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

2012-06-19 17:45郑永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颊车轴索面瘫

郑永生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妇幼保健院,台前457600)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例

郑永生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妇幼保健院,台前457600)

目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方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取穴翳风、太阳、颧髎、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四白、合谷,针刺分3个阶段,1期为发病前2周,属于外感表邪,宜浅刺,因邪在表者,引而发之,深刺有引邪入里之前弊。2期为恢复期,3周到1个半月,针刺可深些。也可用透刺,如太阳透颧髎、地仓透颊车等。3期为6周以后到3个月兼变痉前期,针刺由深变浅。牵正、翳风两针90°角能迅速改善变痉反应。艾灸:每针刺完一组穴位,起针后开始熏灸。对照组单纯用针刺治疗,治疗方法及疗程均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周围性面瘫;针刺;艾灸

周围性面瘫又称口眼歪斜,多发于春秋两季,不受年龄所限。幼小者1岁多,年龄大者70多岁,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以发病突然,口眼歪斜,目不能合为特征。多是因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络脉,痹阻气血,筋脉失养,面肌纵缓不收所致。患侧脉络空虚,健侧脉气亢盛,健侧牵引患侧,致口眼歪斜。笔者近来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6侧,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72岁;病程最短者7d,最长者半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66岁;病程最短者10d左右,最长者7个月。

1.2 诊断标准发病突然,多在起床时发现面部一侧麻木,松驰,不能作皱额、蹙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露眼流泪,鼻唇沟平坦,额纹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甚至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及瞬目反射减退。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取穴翳风、太阳、颧髎、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四白、合谷,针刺分3个阶段,1期为发病前2周属于外感表邪宜浅刺,因邪在表者,引而发之,深刺有引邪入里之前弊。2期为恢复期3周到1个半月,针刺可深些。也可用透刺,如太阳透颧髎、地仓透颊车等。3期为六周以后到3个月兼变痉前期,针刺由深变浅。牵正、翳风两针90℃角能迅速改善变痉反应。总之,1期配穴要浅刺;2期配穴逐渐由浅入深,可适当配合健侧穴位,如合谷、颧髎、地仓等;3期患侧的牵正、翳风要加强刺激,但对于久治不愈者,针刺不宜过深,宜导致肌肉张力的增强。

艾灸:每针刺完一组穴位,起针后开始熏灸,熏灸时翳风穴要注意头发,面部熏灸时要闭上眼睛。具体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距1.5~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湿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min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针刺配合艾灸十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5d,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3.2 对照组单纯用针刺治疗,治疗方法及疗程均同观察组。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痊愈:面部表情肌恢复正常,额纹显露,眼裂正常,闭目已实,口角对称,鼓气口角不漏气,各种反射恢复正常;好转:面部表情肌大部分恢复,额纹基本显露,闭目欠实,鼻唇沟稍浅,各种反射大部分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经比较,两者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2 组疗效比较见表[n(%)]

2.3 典型案例张某,男,7岁。主诉:口眼歪斜2d。就诊时左侧额纹消失,眼脸不能闭合,流泪,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右歪斜,鼓腮漏气,经诊断为面瘫。治疗采用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四白、合谷等穴位。每针刺完起针后进行熏烤至面部潮红为度,经治疗10余天后左眼闭拢,口眼歪斜痊愈,后随访无任何后遗症。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现代医学学面神经麻痹范畴,绝大多数经过治疗后可迅速恢复。现代医学认为,如果是脱髓鞘型可以完全恢复,如为轴索退行性变则恢复缓慢。顽固性面瘫多为轴索损害,轴索改变明显的病人则等到神经再生过程完成时才能有所恢复,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恢复,而且常有错位生长所引起的不协调动作,即面肌痉挛。造成轴索损害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周围性面瘫的起病原因多是风寒阻络,外邪袭络,血脉瘀阻等。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作用。因此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另外,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27

1672-2779(2012)-05-0037-01

:苏玲

2012-01-08)

猜你喜欢
颊车轴索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弥漫性轴索损伤32 例的临床分析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