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习俗教育调查分析
——以云南马洒壮族为个案

2012-04-08 19:01郑雪松
关键词:谚语长辈壮族

郑雪松

(河南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传统文化习俗教育调查分析
——以云南马洒壮族为个案

郑雪松

(河南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传统文化习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以云南省马洒为个案从文学艺术和节日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意在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等方面研究的重视。

传统文化;习俗;教育调查

传统文化习俗教育对教育对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文学艺术和节日文化教育两方面对云南省马洒的调查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 文学艺术教育

马洒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文化的流传只能靠原始的口传身教,老人们经常在树荫下、火塘边、晒台上,给幼辈讲童话、寓言、宗教历史和生活故事。

马洒的孩子从出生醒世起就慢慢浸润在童谣和儿歌中,在童谣里领略人生。当母亲把小孩抱在怀里或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拉着小孩的手左右不停地摇晃时就唱着“诓儿歌”:哟耶?国磨来,嫂舂碓,小的去玩耍。当小孩在厨房里等着饭吃却被火烟熏,于是就哭了。这时候,正忙于做饭的长辈就会用壮语(音)唱道:nou bei bu fa wei,bu fa mi ba wo du ri di zui,nou nou bu fa mi dao jian……大意是劝小孩不要哭。当大人背着小孩在山上遇到大雨就用壮语(音)唱道:dui dui peng dui,dui beng ai mei wa,ai mei wa eng rao,ai mei bao rong cha。大意是下雨了,大人带着小孩在山上未带雨具,就到树下躲雨,这时候小孩有些害怕,大人就劝小孩忘了恐惧。

唱童谣是马洒儿童都会干的,而在电视还未普及之前,听故事也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故事往往会激起他们的想象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马洒,当孩子做错了事,长辈就会讲相应的故事来开导孩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若孩子在尊老方面有失礼现象,长辈们经常会向他(她)讲《媳妇变牛》的故事。此故事叙述一对勤劳朴实的夫妻老来得子。儿子长大娶来一个泼妇。泼妇对婆婆百般虐待。一次,婆婆要去做客,向儿媳借一件新衣穿。吃饭时,老人不小心,将新衣染上渍。儿媳强求老人赔偿,老人因无法偿还而哭泣。泣声感动太白星君,太白星君送老人一套新衣还给儿媳,儿媳穿上后变成一头牛。通常情况下,父母或其他长辈都会很随意地讲故事,如讲关于“祭龙由来”的神话故事。传说有一个壮族村寨,寨子里有龙氏三兄弟,依次为龙虎、龙彪、龙辰。连年天旱,颗粒无收,老阿米(阿妈)依龙女之言,派儿子去向龙王求情布雨。龙虎、龙彪先后被龙王杀害。龙辰扮成龙子到龙宫偷得布雨旗。摇旗布雨时,龙辰变成龙树。龙辰变成龙树那天是三月属龙日。为纪念龙辰和他的两位哥哥,老阿米带着众人到龙树下杀猪祭奠,从而形成习俗。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一大结晶,是人们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马洒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歇后语和谚语等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在电视普及之前,他们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大都来自歇后语和谚语。

作为马洒壮族来说,孩子们从谚语中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长辈们对他们所进行的教育中获取的。如果一个人过于张狂时就会被别人讲“天狂有雨,人狂有祸”,相反,如果一个人偶尔做错了事,父母一方面教训他,另一方面又让他不要因此而胆小怕事,就会说:“老猫也会有落碗架的时候,以后注意一点就可以了”,于是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会仔细思量,自己实在是把握不准,就干脆去问大人。

在马洒人看来,同样流传着:“人怕理,马怕鞭,蚊虫怕火烟”;“蛮不过理,翻不过桥”等等。

为了让孩子多参加实践,避免夸夸其谈,长辈们就会说:“挽起裤脚才见肉”。如果有的孩子做事说话时不得要领,那长辈们就会对他说:“你这是脚痒搔头,头痒搔脚,把做的事情的顺序颠倒了。”

德行要高尚是马洒壮村儿童在他们成长过程长辈们对他们提出的共同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有:“有理相让真丈夫,施惠于人莫念,受人之恩莫忘”。生活里孩子们应该处理好与邻里的关系,因为“十人家户,不如隔离房”。

马洒人对小孩的家庭教育很重视,他们懂得人活在世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年幼的时候就应该多学多问,因为“火不烧不燃,人不学不懂”,“子不教不乖,理不学不懂”,而学习时就应该学透,如果一知半解就是“懂字不懂义,哭得眼睛出了血”。

上述不同的谚语是马洒壮民对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尽管这些谚语产生的历史悠久,但却凝聚着思想精华和为人处世理念。

