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性同性恋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02 13:44王球云聂晓文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同性假性异性

王球云,聂晓文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大学校园里,常常可以见到比较亲昵的同性关系,常被视为“同性恋”者。大学生在远离故土与青春发育期,情感无处寄托,渴望有闺中密友或“哥们”作为倾诉对象,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形影不离,在情感上有所寄托,本无可厚非,但发展至“同性恋”,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学习就会带来诸多不利。然而,这其中有部分人并非真的同性恋,是属于“假性同性恋”的群体[1]。假性同性恋往往不惹人注目,容易被忽略。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或思政工作者要早发现,早干预,将其“恋同”意识在不自觉的萌芽状态时进行扭转,以培养健康和高尚的情操。

一 假性同性恋的现象

大学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群体交往密集的场所,交往空间广泛,交往渠道众多,既能广泛认识同性,也能够藉此认识更多异性。然而,在交往过程中,交往方式出现了某些偏离,比如对同性一颦一笑的牵肠挂肚,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形影不离。从其外在表现而言,大多理解为“闺中密友”、“铁哥们”。但进一步超越后,便发展至同性恋。

在同性恋发展的初步阶段,可能是一种“假性同性恋”。比如,从小恋母的女生突然远离故土,或因交往恐惧,或本来具有强烈的恋母情节,有可能在宿舍或班级中选择一个要好的女生,以便寄托情感。这种女生或许自己并不认同“恋同”倾向。“被假恋”者也难以处置,如拒绝交往,便失去一个好友;继续交往,自己不愿被视为一个“恋同”者,且易于招致社会异样的眼光。这种现象的存在,要求辅导员与思政工作者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使其保持正确的交往轨道。

试以下列一个案例为例:

大学新生开学后不久,女生张某找到年级辅导员,说自己感情很困惑。问其原因,欲言又止。在辅导员的反复劝说下,张某才支支吾吾说出缘由。因为同寝室的李某对她行为过分亲昵,如要求与她同睡一张床。有一次,李某突然亲吻了张某。张某感到无法接受,认为李某是同性恋者,不知该如何与李某交往。

对此,辅导员从多方了解到:李某是独生女,父母宠爱集于一身。尤其是李母,入大学前一直对女儿关怀备至,甚至是溺爱。李某非常依恋与顺从其母,经常跟母亲睡一张床,以前很少与班里男生交往。而张某来自农村,父母关心较少,性格外向、大胆,有“哥们”感觉。交往中,李找到了安全感,对张很有好感,经常帮张铺床,洗衣服,整理书桌,买礼物等。两人关系越来越亲密,以至于同睡一张床。某天早晨,李情不自禁的吻了张。张因此认定李是同性恋,拒绝与李同睡一张床,但又想继续享受李的温馨关心,所以困惑。

显然,女生之间过于亲密,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点不正常。作为当事人,过分亲密的闺蜜们自身也会疑惑,一方面,她们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另一方面,她们又怕失去对方。辅导员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像李某这样的学生,并非真正的“同性恋”,而只是一种“假性同性恋”,只是相对比较依赖,有些关心或许稍有超越。辅导员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李某和张某都回归到了正常的同性交往轨道。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对于“恋同”倾向的学生,自己并不认为是“同性恋”,而“被恋者”,面对同性的过分亲昵举动,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这需要辅导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分析缘由,采取适当的对策,进行正确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以防交往方式产生偏离。

二 假性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假性同性恋”主要是交往方式偏离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个体差异、交往时空、情感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进行心理干预,有可能发展为真正的同性恋。一个人发展成为同性恋者,并非父母的意愿,也非他自己的决定,而是一种际遇,一种交往对象与模式的认同,一种情感寄托与选择的无意识表达。在上述案例中,李某从小由母亲带大,其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导致了她认同女性,不能大胆与异性交往。对于无意识出现的偶然性过分亲昵乃至同性恋的行为不以为然。但李某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假性同性恋倾向,以为只是一种对普通朋友的示好方式。这种假性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成长经历决定其心理的认同与情感交流方式受阻。“同性恋”一定和她的心理认同及其情感交流方式有关。比如童年的女孩经常和男孩一起摸爬滚打,对男孩的行为产生认同,这样的女孩可能发生角色认同混乱,使她的生活风格男性化。单亲家庭孩子或基本由父母单方培养的孩子,对性别、情感的认知与选择易于“趋同”。父母的教育与管理方式使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异性认知的弱化,导致了同性交往无所顾忌。诸如上述案例中的李某对母亲有非常强的依赖性,上大学后把这种依赖性和母女间的亲密行为转移到她喜欢的同性。而张某由于缺少母爱,生活风格男性化,顺其自然地享受着李某的特殊关爱,又恐其对她不利,所以困惑。

第二,对异性交往的担惊受怕,导致“认同”倾向的扭曲发展。有些学生或遭受过特殊的经历,儿时的阴影时常出现。比如,个别失恋的女生认为,“天下的男人都是骗子”,从而不敢与异性交往,甚至仇视异性。当异性之间的友情或恋情得不到正常发展时,在受到同性关怀与情感的真空填补中,恋同倾向逐步明显,一旦遇到自认为心仪的同性,便将满腔情感进行托付。

第三,在远离故土之后,在狭小的交往空间初期,部分学生有交往焦虑症,他们急欲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摆脱感情孤独。在大学生中,尤其是一些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变得敏感、叛逆、焦虑,同时渴望被了解,从而产生了“假性同性恋”。

三 扭转假性同性恋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的时代[2]。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左右。学者潘绥珉指出,我国有11.4%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性恋倾向,其中男生有7.9%,女生有16%。假性同性恋经早期心理干预或环境条件因素改变,其同性恋意向行为有可能得以矫治或自然终止[3]。作为辅导员与思政工作者,应该帮助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及早进行心理干预与情感疏导。

第一,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为学生营造情感正常发展的空间。辅导员与思政工作者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消除他们在陌生空间内的焦虑感。这就需要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扩宽学生的交往范围。辅导员也应经常下宿舍问寒问暖,从内心上真正关怀和爱护学生。

第二,通过交往方式的培训与教育活动,告诉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辅导员和思政工作者既要鼓励学生正确地、大方地与异性进行交往,也要教育学生怎么处理同性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尊重与别人的交往方式,注意交往礼节,不能强求别人为你做什么。

第三,辅导员要告诉学生学会情感拒绝。从现实观之,多数学生并不喜欢“恋同”或“被同恋”。如何拒绝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辅导员和思政工作者要教育学生,关照同性的行为要注意分寸。尤其面对同性的礼物赠送或诗情画意的暗示,既要明确拒绝,又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学会保持交往的距离。

总之,针对大学生的假性同性恋这一现象,高校辅导员与思政工作者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恋同”意识消灭在不自觉的萌芽状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陈亚秋.假性同性恋:一个新概念的提出与初步研究[J].学术论坛,2002(1).

[2]孙 波.中国人的“心病”[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刘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同性假性异性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