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歌中漫画形象的解读

2012-04-08 19:01宋惠珍
关键词:韩愈首诗漫画

宋惠珍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韩愈诗歌中漫画形象的解读

宋惠珍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韩愈在诗歌创作方面极具创新精神,开辟了一种具有谐谑风格的诗风。这给萎靡不振的中唐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研读这些资谈笑、助谐谑的诗歌,可以发现他塑造出了很多的漫画形象。试列举实例来探索韩愈诗歌中的漫画形象。

韩愈;诗歌;漫画;幽默;讽刺

千百年来,对于韩愈诗歌的褒奖和批评,一直都是此起彼伏、从未间歇。正如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所说,对于韩愈的评论成了“吾国文学史上有趣之公案也”。纵观整个文学史,韩愈是我们不可能避而不谈的人物。韩愈在诗歌创作方面独具创新精神。“以文为诗”的诗歌形式,“谈笑自谑”的诗风,“险怪奇绝”的艺术境界,都成为后人评论的焦点。韩愈的诗歌现存有400馀首,诗歌题材广泛,又“工于用韵”。在他的诗歌中有表达对劳动人民和国家命运的关怀,也有通过诗歌对佛老进行抨击的。在韩愈所有诗歌中抒发个人失意、怨愤的作品最多。这大概跟韩愈的整个人生经历有关。韩愈早孤,从小由叔嫂抚养长大,年轻时求取功名屡次挫败,直到中年才开始走上仕途,可是道路又是相当坎坷,多次被贬。虽然生活艰难、仕途不顺,可作为一个诗人,他对生活对命运都没有放弃,仍旧以乐观、饱满的精神态度去对抗外界的压迫。读完韩愈诗歌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那些谐谑文字,呈现在眼前的是各具特色的漫画形象。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然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於诗,而曲尽其妙。”韩愈写得最妙的就是那些资谈笑、助谐谑的诗歌。

提到漫画这个词,它已经为现代人所熟悉,它起源于日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存在的历史很短暂,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却以很强的生命力在快速发展。很多人喜欢它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幽默感和讽刺性。它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社会性很强。其中幽默感和讽刺性成为漫画的两大支柱元素。而恰恰在韩愈的一些诗歌中也有这两种元素的存在。今天我们不妨来解读一下这些存在于韩愈诗歌中的漫画形象。

一 幽默感

韩愈诗歌中的幽默感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嘲解,另一方面是戏讽他人。

1.自我嘲解。在韩愈诗歌中我们会看到许多自嘲的诗篇,韩愈一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于蛮夷之地,生活的艰辛使韩愈身体早衰,中年的时候即发白齿落。这一点它在诗歌中多次提及,如《江陵途中》云:“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感春》诗之三云:“冠欹感发秃,语误悲齿堕。”《赠刘师服》云:“今我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寄崔二十六立之》云:“所馀十九齿,飘飘尽浮危。”其中描写最为形象、完整的当属那篇《落齿》。此诗是贞元十九年,作者在他36岁时所作。这首诗韩愈塑造的自我形象很突出,是一个与年龄不相符的老者的身份。年老体衰,牙齿易脱落,作者将如此平常之事作为诗歌的题材,可见韩愈诗歌是无所不入的。落下第一个牙齿的时候,诗人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羞于见人。到后来又落下了两三个,才开始担忧自己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诗人自己都觉得心中懔懔。“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写的非常幽默,牙齿脱落说成舍我而去,此刻自己的心情就像一座山崩溃了似的。描写的夸张,使我们看到了韩愈的幽默。后面作者开始联想,落齿也和人的生死一样,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所以作者习惯了落齿,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言多必失,牙齿脱落那就保持缄默。没有牙齿,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在诗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牙齿落光,内心惶恐的老人,在诗歌的后半段呈现在眼前的又是一位性格开朗,幽默睿智的形象。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达观的态度和倔强的精神。如果从散文的角度去解读,那它就成了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作者就利用这一件平常的事,描写他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情绪。从紧张到旷达,从忧衰惧死到乐天知命,整个过程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表现手法,可谓是前无古人,在唐代是不曾见过的。这就是韩愈自己的风格,査慎行评论此诗说:“去这写来,只如白话。”朱彝尊说:“真率意,道的痛快,正是昌黎本色。”

