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缝中盛开的花朵
——对施雨《刀锋下的盲点》人物和意象的解读

2012-04-02 14:53赵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蜜蜡牛仔华裔

赵艳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新世纪以来,以新移民文学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文学逐渐成为世界华文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崛起于海外的华人女作家以她们敏锐的思维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她们眼中和亲身体验里当今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状态。

著名旅美女作家施雨的长篇小说新作《刀锋下的盲点》就是最新的重要收获。这本书独特的构思和描述十分吸引读者,尤其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意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更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对人物的解读

叶桑是《刀锋下的盲点》一书中的女主人公,她是新世纪新一代华人的典型代表,她有着新一代华人身上几乎所有的特质:善良、自信、优秀,同时医术高超,她年纪轻轻便离开家人、离开自己心爱的男友,孤身一人来到美国打拼。她善于学习而且十分勤奋。但是不管她如何努力,她同样要面对新一代华人普遍遇到的问题:整个美国社会对黄种人这种少数种族的歧视、怀疑,甚至打压排挤,想要在美国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便要痛苦地适应这个社会,逐渐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固有习惯,以应变求得一丝突破种族歧视这狭隘缝隙的希望。

除此之外,还有更严峻的挑战在等待着她:在美国,外科医生这个群体根本就不欢迎女性,她的求学、就业之路充满艰辛和阻碍。女性身份受到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种限制,求学从医过程中被同行猜忌排挤,得不到病人的信任和认可,便也慢慢开始怀疑自身能力……层出不穷的困境让她举步维艰。

在狭缝里的艰难挣扎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美国并不是像自己原来想象中那么平等、友善,汹涌的暗潮埋伏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只要稍有风波触动,便会引发滔天巨浪。那种被触发后的狂暴效应,并不是她一个人,或者说是整个华裔群体可以阻挡的,稍有不慎,他们所有人都会被无情地吞噬。

在如履薄冰的逐渐前行中,叶桑慢慢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同行的帮助。一次机会下,她凭着自己的细心谨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烧伤手术,于是声名大振,而后遇到名师,当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住院医生,在美国社会对少数种族打压的细小狭缝中默默地开了一朵花苞,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而在这个叶桑终于能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刻,危机却不期而至:地位显赫的市长夫人死在了叶桑的手术刀下,暗潮终于涌起,那朵花苞被无情地扼杀了,叶桑在一夜之间似乎什么都失去了。就和所有的华人一样,她一直谨小慎微,一点也不想触碰法律,从不愿引起官司,她觉得自己明明清白无辜,安守本分,这次的事件根本不是自己的过错,没想到,在自由的美国,法律过于“自由散漫”,各种法律机构想尽办法寻求利益的现状,使她不得不面临被诉讼的困境。她的前途,她的人生似乎一夜之间都毁了,她似乎被卡在了那道细小的缝隙里,越卡越紧。其实,叔本华在谈到悲剧成因的因素时,有一段十分睿智的话:“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①

叶桑开始变得焦躁急切、敏感尖锐,四处碰壁得不到帮助,却又无法信任任何人,同时她的华人同行因害怕受她连累,整个华人外科圈都远离她,猜忌她。她遭遇各种伤害与打击,想回国,却又害怕回国,甚至不想让家人知道这件事。这一些都展现了新一代华人的特征,即所谓的“芒果”在遭遇这类事件时一系列真实的反应,他们的骨子里受民族传统的影响,谨慎,谦卑,忍让,守本分,不愿沾上麻烦,对只看重利益随意提出诉讼和充满歧视的国家感到失望。

她在极其困苦的情况下思乡情切,想要回国寻求心理慰藉,同时却又抱着只愿意“衣锦还乡”的矛盾心理无法回国,内心痛苦饱受煎熬。在得不到华裔同行支持,律师也不愿意提供法律援助这样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她遇到了律师王大卫。对大卫,她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大卫能帮助她洗脱罪名,又一次次地怀疑他。直到她得知王大卫冒着牺牲自己前途的风险为她做辩护律师,此时她才真正信任他。

这也是华人的显著缺点,长期在陌生环境、不同肤色族群中生存的不易使他们无意识养成了谨小慎微的心理,不容易结交朋友,也不容易信任别人。急需得到他人帮助、需要信赖别人而不敢信赖别人的矛盾心理,使新一代华人在异国他乡生存得极度艰难。他们保留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东西方文化摩擦冲突之时,无法适应他国的文化,更无法习惯别人的处事方式,因而被他国文化所排斥,只能形成自己的小规模文化圈,比如唐人街、中国城之类。叶桑在知晓王大卫冒着风险替自己辩护时,下定决心自己去找玛丽做人证,表现出海外女性华人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大胆聪慧、勇敢善良的品质。

