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优化上海海洋产业结构思路探讨

2012-06-12 09:46贝竹园虞卫东
海洋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航运海洋

贝竹园,虞卫东,张 呈

(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上海 200050)

1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海洋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对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未来十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重要时期,发展海洋经济是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特别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上海海洋开发基础好、程度高,拥有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通过发展高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份额,提升海洋经济对陆域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2 有利于拓展上海城市发展空间

上海陆域土地面积6 340 km2,占全国陆域土地总面积的0.06%;全市常住人口2 3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人口密度3 631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5倍。土地承载负荷强,人口压力大,用地矛盾突出,陆域资源紧缺,约束了上海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上海拥有约10 000 km2的海域面积,拥有深水岸线、港口航道、海岛沙洲、滩涂湿地、渔业、滨海旅游、风能和潮汐能等多种宝贵的海洋资源,是上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

2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在过去几年,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海洋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成为支撑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 204亿元,仅次于广东的6 661亿元和山东的5 820亿元,位居沿海11省市区的第三位(表1);海洋生产总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为27.9%,也位居沿海11省市区第三(表2)。上海海洋产业布局逐步从黄浦江两岸向长江口和沿海战略转移,基本形成了以洋山深水港和长江口深水航道为核心,以临港新城、崇明三岛为依托,与江浙两翼共同培育打造长三角滨江临海产业带和经济带的区域海洋经济空间格局,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滨海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海洋产业体系。

从海洋产业结构上看,上海有着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极小,2009年仅为0.1%,远低于沿海其它地区,海洋非农产业占了绝对支配的地位。二是海洋非农产业中以海洋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又相对较小,占比(2009年为39.5%)相对偏低;而以海洋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则占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比达到60.4%,且稳居沿海各地区第一位(表3)。三是仍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体,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构成了目前上海的三大海洋支柱产业,而海洋生物医药业(0.1%)、海洋电力业(1.2%)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全国的占比明显偏低,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表4)。

表1 2006—2009年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比较(亿元)Tab.1 GOP comparison in costal regions from 2006 to 2009(100 million yuan)

表2 2006—2009年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Tab.2 The proportion of GOP in GDP in costal regions from 2006 to 2009(%)

表3 2008—2009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构成(%)Tab.3 Marine three industries′constitution in costal regions from 2008 to 2009(%)

表4 2009年上海与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main marine industries added values between Shanghai and the whole country

3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3.1 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河口海域由于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经济腹地的突出优势,往往成为世界特大城市的发祥之地和各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英国泰晤士河口的伦敦,美国哈得逊河口的纽约,荷兰莱茵河口的鹿特丹,中国珠江口的广州和香港,莫不如此。

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端,长江黄金水道和东部黄金海岸交汇处,接近国际海运航线,区位优势突出。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口,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滨海、海岛的开拓过程。依托便捷畅通的内河航道、铁路、高速公路、空港设施和沿海运输网,上海港拥有广阔的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具有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3.2 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优势

上海拥有雄厚的海洋船舶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拥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具有发展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及相关服务业的良好产业基础。上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在高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成功研发了大型船用曲轴、30万t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3 000 m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LNG专用运输船、大型港机等一批代表中国先进水平的海洋船舶和工程装备。2011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7.28亿t,集装箱吞吐量3174万TUE,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海洋经济的产业能级得到大幅提升。

3.3 拥有良好的海洋教育、人才和科研优势

上海拥有良好的海洋教育、人才和科技研发优势,海洋教育和科技研究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近20个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科学试验基地,是中国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集聚地之一,在技术集成、科研管理、科技攻关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力,拥有外高桥船厂、江南造船、沪东中华、上海电气、振华港机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端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在材料、电子、船用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

4 立足自身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上海最独特的优势资源就在于地处长江口的“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因此,上海未来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核心理念应是紧紧聚焦长江口,充分利用河口海岸地带“通江达海”的独特空间资源,选择“以港兴城、以贸兴市、港城互动”的发展道路,最大化地推动“陆海河”互动、“港城贸”互促的优势发挥。

4.1 依托区位优势,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上海海洋经济的基础。洋山深水港区是目前上海港的枢纽,主要由洋山深水港和洋山保税港区组成,区位和政策优势十分明显,是上海海洋产业的火车头。

随着长江三峡工程和长江河口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长江口主航道(南支-南港-北槽)水深已由过去的-6 m增加到-12.5 m,长期制约上海港进一步发展和海洋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岸线资源紧张、航道水深有限等重大问题都相继得到了缓解。如果再通过疏浚、促淤、造陆三位一体工程,在邻近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外海处建设海上人工岛,就可在岛上建设-20 m超深水大港,并在长江口南港与北港之间、北槽主航道两侧形成河口岛群,从而形成依托长江北槽、中间向外突出的河口亚三角洲。以此为基地,充分利用长江河口广袤的边滩、沙洲、岛屿和贯通陆岛的越江通道工程,培育和建设河口亚三角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岛屿经济,最终形成以长江口及口门内外为“核心增长极”、以崇明三岛和长江口南岸为“两翼”、包含滨江临海经济带的“一核、两翼、一带”的海洋产业分布合理、优势海洋资源有效利用、“港城海河”和谐互动的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图1)。

