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为依托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2012-04-02 14:53魏际兰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

魏际兰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要想在高教生态中找到发展空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定要认准培养定位,力求特色发展,要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急需的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整齐划一的基础性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原因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依然是“四中心”式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45分钟的课堂,一周4~5课时的学习,教师一言堂,一套教科书经久耐用,考试统领一切,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面貌。

(一)教材的缺陷

不少正统大学英语教材已经使用多年,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听说教程自2003年7月出版以来,使用了将近10年。该套教材“经久不衰”,有其优势:版面清晰、醒目,容易阅读;主题鲜明;文化气息浓郁;配套完备,有利于构建课堂内外、多元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英语读写译能力的训练和听说能力的培养。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该教材过度重视经典词汇的训练,6册教材自身缺乏系统性和渐进性,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教材包含不少“空心”课文[1],其主题内容和任务设计不能很好地切合时代的发展,极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表达需求。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尽管书中话题种类繁多,但在学生眼里,这些话题都并不是“真实可靠”的,里面没有大胆的评论,没有更强烈地暴露真实的生活状态[2]。此外,教材中设计的任务更多的是词汇操练,无法与学生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对应,无法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需要,对于学生速读能力的提高和英语输出能力的训练也不能给以实质性的帮助,因而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所以很有必要在贯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大学生编写多本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材”[3]。

(二)学生的认知能力欠缺

目前有相当多的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尚可,但是英语会话能力却是他们的弱项。这是长期以来教师“一言堂”和以教材为中心的语言基础教学模式的产物。英语课堂上,不少学生低头蹙眉或目光游离,一副别跟我说英语的无奈神情。课堂上被提问,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用汉语说行吗?”

捧着一套“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苦读八九年的书本英语,与活生生的英语语料绝缘,一旦自己事、身边事、国家大事要用英语表达,或瞠目结舌,或语无伦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名人轶事、风景名胜和地域特色要用英语表达时,却“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学的课堂英语与他们所处的真实英语环境和认知需求脱节,他们学习的处境非常尴尬。他们被诊断为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4]和“课堂英语排斥症”。这一切都是多年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和目的语文化教学产生的严重后果。

(三)社会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应用型”的趋势。我国大量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5]。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英语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在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输入的同时,要突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努力使学生能运用英语学习、借鉴、吸收国外文化精髓和最新科研成果,学习、了解、传播本国、本地传统文化精粹和本学科领域动态。

十几年前,井升华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英语教学是一壶“烧不开的温水”[6]。中国的英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学生中学学了“父亲”,大学还学“父亲”;缺乏时代性,知道古代“国王”,不知现代“总理”;缺乏实用性,久读“经典名著”,不懂日常“稀饭”;学生英语学习的应试性目标很明确,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呈上升趋势,但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专业学习和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改革目标及原则

(一)改革目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以学生为本,立足中国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通过整合文化内容、学科内容与语言知识,来培养既懂行业,又会英语,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母语文化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根本目标。

(二)改革原则

袁平华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就是要立足学科内容知识,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学习,这符合当今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期从规范统一教学向多元化教学发展的实际,从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的要求,是语言教学的一个新范例。不过,论文赞同吴鼎民教授等所定义的“三套车”课程内容框架[7],强调语言内容、文化内容和学科内容的“三结合”的依托式教学,要求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文化指导性原则

即要坚持用文化导航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信息输入的不可或缺性。文化教学不仅要有选择性地输入适量的目的语文化信息,更要强调与学生有关联的、有利于学生母语文化素质提高的母语文化信息的理解、翻译与表达。双向文化的输入应该与语言学习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专业针对性原则

即突出英语技能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联性。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指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8-9]。这种教学模式四大特征之一就是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10]。

袁平华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一文中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依托式教学的可行性,认为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依据交际法教学原则进行语言教学,强调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这不仅符合语言习得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增长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值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11]。

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使用英语来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动态。孤立于专业发展的英语教学观肯定会抹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阻碍学生英语水平的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3.素材多元化原则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接触真实的英语语料,尽情徜徉在活生生的语言海洋中,在真实的语境下学习、使用英语,这既符合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满足了信息社会对语言交际内容的要求。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教师应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期待,“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有着积极尝试的态度”[12]。为了让学生抬起头来自信地、有兴趣地学习英语,唯一的办法是让他们尝试新事物,学习新信息,别让他们老吃“剩饭剩菜”。报刊、影视、歌曲、广播等多元化、多模态的素材一定能打开学生的视听觉,刺激他们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4.实效性原则

一切的投入都是着眼于高效的产出。实效性原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同时,又要及时、恰当地进行反思、总结、调整和再尝试。为了真正贯彻这一原则,教学中一定要实践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材料的整理。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强调与时俱进,报纸、杂志进课堂

读史使人明智,读报可让人知晓天下大事。读报看杂志应与一日三餐一样,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13]。英文报刊内容真实,紧贴生活,体裁广泛,语言时尚,应该成为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课程资源。

英文报刊题材丰富、文体多样,主要有报道、特写、社论和评论等。它们各有特点,在结构和写作手法、语言表达、词语应用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材的补充,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挑选一些内容典型、语言丰富、现实性强的原版英文语篇,还可以介绍一些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专业性强的中国英语文本。目前颇有影响的国内英文报纸主要有《二十一世纪报》、《中国日报》和《英语周报》,国外原版报纸有Times(《泰晤士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The Guardians(《卫报》);深受读者欢迎的国内英文杂志包括《英语世界》、《英语学习》和《今日中国》,国外原版英文杂志有Time(《时代周刊》)、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和Newsweek(《新闻周刊》)。