在异域生活的华人们依旧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并没有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冲击交锋中消失,相反,在关键时刻还发挥了作用,令人无比欣慰。这些美德、品质共同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叶桑这个形象,使她格外真实生动。西蒙·波伏娃曾经说过:“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②诚哉斯言!叶桑就是在这种异质文化的冲突撞击中形成了她“这一个”自己。

王大卫作为《刀锋下的盲点》的男主人公,在小说一开始,就提到他为一位同是女性的华人外科医生辩护,获得成功,表现了他的睿智果断,为他之后选择为叶桑辩护埋下伏笔。

王大卫是典型的“ABC”形象,他从小在美国出生,在白人堆里长大,文化冲突对于他们的冲击,与叶桑们相比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但同时也面临自己到底是白人还是黄种人的疑问,也还在自我疑问与寻求认同的缝隙中挣扎。大卫有一次和叶桑笑谈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要求任何人把我当作白人,我知道自己不是真的白人……可是,在这个国家,事实又不得不让人承认,第二代的华人,也就是华裔美国人,和其他的亚裔美国人一样,都被当作了白人。你能理解这种奇特的身份吗?真正的白人把我们看成‘荣誉白人’,而在其他的亚裔,譬如你的眼里,我们是‘香蕉’。”王大卫从小在基本上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长大,从小接受着跟一般白人一样的教育,他的衣着言行也与白人相同。但在他逐渐长大后,那种较为平和的环境不复存在,他开始要面对复杂社会中白人对于黄种人的看法和观点,尽管大卫是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完完全全的美国人,他却因为肤色而受到白种人对于少数人种的歧视和老一代华人对自己的不信任,这一道狭缝也让“香蕉”们饱受折磨。

王大卫所代表的第二代华人具有当代特征,他们知道自己跟别的白种人不一样,因而努力工作想要成为优秀的人,然而,白种人不把他们当作同类,黄种的同胞也认为他们跟自己不一样,他们没有归属感。他们能做的,就是跟王大卫一样,一直努力,直到比绝大部分人优秀,才能够挤出那道狭小的缝隙,得见阳光,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因而比起像叶桑之类的“芒果”,二代华裔更为果断坚决,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度更高,面临的矛盾与窘境也远不同于第一代华人那样尖锐,他们一般都更有毅力和耐心,也更为成功。

在小说中,王大卫接过很多免费帮助华人同胞的案子,有着黄种人的外貌特征和对黄种人的性格的了解,使他对华裔同胞更有同情心,他用“荣誉白人”的独到的分析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帮助很多华人渡过难关。在分析案情寻找重要罪证时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在成为叶桑的辩护律师后,他用严厉的言辞诘问叶桑,逼迫叶桑更深刻地了解美国、了解美国的法律、接受她受到诉讼的事实,同时用他敏锐的思维帮助她寻找那怕是一丝一毫的有利证据。可以说,若是小说结尾安德森医生没有将纳尔逊太太的录音光碟交给王大卫和叶桑,在他们锲而不舍的追查下,他们也能够赢得整个诉讼,只是这样的结尾没有现在的结局那么生动,矛盾没有那么突出罢了,这也从侧面展现了王大卫优秀的头脑以及作者对于情节发展的精准把握。

作为二代华裔,王大卫有着白人的敏锐判断力和思考方式,同时也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父母身上学到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模式,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学会了白种人的处事方法,了解白种人的文化特色,可以说,这两种文化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交融,使他们更适应美国的生活,但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生活上的困扰以及对于生存意义的痛苦思考,这种思考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交往对象的不同将会一直存在,如何解决这种冲突,这是二代华裔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王大卫这个人物身上得以体现,从而使其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二、对意象的解读

