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石头村

2012-05-22 07:05曾庆磊
河南电力 2012年4期
关键词:书生院落石头

/_曾庆磊

最初听到石头村的名字,是通过一位朋友博客上的一张图片。一位身穿大红连衣裙的少女,赤脚坐在石凳上,手抚弄着如瀑秀发,身后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堆砌成的院落。灰色与红色,沧桑与烂漫,古朴与现代,反差之大,令人炫目。

“这是什么地方?”我不禁好奇地问。“石头村,”朋友说,“离内乡县城不远,路也挺顺的。”于是我便记下了这个纯朴的名字。

深冬的一个周末,我起了一个大早,从南阳出发,驱车直奔内乡。按照朋友的指点,出了内乡县城向西,差不多1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了乍岖乡的吴垭石头村。

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温暖的阳光洒满寂静的山村。远离了高楼大厦的围堵,远离了车水马龙的喧嚣,目之所至,是层层梯田,青青麦苗,眼前豁然开朗。踏着大大小小的石块铺就的如龟甲一般的石板路,走近错落有致的石墙石屋,恍如走进了世外桃源。时辰还早,路上少有人行,几家院落里炊烟袅袅,定然是勤劳的女主人正在为家人准备早餐。路边,两个小男孩正在嬉戏,看见陌生人进村,他们一溜烟儿跑进了前面的院落。待我们走近时,那个稍大点的男孩从院子里探出头来,歪着头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一只大黄狗从里面窜出来,蹲在门口向我们狂吠两声,不知是热情好客地打招呼,还是对村里新来的陌生人示威。想想也是,村里总共几十号人,那狗自然是熟识的,唯有我们这些外人,才是值得警惕的。

吴垭石头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即1743年),相传最早是一名叫吴元迪的人避难跑到这里,安家落户,村子里均是吴氏后裔。经过200多年的繁衍,现有居民50多户,石头房子200余间。早些年,这里交通不便,虽然离内乡县城不远,但很少与外界来往。这里的村舍村貌都保持着原生态,大部分房子是石头垒砌加木头构筑的,与周围自然环境十分和谐。散布在山坡两边的房舍,有的依山而建,灵活布局;有的借助山势,分层筑台;有的干脆借背后陡峭的崖壁,三边以石头围砌而成。整个村落,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巧夺天工,令人称奇。在村子里穿行,石板桥、石台阶、石楼门、石院墙、石厕所、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盆、石槽、石桌、石凳随处可见。俗话说,靠山吃山,石头村的居民可谓是把石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再出来一两个披蓑衣、戴斗笠的老人,还真像是穿越到了远古的石器时代。

1.石头小巷

大部分院落大门敞开,鸡鸭们在院里悠闲地觅食,很容易让人想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民居大多为院落式三合院,有两进院的,也有三进院的。堂屋、卧室、厨房、畜圈、贮藏间等各有分工,安排得井然有序。院子里摆放着石盆、石缸、石槽、石桌、石凳,生产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屋檐下挂着火红的辣椒串儿、金黄的玉米棒儿,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纯朴。在喧嚣都市里厌倦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们,看到这样悠然惬意的生活,谁能不怦然心动呢?如果有闲暇,真想带着家人在这里小住上两天,干干农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体验一下久违的农耕生活。

石头村虽然土地贫瘠,但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了树木。一棵老树或一丛修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也记录着那些淹没在田园深处的古老传说。这里的每一个院落,抑或每一棵树木,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村子西北有一棵300年的古柏,最是村人津津乐道的去处。相传光绪年间,村里的一位书生屡试不中,愤而离家出走,流落江南,后来跟随一名商人做起了绸缎生意,三年后发了一笔大财,准备带着300两银子回家探亲。从江南到石头村,路途遥远,中间水陆辗转,多有不便。为了掩人耳目,书生故意把自己打扮得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到达村口,书生忽然心生疑虑:自己一去三年音讯全无,不知家中娘子是否变心,干脆把银子藏起来试探一下。放眼望去,路旁正好有一棵柏树,中间露出一个树洞。书生把银子从腰上解下来藏进树洞,然后步履蹒跚地朝家中走去。娘子认出夫君,喜出望外,书生佯装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娘子毫不嫌弃,连忙给书生打水洗脸,并拿出箱底的干净衣物给他换上,屋里陈设还是三年前的模样。故事的结局自是皆大欢喜,柏树上的那个树洞,当然也成了石头村人引以为豪的见证。

或许在外人眼里,石头村似乎是一个无欲无争的世外桃源。然而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却天天盼望着走出村去。原因很简单——缺水。石头村虽然地势不高,却打不出一滴水来。日常用水要到两公里外去挑,大多数人家依靠保存天然的雨水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外地教师到村里支教,村民用暖瓶给他倒了半碗热水,他居然连连摆手说:“我不喝黄酒!”水的浊度可见一斑。改革开放以后,有条件的村民纷纷搬到山下或是住到县城里去,留在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院落人去屋空,只留下残石剩瓦,在寂寞中见证沧桑。

直到1995年,德国一位慈善家来到石头村考察,亲历了村民饮水的困难,于是投资40万元,从两公里外引来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这才使一部分村民留了下来。近几年,经过地方政府的推介,石头村也渐渐有了一定影响,来这里旅游的人与日俱增。石头村的居民也学着外面的人卖起了土特产、做起了农家饭,有人还专门跑到后山上捡石头,把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往院里一摆,也吸引了不少喜欢藏石的游客。从刚开始的时候一块石头几块钱,到如今一块颇有寓意的石头可以卖到几十元甚至几百元,村民们的生意经越念越红火。石头村人笑了,想不到这遍地皆是的石头疙瘩,居然也能当宝贝卖。

石头村火了,一些影视剧组纷纷找到这里拍摄外景,摄影发烧友也来这里寻找灵感,石头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2009年10月31日,吴垭石头村荣获“中国景观村落”称号,这在河南省还是头一个。石头村入选的理由是:中国传统居民群落的代表,反映宛西地区传统村落和居民的典型特征,体现了300年来南阳盆地宛西风情,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农耕文明和历史价值。

的确,在石头村里穿行,透过那些静静的石头,你会触摸到历史的走向,感受到当年先辈们创业的艰苦、生存的耐力、生存的智慧,体验到原始的乡趣、野趣、情趣、雅趣,感触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著名散文家周同宾离开石头村时,口占一绝:“漫步石头村,依稀见古人。西风落照里,光景足销魂。”想必每一个来过石头村的人都会留下一段这样充满诗意的回忆。

2.淳朴生活

猜你喜欢
书生院落石头
院落(外二首)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院落里的黄昏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为什么总是书生遇女妖?
人皮
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