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雨济渎庙

2012-05-22 07:05/_李
河南电力 2012年4期
关键词:水神

/_李 莉

又是一年草长莺飞,杨柳如烟。在一场春雨之后,踏着春的脚步,畅吸着春的气息,我和朋友相约春游位于济源城西北的天下第一水神庙——济渎庙。许久以来,一年一次的济渎庙之行已经成为我们不变的约定。但不知为何,每次我们对它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也许,它是令人着迷的。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庙宇坐北朝南,呈“甲”字形,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是古“四渎”中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存宋、元、明、清古建筑22座,历代碑刻40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从当年毛泽东“双圈”圈阅保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走进庙内,松柏参天,青砖铺路,雕梁画栋,静幽肃穆,碑碣林立,绿水环绕,曲径通幽,亭台楼榭,交相生辉,让人感觉它不仅是古代祭祀胜地,更是典型的皇家园林,尤其是道路两旁的锦黄旗帜和大红灯笼,不经意间就带你走过了1400年的风雨历史。读着山门两边的楹联“福永千秋济众生 位尊四渎泽华夏”,想象着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杨坚带领浩浩荡荡的文武百官踏过百米御道,焚香祭祀,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那景象是何等的磅礴与虔诚。尤其是巍巍的“清源洞府”山门,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牌楼建筑,远看似乎摇摇欲坠,实则稳若磐石。洞府飞檐挑角,重翘重昂,以木质叠架而起,由并排竖立的四根木柱支撑着,绵延千年而不损,引无数建筑学者竞折腰,这不禁让我们仰而思之,神而往之。

也许,它是令人充满希望的。济渎庙中,过而必拜的就是红墙碧瓦、琉璃脊兽、气象宏伟的济水神的寝宫大殿。古老的寝宫,有世所罕见的“工”字型大殿和长廊,融合了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和江南园林精雕细琢的幽微匠心,门前四季香火缭绕,千年不绝。寝宫里济水神的三位妻子位居正座,而济水神本人则侧睡一旁高枕无忧。正是“黎庶安康民长歌 河神高枕农无患”,大殿外传出的是千古的佳话,大殿里络绎不绝的是祈福的人群。人们虔诚地跪拜,在平安锁、赐福绳、许愿符写上祝福和希冀,或挂或系在寝宫两旁,希望济水神在梦中施福。济渎庙的“守护神”是已有1800多岁高龄的“大将军柏”,它高达30余米,需七八人合抱,虽经历千年有余风霜苦雨,但依然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那精气神就像许多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满地风霜空凛凛,凌云节操愈苍苍”。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们将红线围系在柏树前,摆上供品,放起鞭炮,长跪树前,祈求平安,放飞希望。曾有诗云:“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我想形容的正是它的飒爽风姿,壮志未酬。

1.济水发源地

也许,它是令人感慨的。济源因济渎庙而厚重,济渎庙因济水而留名。绕过寝宫,展现在眼前的就是小北海、珍珠泉水源区,这是古时济水的发源地,是济源的根之所在。史书记载,济水是王屋山上云气化水,滴入天坛峰西崖下太乙池中,融汇形成的千里奔腾的巨流,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因不愿和黄河浑流,便独运长波,潜流地下,有“三伏三见”、“溢而为泉”的美传。历经千年沧桑,如今的济水之源昔日的霸气不复,反而多了些波澜不惊、温文尔雅。也许正是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世的天性,熏陶出了一方百姓的勤劳淳朴与宽厚仁和;开辟出了一片美丽文明的花园城市,更孕育出了味道鲜美、被历代帝王尊享的济渎金蒜。诗人白居易亦有《题济水》诗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如今的小北海雕梁画栋与亭台水榭坐落有致,淙淙流水与拱桥碑碣相映成趣,汩汩的泉水,游弋的鲤鱼,飘浮的绿藻,一派平静和谐;珍珠泉旁,甘泉滋润着翠绿如茵的块块麦田,农民们有的在施追肥,有的在耙地保墒,处处呈现着一幅热气腾腾的春耕图,唯有森森古柏与袅袅青烟中间传来的晨钟暮鼓,仿佛还在幽幽诉说着一千多年间曾经的繁盛与荣耀。

也许,它是令人惊奇的。小小的北海池灵渊阁前总会聚集了一些学者模样的人和摄影爱好者,他们常常为了一段看似极其普通的青石栏杆而激烈讨论。听老人说,这青石栏杆恰恰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石勾栏,是济渎庙的镇庙之宝。抚摸着雕刻着清晰宝瓶和“万”字花纹的石勾栏,浓郁的禅味扑面而来,惊喜地体验着道与佛在这里的充分融合,不觉白栏绿水间,时光已流转了上千年。回眸定格在建于清代的长生阁,神奇的力量又再次将你征服。在唐代,遍历天下名山的著名道士司马承桢首次提出了洞天福地之说,他认为王屋山为天下第一洞天。后有元代大学士许有壬题“天下第一洞天”嵌于王屋山王母洞。而明代的蔡汝南为了保护石刻、方便祭祀又将此石刻从王屋山移至济渎庙内,嵌于长生阁前。且不说是因缘际会,还是命运使然,天坛山王母洞与济渎庙长生阁气息相通,仙道互辅、灵力无边,已成为奇传。尤其是在“天下第一洞天”的高墙头,横向长出了象征长生不老的古柏和何首乌,它们纵横交错,浑然天成,如凤凰展翅,孔雀开屏,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惊叹。

也许,它是令人难忘的。作为培养桃李的济源一中的旧址,它是万千学子的魂牵梦萦所在。昔日空荡荡的明代建的玉皇大殿里是学校垒起的大通铺,冬天上面铺着柴草,同学们一个挨一个睡。夏天,骄热难耐,同学们围坐在松树下看书阅读,累了,“扑通”跳进北海扎个猛子;冬天,池里暖乎乎的直冒热气,同学们擦脸刷牙洗衣服,三五成群。恰有空闲,把留着饭渣的饭缸用绳子沉入水里,不久便可捉到银光闪烁的鱼儿。庙内四周空阔,环境清幽,雪后初晴,一张椅,一卷书,一杯茶,或读书喝茶,或观赏雪景,如同深山古刹的隐士,无比的惬意。夏日雨多,松柏之下,平台宽大,避水之余,围坐其上,谈笑风生,那情景足以让人联想起古时深藏名山大川之中的书院。时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引得无数枝头的鸟雀欢快飞舞,引得过往的人儿驻步倾听,多少美好青涩往事齐涌心头……

信步于亭台楼阁间,徜徉于淙淙流水旁,摩挲着斑驳的碑碣,吮吸着芳香的青烟,我和朋友流连于庙宇亭台之间,体味着济水精神的博大,感悟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辉煌,心中终于明白,济水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的原因。

2.济渎庙山门

猜你喜欢
水神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空间与权力:清代鄱阳湖区饶河民间信仰神灵水神化刍议
屈原形象神仙化历程及文化意义
女水神奏鸣曲的演奏分析研究
洞庭湖区水神信仰民俗音乐研究
关于水神天妃娘娘和湘夫人的神性比较
日本神话海洋意识的研究
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思考
陕北“水神”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