总之,对于马洒壮族来说,童谣、故事、谚语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播途经和方式,也是他们文化的载体和内容。从教育的内容,途经和方式来讲,孩子们通过对童谣、故事、歇后语和谚语的学习,他们将壮族文化延续下来。

二 节日文化教育

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均可从其传统节日中观察和研究。对于马洒的壮族儿童来说,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先是从父辈和长辈那儿去感知节日,享受节日,同时又将自己学到的融合于具体的活动当中。因此,节日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使之代代相传,这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所依赖的惯性所形成的根本原因。

马洒壮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二月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节”、“尝新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大多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稻作生产密切相关。过节时,既祭神又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交和文娱活动。这种以人神共娱为特征的节日文化,是马洒壮族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融为一体的集中表现,体现为整个壮民族在文化上的全民性和认同性。

按历史传统,每年要由乡村长或队长率领各小组长祭太阳,拜天、地、水三元,祭“竜”,祭田埂、祭老人厅、祭侬智高;各家各户则由家长率全家老小祭拜祖宗。节日期间忌讳做农活,与此同时,开展歌舞表演,抛绣球和打磨秋等文体活动。总之,马洒壮族的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一切都是与农事活动及自然界的季节变换相联系。

每年秋收过后,马洒壮民就开始准备如何过大年。在马洒,过年时会送给孩子们礼物。孩子们在享受着长辈所供给的融融温情的同时也体会到这些温情的源泉。然而在孩子们也逃脱不了许多禁忌:腊月三十忌与外人共餐。正月初一忌扫地,忌梳头理发,忌串门,忌摸刀动棍,就是当天食用的菜肴也必须在头天备足;严禁出口骂人、教训人和打人,否则年内容易惹事生非;不准偷懒睡觉,否则年内田埂容易塌陷;在屋内不能吹口哨,吹者家财败散;扫地从正门口向内扫,谓之财产有入无出。正月初一至十五出门不戴斗笠,晚上不点火把,否则当年会遭火灾。

二月节重要活动是到龙山祭祀龙神和在“老人厅”祭祀农神、社稷神。节日期间要忌工,青少年到野地里会餐。通过这个节日孩子们体会到了长辈们对龙神、农神、社稷神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对龙神、农神、社稷神充满敬意和感激。

每年举行两次尝新节,每次尝新节都是先祭祖宗,然后给狗吃,最后人才尝,传说稻谷是粘在狗尾巴上带给壮民的。孩子们看到狗能先吃到新米时,深深体会到了长辈们富有不忘恩负义的美德,同时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粮食,更加热爱具有传奇色彩的壮民族。

总之,马洒壮族的节日大都围绕稻作生产周期中的农闲时段举行活动,孩子们通过参加节日活动掌握了农闲周期。从教育的内容,途经和方式,孩子们通过对童谣故事和谚语学习、对民族节日的体验获得知识和先人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根基,也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三 传统文化习俗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具有浓郁的本民族文化色彩。

壮族农耕文化是马洒传统文化习俗教育的主要内容,农耕在壮族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壮族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制约着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与特质。在马洒,依据农耕时节所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和播种仪式,都体现了本民族的农耕文化。

2.教育方式的专制性。

马洒源于四户壮族,早在明朝末年就形成了高、王、田、李四大姓氏家族,这四大家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家庭为中心,遵循一套文化指令“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父慈子善”、“上行下孝”等等,具有强烈的专制性。

3.教育方法的直观性、模仿性。

解放前,在马洒壮族,孩子们学习知识主要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实践过程也就成了长辈教育孩子的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具体的场合、具体的实物面前进行言传身教,尽可能让下一代看得见、摸得着、练得上,在练中学、学中练,从中掌握要领,达到实际操作运用的目的。

透视马洒传统文化习俗教育的状况,可以看到马洒传统文化习俗教育在历史上是和政府行为无缘的,具有很强的自发性,通过家族、集体和当地的文化艺人、布摩等传承壮族文化;以造就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着一定的谋生技能的传统人格为目标的。这种教育目标适应了马洒壮族社会经济文化形态,为马洒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杨宗亮.壮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云南省编写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G].1986.

[3]《马关县壮族志》编纂委员会.马关县壮族志讨论稿[Z].2005,10.

[4]郑雪松.壮族丧葬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ventions Education

Zheng Xuesong

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is of educational value to some extent,so the paper made aninvestigation about cultural customs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he holiday culture in Masa,Yunnan province in China.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arouse the interesting i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their process of evolution.

traditional cultural;conventions;education research

G75

A

1672-6758(2012)07-0040-2

郑雪松,博士,讲师,河南新乡学院。

Class No.:G7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谚语长辈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长辈篇
《弟子规》小绘本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