4.2 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未来五年,上海应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立足现有的三大优势海洋产业,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提升。优化第一产业重点发展远洋渔业、精品渔业和水产品深加工;以第二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第三产业服务水平,立足生产性服务业和航运服务业推进海洋金融等高端海洋服务产业,发展更具特色的滨江临海生态旅游业,逐步形成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航运服务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产业、滨海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海洋产业新格局。4.2.1 交通运输业

上海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近中期仍以洋山深水港为核心,建成水陆畅通、设施完善、内外辐射的现代化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远期,随着河口亚三角洲体系的不断发育以及口外海上人工岛的建设,将建成拥有-20 m超深水航道与超深水泊位的超深水大港,形成比洋山深水港规模更大、优势更明显的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长三角及整个长江流域水水中转、海陆联运的桥头堡,以此为基础,形成交通运输、仓储物流、航运服务等海洋产业体系。

4.2.2 海洋船舶工业

依托外高桥船厂、江南造船、沪东中华等大型船舶企业,加快长兴岛、外高桥等船舶制造基地和奉贤游艇制造基地建设,发展海洋船舶工业,重点突破高端船舶制造。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优化发展三大主流船型(大型散货船、大型集装箱船和大型原油运输船),优化产品结构。积极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建造能力,重点发展超大型原油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洋钻探船、豪华邮轮、游艇、海洋勘测与海底布缆船舶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

4.2.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优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布局,推进长兴岛、临港等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形成北部以长兴岛为依托、南部以临港产业区为依托,三大系列海洋工程装备稳步发展的产业格局。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抓住大型石油公司将战略重点由近海油气资源转向深海油气资源的机遇,推动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科研院所与国内钢铁、航运、石油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形成海洋石油采、储、运成套装备的制造能力,开发制造海洋石油钻采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海油装备;海工船舶制造:依托上海振华重工、上海港机重工等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海上大型浮吊(起重船)、铺管船、风电设备安装船等大型海洋工程船制造;海洋配套装备制造:发挥上海在钢铁、化工、动力、机械、自控、通讯、仪表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为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配套的船用机电仪表设备的制造,形成强势竞争力。

4.2.4 航运服务业

以陆家嘴航运金融服务区和北外滩航运服务区为核心,发挥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优势,推进港区联动、港城联动、航运和金融贸易联动,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在陆家嘴航运金融服务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航运交易和航运信息等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开发船舶基金、船舶融资、海上保险、海运资金结算、海运价格衍生产品等航运金融产品,形成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链。在北外滩航运服务业区,促进航运中介、仲裁公证公估、海事服务、法律咨询、经纪、会展等服务机构发展,建立航运信息服务体系。

4.2.5 海洋生物医药

立足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一流的科研机构,发挥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作用,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抗艾滋病等海洋生物医药的开发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中成药、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增加海洋生物医药业在海洋产业和生物医药业中的比重。

4.2.6 海洋能源产业

发挥现有海洋风电场示范作用,引导海洋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提升海洋风能的开发效能,早日实现潮汐能、波浪能的产业化。

4.2.7 滨海旅游业

围绕上海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挖掘延伸海洋文化内涵,开发海洋主题旅游和滨海生态旅游项目,着力发展崇明三岛、浦东滨海、奉贤和金山海湾休闲旅游业,建成集生态观光、海洋文化展示、滩涂生态旅游、滨海休闲旅游、商务会展、户外运动等为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度假区。依托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发展邮轮产业,形成包括国际客运、邮轮、游艇的涉海旅游服务产业聚集点。

[1]陈吉余,徐长乐.依托北槽、建设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关于长江流域开发龙头新基地的战略构想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04):385-389.

[2]陈吉余,陈沈良,何继红.上海促进海洋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04):37-40.

[3]侯英民.努力做好三篇文章,服务蓝色经济发展 [J].海洋经济,2011,1(1):28-31.

[4]马涛,任文伟,陈家宽.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 [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96-100.

[5]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46-52.

[7]向云波,彭秀芳,徐长乐.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一体化发展策略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2):1 363-1 367.

[8]向云波,徐长乐.长江三角洲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1-2.

[9]徐长乐,向云波,张艺钟,等.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6):501-507.

[10]徐长乐,朱元秀.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J].科学,2011,63(1):21-25.

[11]徐胜.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初探[J].海洋经济,2011,1(2):6-11.

[12]张金珍,张敏新.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19727-19728.

[13]张文杰,郑锦荣.上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11-114.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航运海洋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爱的海洋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重防腐涂料在海洋工程钢结构中的研究进展
海洋工程船推进电动机的启动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