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文献研究综述

2012-04-01 21:22张佳春
财务与金融 2012年5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要素体系

李 荟 张佳春

一、引 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了高教经费需求的迅速增长。高校的资金活动、各种委托代理关系日趋复杂,内部财务风险也在加大。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高校经济问题案件频发,违规腐败披露层出不穷,这说明随着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高校已成为违纪违规的高风险领域,而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和防范财务风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同样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因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国内外研究,之后系统性综述了国内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文献研究。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文献回顾

国外有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开展较早。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就是质量控制,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典型的如,劳伦斯.索耶(Lawrence B.Sawyer)于1973年在《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一书中认为:“就质量问题而言,内部审计主任应该建立并保持一个质量控制计划,以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计划的目的在于能合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内部审计的部门章程和其它适用的标准。”

安德鲁·D·钱伯斯(Andrew·D·Chambers)在1995年出版的《内部审计》中指出:“质量控制包括了和审计质量有关的所有活动,要为内部审计周期中的各相关因素提供综合控制。内部审计的内部必须具备有效控制,高层管理部门也必须对内部审计进行有效控制。”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要求审计主管必须建立并维护涵盖内部审计活动所有方面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且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必须包括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两个层面。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其质量控制标准第八号陈述(SQCS No.8,2011)中要求公司的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六大要素:领导责任、道德要求、接受和延续的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人力资源、业绩和监控。

国内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有了较为成熟和体系化的研究。国内学者庄恩岳在《内部审计》中指出:“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取决于审计结果的质量。客观、可靠、及时、专业的审计工作成果能为管理当局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大量有用信息,并建立和保持他们对内部审计的信任。因此,每一个内部审计部门都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此外,他还提出应该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级监督制度、内部检查制度以及外部检查制度。”

钱世昌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提到:“诸多内部审计管理环节中的中心环节、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他认为,应当通过政策性监督检查、内部审核、外部审核这三个环节来进行内部审计日常的质量管理。”

毕秀玲、薛岩(2005)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只有从控制组织、控制手段和控制过程等方面实施全面控制,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控制效果。文章试图搭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分析框架,以图示方式汇总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2005年5月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并提出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分配、制定操作规程、咨询、考核与评价、评估报告、监控及督导。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文献综述

尽管如此,专门研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不是很多,针对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可搜索到的针对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兰艳泽、宾瑜(2008)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某省108所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单独设置了审计处(室)或具有审计职能的办公室,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较弱。且各高校普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制度建设参差不齐,大多高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审计制度。

钱华(2010)认为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需求不高,供给也不足,表现在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学校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对内部审计缺乏了解和理解。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出台主要考虑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重心,对于制度的系统性、全面性考虑较少。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主要业务范围仍局限于财务、基建、后勤、资产等保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缺乏有效的控制途径。

李建英(2010)亦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配备不合理;内审人员知识单一,综合素质低;内审质量控制技术方法落后,审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再监督机制。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田晓红(2010)在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发现职业品德要素、专业胜任能力要素与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咨询要素、工作分配要素、督导要素及监控要素与内部审计质量间接正相关;考核与评价要素、评估要素可能与内部审计质量正相关;另外还可能有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独立控制要素存在。

兰艳泽、宾瑜(2008)认为决定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应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内部控制环境优劣、内部审计管理力度、对内部审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六个要素。

李晶(2010)认为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包括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审计机构独立性、人员素质、审计业务程序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监督五个方面。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张宏禄、吴旭桦(2005)提出从两个方面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是基本质量控制,包括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客观性;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保证审计质量。二是作业质量控制。包括准备阶段质量控制、实施阶段质量控制、终结阶段质量控制和审计后的质量控制。并建立审计质量考核制度,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建立审计项目总结和分析研讨制度,保证审计质量。

赖腾云(2008)认为应该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加强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规范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建立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机制。

李建英(2010)提出从四个方面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合理配备内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充实审计人力资源;采用先进的审计质量控制技术方法,充分行使审计职能;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再监督机制,督促内部审计质量提高。

陆秋健、李作家(2011)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即,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来探索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提出,要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规定中要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严密性和有效性。

冯宝军(2007)提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宏观层面包括审计法规、准则的制定,微观层面包括审计组织内部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

吴华萍(2008)认为应从四个层级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1、职业理念控制,即高校审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树立风险控制意识;2、组织机构控制,包括审计部门的设置,建立质量约束机制和加强审计制度建设;3、业务流程控制,包括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审计实施阶段的控制和审计终结阶的控制;4、人力资源的管理,从人员招聘和人员培训两个方面来支撑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蒋美玉(2010)认为应从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强化内部审计督导、实施审计项目全过程控制上来构建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础体系,并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层面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四、小 结

综上可见,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不容乐观,在领导重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审计方法和范围、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各种问题。而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2009年,特别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进一步明确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定期接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对所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的质量评估。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议。然而大部分研究尚停留在揭示现状和政策建议阶段,即使有少量文献提出评价体系的几项指标,也较为片面,不具有普遍性。

总之,现有的研究尚未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这与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有一定关系,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仅仅是一个框架性文件,一些办法缺少具体的操作细则,应用起来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可操作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对于实际从事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来说,需要更多的具体操作指南和操作标准的出台。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针对高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在构建时除了应全面考虑到以上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之外,同时应将质量控制评价体系设定为量化的指标,以使得评价体系更具有操作性和系统性。这将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1]劳伦斯·B·索耶汤云为等译.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

[2]安德鲁·D·钱伯斯.内部审计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3]《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2001年

[4]《AICPA Statement on Auditing Standards》,2011年

[5]庄恩岳.内部审计[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6]钱世昌.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 [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年

[7]毕秀玲、薛岩.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2005(3):47-52

[8]《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

[9]兰艳泽、宾瑜.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8(1):49-51

[10]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7):79-81

[11]李建英.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0(12):206-207

[12]田晓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素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6):103-111

[13]李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4]张宏禄、吴旭桦.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事业财会[J],2005(1):56-59

[15]赖腾云.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与质量控制探析 [J].经济师,2008(8)106-107

[16]陆秋健、李作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1-122

[17]《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3年

[18]冯宝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国家行政学院院报,2007(3):28-29

[19]吴华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4):33-35

[20]蒋美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10(10)78-79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要素体系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也谈做人的要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