阅读英文报刊时,可让学生首先理解英语报刊写作的一般思路并对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加以熟悉,然后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理清其脉络,进一步探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最后正确地理解报刊文章的内容。基于课时有限的考虑,围绕某个话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标题式阅读和关键词式导读,或者提前布置学生先去阅读报刊,寻找相关文章,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或自制报刊文摘。

(二)注重寓教于乐,影视、歌曲造氛围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一方面,把英文歌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紧张的情绪,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让学生感受丰富、地道的真实语言。另一方面,英文影视作品既能提供形象的英语文化背景,又能提供良好的英语语音环境[14]。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听英文歌曲,爱看英文电影、电视剧,通过课堂上学唱英文歌,观看英文电影和电视剧片段,许多学生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英语表达的欲望和能力。

广东金融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2006年外语系首次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选修课《英语影视及歌曲欣赏》,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该课程内容得以充实,教学方法得以丰富,教学成效愈发显著: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英语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此,在适当的语境下赏析英文歌曲和影视作品,能很好地弥补当前英语教材严肃、正统、单一的弊端,引导学生有兴致地学习英语。

(三)加强实践教学,模拟、实训两结合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实践教学应主要在课堂、语言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完成,必要时与企业无缝接轨。

以机电专业学生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机电类英文文献,并复述主要内容,翻译主要语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产品模拟推介会,要求学生学习常用的机电专业英语术语,描述产品设计的过程,讨论产品设计的理念。在语言实验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机电专业英语语篇的听力训练,记录关键词,回答相应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和录像,然后进行主题式讨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实训基地进行实战,无疑是让学生很兴奋的事情,也是检验学校英语教育的最好方式。安排学生到外资企业实习2周,可要求他们每天用英语写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的实习生活,每周翻译一份产品说明书和一篇专业英语论文,藉此督促学生熟悉相关业务流程。

(四)突出自主学习,报告、演讲展风采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应强调学生的任务设计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高考的强压考验,不少学生在自由的大学校园里迷失了自我,除了上课,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空闲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得颓废、懒惰,玩物丧志。基于此,英语教师一定要恰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适时举办主题式演讲是指导、督促学生有方向、有内容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一个愿意读书、善于读书的人,才会快速、有效地获取、处理信息。通过每月举行读书报告会,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让学生充分接触多样的真实语料,消除他们对英语的距离感和焦虑情绪,使他们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当然,阅读书目应包括指定书目和自选书目。指定书目时,教师应立足当前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经济背景,着眼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考虑不同的学科要求。对于同一专业的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和不同英语水平,教师可以推荐不同的英语书籍或文章。

演讲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的语言表现形式。美国总统候选人,只有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演讲考验,才能抓住民心,获得足够的选票,成功地入驻白宫。这一事实从侧面证明了演讲技巧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教师配合教材内容和社会环境,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式演讲比赛,让学生自信、清楚地公开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开展一定要有计划性。活动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好演讲稿,了解演讲技巧;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记录学生的表现,合理评分;活动后,教师要分析问题,突破重点,跟踪指导。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进行视频拍摄,以更形象地再现学生的风采,有效地指明学生的努力方向。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课堂上还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英语话剧表演和英语辩论。对于教材中容易理解的篇章,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制PPT进行讲解。

(五)采用过程评价,作业、档案作参考

测试、评价与教学是内在统一的。要落实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测试、评价对教学的“指挥棒”和反拨作用,督促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要注重档案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用途。条件许可的话,优选基于博客的电子档案袋。(电子)档案袋中必须包括学生的作品(演讲稿、读后感、译文、PPT、自制报纸等)、已读书目名称、英语语音面貌、英语技能鉴定、课堂活动成绩和评价、在线自主学习时间和成绩、高考成绩、每学期期考成绩、四六级考试成绩等项目。此外,学生的纸质作业也是过程考核的重要参考。当然,采用这种评价手段,教师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收集、整理学生的资料,并且要因材施教,进行终结性评价。

四、结语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嵌入更多的与学生关联的文化内容、学科内容和语言内容,密切关注学生的文化盲点和专业兴趣点,进行反思性教学,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为成功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奠定切实可靠的基础;第二步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面向专业、强调文化、注重应用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成功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只有把第一步真正贯彻落实好,我们才能更好地丰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最终培养服务地方、适应社会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宇.空心课文——大学英语教材的批判[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129-130.

[2]刘宓.对《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的评估[J].科技信息,2010(18):742.

[3]蔡基刚.试论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原则[M]//大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展望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郑桂华.浅谈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2):9-10.

[6]井升华.英语教学是壶烧不开的温水[N].生活时报,1999-03-14.

[7]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9-13.

[8]Mohan B A.Language and Content[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6.

[9]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20.

[10]Leaver B,S Stryk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9(3):269-275.

[11]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J].外语界,2010(3):7-13.

[12]魏际兰.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117.

[13]郑峻华,王晓波.英美报刊时文精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4]倪健新.英文歌曲和影视作品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09(50):114-115.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