除了各具特色的男女主人公,《刀锋下的盲点》也展示了作者惯用的象征物。全书两次提到蜜蜡,第一次是在叶桑被噩梦惊醒之后,回想起之前安德森医生将绿色的蜜蜡交给纳尔逊太太,而将一串紫色的蜜蜡交给叶桑,叶桑的那串蜜蜡每天会变化,会流动,会成长,而纳尔逊太太那串绿色的蜜蜡平时毫无光泽,但在它主人死去的那一瞬间焕发出了诡异流转的光泽,似乎在表达着什么;第二次提到蜜蜡是安德森医生将纳尔逊太太的心理医生的号码交给叶桑时,那串紫色的蜜蜡从叶桑手腕上滑落下来,使安德森医生回想起了死去的纳尔逊太太,同时又唤起了叶桑对记忆、对过去、对生死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情节的发展。蜜蜡的寓意应该与生命的流逝有着莫大的联系。蜜蜡的两度出现都是在特殊的时刻,作者仿佛要通过蜜蜡寓意什么,暗示什么。笔者大胆地猜想,也许在手腕上的蜜蜡流转的光泽是吸收了它主人散发出来的生命之光,因而不热爱生命、浑浑噩噩生活的纳尔逊太太腕间的蜜蜡总是死气沉沉,如同石子;而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蜜蜡得到了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而短暂地发出了光彩。相反的,叶桑是个充满活力、开朗、向上的女孩子,她腕间的蜜蜡总是变化着、流转着美妙的光华,她也许不怎么勇敢,甚至很懦弱忍让,但是她热爱生活,所以蜜蜡也因为她对生命的爱而不断成长着,变化着,闪耀着。除蜜蜡外,文中也在特定场景下描写了欧蕾,欧蕾是一种欧式的拿铁咖啡,不是特别浓,不会刺激胃,加了比较多的牛奶和奶油,而大号杯的欧蕾是法国人一天的开始,从文中来看,它象征着幸福和好心情。叶桑一向很喜欢在工作前来一杯欧蕾,然而即将到来的官司打破了她的好心情,连大杯欧蕾在她面前慢慢冷却也不为所动,是不是就是象征着她的心情不佳而且沮丧无力呢?一天好心情的开始就像那一杯热欧蕾,不是苦苦的,而是带着牛奶的香气和奶油的清香,要满满的一大杯才能够满足,乘热喝下去才会有奔头,等它慢慢冷却了也就失去了滋味,再也找不到感觉了。而决定是否趁热喝的选择权一直在自己手中,是你自己决定了你一天的心情,这个寓意或许并不深刻却意蕴绵长。

事件的发生地是美国,因而书中处处充满了异域风情。无论是全书一开头对于德克萨斯州的鸟瞰式的介绍,广阔的西部大平原,充满牛仔风情的达拉斯,还是之后对于达拉斯风景及其牛仔文化的细节性介绍,无不有详有略,有点有面,挥洒自如。从全书着眼,作者对牛仔文化的描绘几乎遍布了所有的角落,不管是牛仔们所处的辽阔的地域、古老的放牧传统、特色的牛仔着装、悠远历史的歌谣、畅快的舞蹈还是他们豪放的饮食……一一娓娓道来,细读之下似乎能感受到达拉斯灿烂的阳光,看到牛仔们带着边角翘起的帽子欢快地歌唱。作者在纵横恣肆地介绍牛仔文化的同时巧妙地将美国文化中的豪爽开放融入全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读来清朗爽快,不仅扩充了整个故事发展的背景,同时使人心境也开阔起来。牛仔的风情被叙写,同时被导入的还有各个时期各种各样的美国文学、音乐、电影,繁复的美国文化都被无意识地包括其中。想要介绍一个城市首先就要介绍关于它的文化,《刀锋下的盲点》着重介绍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德克萨斯州,通过介绍电影《德克萨斯州的巴黎》,还有红极一时的电视剧《豪门恩怨》,让我们对这个城市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它是干燥的、旷远的,同时却又是孤独的、虚空的。没有用浮华的文字,而是用简洁的笔调叙述着不同于繁华巴黎的那个德克萨斯州,同时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注视着这个美丽狂野、倔强冷峻的城市。音乐的出现永远伴随着主角的心情,焦虑时耳边响起的是孤独忧伤的《风叫玛利亚》,悲哀苦闷时耳边是《天上的牧人》,怅然若失、无所凭依时耳边是《泡影》,心情开朗时伴随着《想象》,而犹豫矛盾时响起的是《冬之旅》,因为《村路带我回家》而怀念故乡……一首首精妙的曲调,总是悄悄地在叶桑心情改变时响起,有的让她欢喜,有的让她忧愁,同时也能默默地改变读者的心境,似乎那一首首悠扬婉转的曲调就在耳边,一回首,好似置身于那个年代的美国,浮光掠影地一幕幕闪过,已不知身在何方。

三、结语

施雨凭借着她对美国独特深入的了解创作了《刀锋下的盲点》,在描写第一、二代华裔在美国社会遭遇各种困境而在狭缝中不断挣扎却决不放弃的斗争史的同时,又隐隐透出广阔旷达的西部风情,为新世纪华裔们的抗争设定了豪放的基调,别有意蕴而回味悠长,极具时代特色,实是新世纪移民文学的上乘之作,对新时期华人文学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注释:

①(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②(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猜你喜欢
蜜蜡牛仔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牛仔袋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蜜蜡如意
经过时光雕琢和沉淀的宝贝古董蜜蜡:且藏且珍惜
不穿牛仔时髦面谈
型格牛仔季
神奇美丽的琥珀蜜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