2.戏讽他人。韩愈在他的诗歌中写了很多的日常生活琐事,《嘲鼾睡》便是其中一首,诗歌描写的是一个人睡觉时打鼾的声音和姿态,其结构非常简单:起始几句先开门见山咏打鼾,然后连用各种夸张、比喻,极力铺陈其打鼾时惊心动魄的样子,最后用两句极富调侃意味的自问自答收尾。这首诗是一首集外诗,曾有人怀疑它是乐天体,非韩愈所作。但大致看来,这首诗仍与韩愈的风格最为相近。有人曾就这首诗批评韩愈的诗歌超过了美的界限,成为丑态,甚至成为杀气。这是在恶意追求”狠重奇险”,成为了赤裸裸的刽子手文学。打呼噜本来不是什么具有美感的事情,对有些人来说,称之为丑态百出并不为过。可是韩愈却从这种丑态中产生了诗思,结果竟然把前人恶道的丑态写出了汪洋恣肆、光怪陆离的美感。对这首诗的艺术评价我们不再多提,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我们也已经无从考证,也许是因为韩愈年老体衰,睡眠质量很差。听到有一人打鼾熟睡,作者心里有点不平衡大概就写了这首诗来嘲笑他,他写这首诗也许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以此来宽慰自己心中的不适。这只是一种诠释并不能代表作者的原意。总之这首诗作者无所不用其极,把这个打鼾的人描绘的极具漫画形象!例如,打呼噜的一般是一声接一声,两大声之间有一个声音较小的停顿。这个特点在韩愈的笔下,就成了“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和“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衮衮即“滚滚”)。又比如说,随着打鼾者的卧姿变化,打鼾的声响也高低不同。这个特点在韩愈那里,则成了“幽寻虱搜耳,猛作涛翻海”。能把这种看似无趣的事物特征写得这么逼真搞笑,不能不说韩愈是一位怪才。再比如说,一般人听到打呼噜的声音,总是觉得心烦,通常不会多想。非要给鼾声找个比喻,一般也就是比作雷声。可是韩愈却在第一首诗里一口气联想到了阿鼻地狱里因犯下众罪而哀鸣不休的亡灵、海中翻腾不已的巨浪、遭受菹醢的彭越和黥布、关在圈中满身创伤的饿虎……个个都是狰狞凶厉、令人侧目的形象,其中却绝对没有雷声这么庸俗的比拟。这种呼噜声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韩愈更是语出惊人:牛马都惊得不吃东西了,鬼魂都怕得聚在一起了;木枕都震出十字形裂纹了,镜子都吓出鸡皮疙瘩了;连无比坚硬的铁佛和石人,也都扭动起来了;甚至太阳都不愿意再发出光亮,驱动日月星辰运转的天官都没有动力工作了。能把打呼噜写到这种份上,也算是诗家绝唱,后人要是再想咏打鼾也只能哀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只因韩愈诗在前”了。

二 讽刺

韩愈是一位写诗的能手,他把诗当做是一把利剑,来抨击时政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无论对事还是对人,只要他看在眼里就要用诗歌来表现。

1.讽刺人物。《嘲鲁连子》:“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开端要惊人,雄跨吾厌矣。高拱禅鸿声,若辍一杯水。独称唐虞贤,顾未知之耳。”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战国时名士,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本诗是诗人借助鲁连子这一形象辛辣的嘲笑那些高谈阔论的空头政治家们。“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漫画式的描写,身体细长,嘴爪苍老锋利,为人狡黠,俨然就像一只黄鹞子。把一个人刻画成一个漫画式的人物,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那些高谈阔论、道貌岸然的政治家的丑恶嘴脸。

2.抨击时事。韩愈一生都在致力于反佛,也因此而获罪。《新唐书·韩愈列传》中记载“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踏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写下了著名的《论佛骨表》。这惹怒了皇帝和王公大臣,因而被贬潮州(今广东省潮安县)。这次应该是韩愈反佛的最高峰。他不仅反佛也反对封建迷信。《题木居士二首》其一就是韩愈斥责封建迷信的作品。“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这首诗以漫画的形式来影射时弊,所谓“木居士”就是山间的树木经过雷劈雨淋等原因形成了不同于一般树木的形状,有可能形状同人相似。于是就被很多迷信的人神化,供进神龛。这使我们看到了具有讽刺性的一幅画面: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匐着祈求保佑的善男信女。昨日还只是丑恶不堪,无人问津的一块烂木头,而今却变成了万人敬仰的“木居士”。这种讽刺的效果使人忍俊不禁。很好地讽刺了当时那些封建迷信的男女老少们,达到了讽刺鞭挞的效果。

韩愈诗歌中漫画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上几种。他的诗歌中还有很多漫画形象,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此外历代对韩愈个人的评价也存在很多争议。正面肯定他的要源于另一位封建士大夫的那几句赞美之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这几句话,可说是韩愈一生事业的总括。可是随着人们对韩愈研究的深入,很多人开始发现韩愈身上也有让人所不齿的缺点。在《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试论韩愈其人》(吴世昌,1979)这篇文章中,作者对韩愈做了一个彻头彻底的批判,在此不加赘述。可以说人们对韩愈的评价也存在两种分歧,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的就是他对文学史的贡献。通过以上对韩愈诗歌中漫画形象的解读又使笔者对韩愈做了重新审视。其实我们没有必要非要把他推向于风口浪尖,他也许就是一个有些才气的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用诗歌创作来表现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诗人。他睿智幽默,以自嘲的方式来调解心里的不平衡,倾吐内心的郁闷。其实自嘲是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对人生哲理的深透体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也许鲁迅可以,所以有人常将鲁迅和韩愈做比较。说他内心躁急偏狭、无容人之度也好,说他热衷功名利禄、无恬退之心也罢。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要在封建社会里立足的常人。他对某些事某些人感到不满,他可以通过写诗文,来一吐心中的不快。这就是笔者心中的韩愈,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他,不必给他戴上耀眼的光环或是批斗的帽子。他就是一位用文字来表现嬉笑怒骂,人世百态的文人。

[1]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全唐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3]肖文苑.唐诗随笔[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4]陈迩东选注.韩愈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ClassNo.:I222.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InterpretationofCaricatureDepictedinHanYu’sPoetry

Song Huizhen

HanYu is of highly innovative in the writing of poetry, he established a harmonic style of poetry. He injected new spirit into the poems of Tang Dynasty. While reading these, people can find out a lot of comics image.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four forms of comic images and tried to explore how the image is applied to HanYu's the poetry.

HanYu;poetry; comic;humor; irony;caricature

宋惠珍,在读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研究。

1672-6758(2012)07-0122-2

I222.7

A

猜你喜欢
韩愈首诗漫画
《上课没人抢》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我想写首诗给你
知识漫画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漫画与幽默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