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王屋惠民生
——济源供电公司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读

2012-05-22 07:05李建国
河南电力 2012年4期
关键词:整体素质济源农网

/_李建国

图:精心施工,打造优质工程

3月的愚公故里清风拂面,广袤的济水大地杨柳吐新。沐浴着春的生机,从黄河岸边的丘陵浅滩,到王屋深山的边远乡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正加紧实施。攒动的施工人群,繁忙的作业现场,先进的技术工艺,标志着经济、优质、安全的新型农村电网,正向50余万济源农村居民款款走来。

“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农电整体素质提升,强网固基是根本。目前9个工作组、16个作业组、300多名技术管理和施工人员各就各位,所有工程项目正有序高效推进。”3月16日,面对笔者的采访,济源供电公司总经理张明亮说。

“三位一体”:科学规划解难题

“重在协同,重在持续,重在提升,打通农网发展瓶颈,畅通农村电力通道。”去年10月份,围绕省公司农电整体素质三年提升工程目标,济源公司以强网固基为重点,迅速行动,随即对加强农网规划、统筹农网发展作出部署。

济源是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5个试点城市之一,总面积1931平方千米,人口68万,其中农村面积占98.5%,农村人口51万。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用电负荷增长迅速,电力供需矛盾日益显现,更兼部分农村供电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可靠性难以保障。资料显示:去年迎峰度夏期间,济源农网线路过载率超过20%,供电“卡脖子”和农村“低电压”问题较为突出。

乘借农网改造升级的东风,该公司坚持统筹兼顾、协同运作、规范统一的理念,高标准、高起点抓好网改规划。健全规划协同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和规划流程。从各部门抽调技术精兵和业务骨干,组成机理研究、走访调研、布局规划、典型设计等小组,形成协同、高效的一体化农网规划格局。

全面把脉农网现状和未来电力需求,综合考虑地理地貌、客户意见、线路走廊等因素,精心实行“三位一体”规划模式:即立足农电整体素质提升总体目标,在规划空间上实现市、镇、村、组全覆盖,在规划时间上制定近期、中期、远期“三步走”目标,在规划实施上突出轻重缓急,具体到每个区域、每个环节,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敲定了29项主配网工程项目,逐步破解农网与主网联系薄弱、供电“卡脖子”和农村“低电压”三大难题。

“我们还坚持统一标准、差异规划的原则,去年和今年在资金投向上优先考虑经济增长较快的乡镇,并适度向电网结构薄弱及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倾斜;优先解决农村配电设施过负荷问题,提升居民用电质量;优先安排粮食核心主产区的‘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明年将全面做好农网整体提升工作,初步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济源新型农村电网。”张明亮说。

“四大机制”:全程管控创优质

“农网改造,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也确保了我们村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承留镇栲栳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红说。该村1200多口人,以前只有1台125千伏安变压器,每到用电高峰时段,近40%村民的电脑、空调和电磁炉无法正常使用。近期,济源公司为该村新建了1台315千伏安变压器,并高标准架设了800多米的10千伏线路,不仅解决了村里的用电难题,而且在技术、工艺和施工质量上均达到了省公司规定的优质标准。

农网改造关系国计民生,联系千家万户,既是民心工程,又是政治工程、形象工程。确保工程质量,最大限度惠及“三农”、促进发展,无疑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以优质工程、样板工程为标准,建立健全了管理、监督、评价、创优四大机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管控,确保了网改工程质量。”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才茂说。

该公司把加强农网工程管理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工程管理机制,坚持工程建设项目化、团队化,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时时抓的动态管理体系,成立综合计划、项目推进、质量跟踪、物资管理等专项工作组;建立常态监督机制,抽调生技、监察、审计、监理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严把资金、物资和质量关,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利用自查、互查、质量评比等方式,本着“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组织施工作业单位查问题、改不足,并对因工程质量原因返工、延期或造成材料损失的,严格执行相关处罚规定;建立创优机制,对照优质工程标准,对每个施工项目精雕细琢,确保所有网改工程零缺陷、高质量。采取同步运作、全面推进的方式,在执行层面上实现了四大机制的协调统一。

典型引领、样板开路,是该公司确保工程质量的又一举措。严格按照标准规范,选择4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建成4个样板工程,组织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观摩,认真学习建设标准、施工工艺、工程管理、技术参数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促使质量观念入脑入心。同时,为保证网改效果,把有效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还采取小容量、多布点的模式,在负荷中心增加变电台区,缩短供电半径,提高居民用电质量。

据了解,去年10月份以来,济源公司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25千米、台区63个,不仅有效缓解了47个行政村、2.3万群众的用电难题,还全面提升了供电可靠性。按照农网改造规划,今年,在全面完成2011年制定的76个网改项目的基础上,还将建设163项网改项目,并做好280个农田机井的电力配套设施建设。2013年,在完善网架结构、提升供电能力的同时,还将建设近50千米的10千伏线路工程,新建68个用电台区。

“虽说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并不会丝毫降低质量标准,将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更为有效的措施,实现优质工程建设目标。”杨才茂表示。

“五个着重”:立足全局促提升

农电技能培训、资产管理培训、团队协作培训、规划及管理专业培训……随着农网改造升级的步步深入,济源公司为各类人员“量体裁衣”制定的培训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农网改造升级,是供电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凝聚力、执行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检验,必须站在全局高度,以强网固基助力农电整体素质提升,以农电整体素质提升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这是该公司决策层的共识。

着重建设强电网,着重标准促规范,着重安全增效益,着重管理挖潜能,着重培训提素质。立足“五个着重”,该公司以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契机,围绕农电整体素质提升目标,紧密结合制约农电发展的系统性难题,坚持建设、经营、管理、效益并重,以网改升级优化农网结构,全面提升电力保障能力;以标准化为依托,全面梳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完善和细化了120多项制度机制和优质服务举措,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服务承诺,以新农网、新服务、新形象,为新一轮增供扩销奠定基础;借鉴网改经验,不断完善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措施,并统筹做好用电隐患排查治理,提高安全供电水平,最大限度发挥电网经济效益;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重点深挖线损管理、扭亏增盈、电力市场等方面的潜能,持续提升经营能力;从思想、技术、业务、行风服务等方面强化培训,努力提升干部员工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文明素质,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

电网发展谱新篇,光耀王屋惠民生。按照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预期目标,到2013年,济源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将达99.70%,综合电压合格率98.05%,农村低电压和供电卡脖子问题将基本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将得到有效保障,51万王屋山区农民将尽情享受优质电能带来的新生活。网改的经济效益也将逐步显现,综合线损率将由6.42%下降到6.2%,售电量将同比增长23%,达到7.5亿千瓦时。同时,亦将有效促进农电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整体素质济源农网
“小鲜农网”带庐江小农户脱贫致富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整体素质 全面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
分析低压集抄系统在农网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农网升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相序相位错误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