟鼻络目,行身之前,伤寒病传阳明,或病在他经,郁其胃腑之热,腑热未实,经病未罢,燥热伤津,则用葛根汤,胃热郁蒸,潮热痛满之燥实,则用承气攻下。及其胃中虚,湿土主令,燥土亦化湿,土败胃逆作呕用吴茱萸汤,土败上焦不得输布,化生瘀浊而生烦,则用栀子豉汤,土湿木郁而生下热,则用猪苓汤。

温病冬水失藏,相火升炎,胃津既涸,新感风邪,营郁热甚,故有阳明燥气盛之证,而无胃气虚生湿之证。病在经络,则目痛鼻干,身热不卧,故当凉泻经络,清其里热,用素雪丹(浮萍、麦冬、玄参、牡丹皮、芍药、葛根、石膏、甘草、生姜)。腑热燥气大发,必伤肺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金泻热,益气生津。胃阴本耗,腑实易作,则用白英丹(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玄参、麦冬、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甘草)滋脏阴并泻腑热。

3.3 少阳病 少阳以相火主令,位于阳明、太阴表里之间,伤寒病传少阳,表阳胜则热,里阴胜则寒,故有往来寒热一证,其经循耳下颈,贯胁,伤寒病传少阳,经气不利,则胸胁痞满,相火上炎则口干口苦,目眩耳鸣,用小柴胡汤以疏解,兼太阴里盛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兼阳明表盛则有大柴胡汤等证。

温病少阳证,原有内热,三阴经气阴气不足,故病则但热无寒,非往来寒热,胆木常克胃土,相火易刑肺金,故多并见燥证。故少阳病证见发热胁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证用红雨丹(柴胡、黄芩、芍药、牡丹皮、玄参、石膏、甘草、生姜)清凉和解。

3.4 太阴病 太阴以湿土主令,太阴湿盛气滞,脾气下陷而胃气上逆,故伤寒太阴证下见腹满泄泻,上见呕吐不食,湿盛则木郁,肝气犯脾而时腹自痛,治宜四逆辈温中化湿。

温病传太阴,以其素有内热,脾阴被烁,化湿为燥,以其经布胃络嗌,病则发热作渴,腹满嗌干。宜清散皮毛,并泻阳明之燥滋太阴之湿,用黄酥丹(浮萍、芍药、牡丹皮、生地黄、生姜、甘草)。

3.5 少阴病 少阴心以君火主令,少阴肾属水化气于君火,以水能胜火,故病水胜火负为多,水负火胜为少。伤寒病传少阴,寒水下盛,侮土凌火,土败则吐泻肢厥,君火微弱则病脉微欲寐,表证未解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脏寒则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温阳救逆。若病水负火胜,心火不交肾水则用黄连阿胶汤。

温病以其冬不藏精,水亏火泄,春夏新感正值火旺水亏之时,故病热而不病脏寒。肾脉络肺系舌本,温病少阴证则舌干口燥,发热作渴,宜泻君火之亢而益肾水之枯,用紫玉丹(浮萍、生地黄、玄参、天冬、知母、生姜、甘草)。

3.6 厥阴病 厥阴以风木主令,胎于肾水而又孕君火,或协子气而上热,或秉母气而下寒。病则风动火郁,耗血刑金,则有消渴证,木气不舒上冲于心则心中痛热,水木合邪犯土,又病肢厥吐利。治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厥阴湿热下痢又用白头翁汤。

温病春夏感邪,卫闭营郁,营郁热发,加上本有内热营伤,故内热极盛,营血枯槁,以厥阴肝经循阴器,故温病厥阴证病烦满囊缩,发热作渴,无脏寒之证。宜清散皮毛,泻相火之炎,滋风木之燥,用苍霖丹(浮萍、芍药、牡丹皮、生地黄、当归、生姜、甘草)。

4 结语

黄元御论伤寒、温病,从六气出发,以六经论病,统治伤寒、温病,不为王叔和《伤寒例》所束缚,也不与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同,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又详解营卫,营卫析病而分中风、伤寒、温病,不把伤寒、温病处以对立状态。组方精简,所用之药多出自《伤寒论》,喜用浮萍发表泻卫,不同于温病学派习用金银花、连翘、桑叶,也不同于伤寒学派拘于麻黄、桂枝辛温助热。又以温病本有内热,故必用芍药,牡丹皮清营分之热,与卫气营血辨证中卫分、气分当发表清热,不可过早用凉血药物,否则病邪内陷生变的治法大相径庭。黄氏以崇阳黜阴著称[2],并以此备受抨击,然在治疗温病中又注重滋养脏阴,并提到“地黄泻阳助湿,至下之品,至于温病,土燥木枯,则反为灵宝[1]879”可见黄氏学术之完整,非一味补火助阳。总之,黄氏学术之精深,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1]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95,879.

[2]朱邦贤.崇阳黜阴的《素灵微蕴》[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4):42-43.

猜你喜欢
黄氏内热浮萍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狐生子
内热针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沧海浮萍
黄氏家风警世
基于PMV 模型和FCM算法的车内热舒适评估方法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
浮萍入药,湿热不侵
内热针临床应用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