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引导方法

2012-07-28 01:05苏燕
中国西部 2012年36期
关键词:西门豹徐霞客文本

文 / 苏燕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当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许多教育家都大力倡导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质疑即提出问题,质疑过程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是有限的,而由质疑所引发的创新是无限的。

阅读教学中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质疑能力呢?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题,整体感知文本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质疑,进而捕捉文章的中心,这对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学习《西门豹治邺》这一课,通过学生对标题的质疑,我们从学生的质疑中得到了“西门豹为什么要治邺?”“西门豹是如何治邺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对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都是相当有价值的。

再比如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为什么徐霞客要阅读大地?”“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对文本有了整体认识,对于理解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有很大帮助。同时质疑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他们的潜能与创造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进行质疑

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进行质疑,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比如在学习《劳动的开端》中,我利用金钥匙“为什么……?而不……?”的句式让孩子们学会质疑。结果孩子们对“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提出了诸如“为什么用‘摔’而不用‘掉’呢?”“为什么是忽然?”“为什么说落在万丈深渊,而不说落在地上”等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基于文本,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学生很容易真正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很有帮助。

这种变老师问为学生质疑的语文阅读教学如今很受孩子们喜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绝不是在简单的接受什么,他们在创造,他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脑,质疑出自己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

同样在学习《劳动的开端》中,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孩子们高超的提出了“为什么要用比喻句‘像狗一样’而不用‘像其他动物一样’呢?”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学生体会到“条件之差,人格受辱——劳动的艰难”,同时深刻理解到资本家不把劳动者当人看的丑陋嘴脸。

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

在学习《劳动的开端》中,引导学生对标点进行质疑,孩子们对“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提出质疑“为什么要用感叹号?”通过对问题解决,孩子们体会到问话人的“怀疑、不信任”以及吴云泽的坚强。

引导学生对语气、课文内容等进行质疑

比较出真知,运用比较方法,我们可以得出最好的解释,哪句话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深层次质疑,为发展学生思维,创新教学方法,深刻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水平,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主动积极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知语文的魅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西门豹徐霞客文本
西门豹开引漳十二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四上《26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罢官的故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