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有良教』奠基『成功之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07-28 01:05成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吕信伟赵子俊
中国西部 2012年36期
关键词:国际化教育学生

文/成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吕信伟 图/ 赵子俊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强市必先强教,兴蓉必先兴才。”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教育“学有良教”的新定位,与党的十八大对全国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高度一致,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普遍期待相契合。

海阔潮平任远航。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成都教育将紧紧围绕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市委“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取向和发展定位,主动担当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使命,打造教育高位均衡化的首善之都、全面现代化的现代之都和充分国际化的典范之都,始终坚持“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标准,向全市广大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孩子脸上的笑脸是对“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好诠释

以公平为标尺,打造教育高位均衡化的首善之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力配置教育资源,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学有良教”的目标,就必须更加关注教育公平,以促进教育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配套政策。

以标准化提升工程为抓手,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通过实施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教师素质提升、技术装备提升、教室光环境改造、学校运动场改造、统一并提高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等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六大提升工程”,实现教师队伍素质高位达标,基础设施高位均衡;通过“区际互动,城乡结对”、“校际互动,校校联盟”和名校集团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扎实推进全域成都“三圈一体”均衡发展;着力培育一大批“新优质学校”,到2015年,力争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85%,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更加关注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公办与民办并举,普惠与特色并重”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提供充分而均等化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加强城市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积极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覆盖面,以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为龙头发展村级幼儿园,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系,认真落实并发展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更加关爱弱势群体,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建立残疾儿童学前康复中心,开展医教结合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试点,不断提升随班就读的质量和水平;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不重不漏满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而失学;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家庭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健康。

以质量为核心,打造教育全面现代化的现代之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成都市教育的“三化”发展,均衡化是基础,国际化是先导,现代化是核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要紧扣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个核心。要聚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战略部署始终如一的主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文翁兴学”精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学生体质,让每个学生掌握受益终身的体育技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大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让学生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地接受艺术熏陶;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实现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型。

“人民满意教育”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让孩子健康规律成长。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结合我市加快构建高端化产业格局的背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衔接体系。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专业设置标准化、规范化,建成一批贴近成都产业发展需求,能够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专业;建成一批装备先进、设备对接产业、技术对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业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共建共享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纵观全球各大产业的发展提速与升级换代,都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同样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在“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背景下,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推动学校管理、资源配置、质量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开发和建设各学科的优质资源库和电子备课系统;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发展,开发学生在线学习服务系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讯和学习服务;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探索研究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以开放为路径,打造教育充分国际化的典范之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伴随着“全域开放”战略的实施,我们将围绕“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目标,扎实推进《成都教育充分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教育领域的全面开放和充分国际化发展,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门户城市,大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扩大教育市场开放,优化城市投资软环境建设。实施“筑巢工程”,引进和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教育管理机构;实施“留学成都计划”,通过设立“成都市—四川大学来蓉留学奖学金”和成都市“国际友城(友好学校)留学奖学金”,为海外学生来蓉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鼓励成都学生去海外留学。建立健全更加灵活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对标国内一流,比肩国际高端,办好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校,打造体现国际品质的教育服务环境;以充分、多元、国际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在蓉外籍人员和海外归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吸引全国和全球人才、产业、资本向成都汇聚。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教育充分国际化发展。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建设;按照“深化港台、提升日韩、扩大欧美、对接东盟”的思路,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展适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国际合作交流;从办学理念、师资生源、课程资源、教育合作、评价标准等五个国际化环节深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充分国际化发展。力争到2014年,海内外学生交流互访达到8000人次,打造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实现全市中小学校与国(境)外学校结对率达60%以上。

提升教育内在品质,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在各级各类学校增设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逐步完善双语教育实验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并使用原版教材,开设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鼓励区(市)县高质量、成批次、多形式引进外籍教师,大力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加快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生存能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此外,我们将联合高端科研机构,构建起西部乃至全国主要城市的教育监测评价体系,让“高位均衡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等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信得过,扎扎实实推进我市教育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让适宜的教育造就人才、改善民生,让优质的教育吸引人才、汇聚智慧,让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财富之城、成功之都”。

猜你喜欢
国际化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聚焦港口国际化
题解教育『三问』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