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2012-07-30 08:01祥云县植保植检站672100黄应家袁仕良丁学双
云南农业 2012年8期
关键词:吡虫啉若虫稻飞虱

□祥云县植保植检站 672100 黄应家 袁仕良 丁学双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 650034 窦秦川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地处东经100°25′~101°02′,北纬 25°12′~25°52′。西连大理市,东部与大姚、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南部和弥渡县相连,北和宾川县毗邻,总面积2425km2。全县辖10个乡镇。水稻是我县的主栽作物,近几年栽种面积常年在6400hm2左右,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主要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两种主要为害种类,以白背飞虱为主,一年可繁殖3~4代。

1 稻飞虱发生规律

1)白背飞虱是为害我县水稻的主要种群,我县发生的白背飞虱主要随西南、偏南和东南高空气流迁入,当迁入量与天敌比例失调后,则大量繁殖,暴发成灾。

2)县植保站在2009年1月、2010年1月、2011年1月没有查到白背飞虱越冬场所,白背飞虱可能随气流由两条线路传入:一是从弥渡县方向,二是从与姚安交界的普淜石门、格子一条河传入。我县与弥渡县接壤的鹿鸣乡、与姚安县接壤的普淜镇稻田稻飞虱发生早、发生重。

3)偶发性强。发生程度轻重,取决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雨天数、降雨量和气流强度,6~8月降雨天数多、降雨量大、气流强,稻飞虱发生就重,反之则轻。

4)我县稻飞虱迁入高峰期为6~8月,主害期在7~8月。

5)暴发性强,来势猛。由于白背飞虱繁殖极强,一头成虫可产卵300~600粒,当迁入量大时,天敌在数量上与白背飞虱的比例严重失调,无法控制白背飞虱的大量繁殖,在短期内白背飞虱就可暴发成灾。普淜镇石门村一农户田块2009年7月9日调查田间虫量2300头/百丛(白瓷盘调查),7月15日调查田间虫量5000头/百丛,稻株中下部叶片枯黄。

6)隐蔽危害性强,不易被当地农户发现。稻飞虱成虫、若虫喜阴湿环境,怕直照阳光,喜栖于距水面10cm以内的稻丛基部产卵危害,不易被发现。

7)迁入后再次分布性强,区间、田块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成虫对生长嫩绿的水稻有明显趋性。成虫、若虫喜阴湿环境,怕直照阳光,迁入后的成虫向嫩绿、贪青晚熟以及阴湿的稻田集中,造成区间、田块间发生程度的差异。因此,凡生长嫩绿、贪青晚熟以及阴湿的稻田受害程度重。在一个稻田中生长嫩绿、贪青晚熟以及阴湿环境的稻株虫口密度高。

8)我县水稻栽插期在5月中旬,6月初进入分蘖,稻飞虱迁入,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大量繁殖为害,全县均会发生,2009~2011年发生较重的有普淜镇、下庄镇、云南驿镇、刘厂镇、鹿鸣乡,各地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2009~2011年稻飞虱发生量

2 2009~2011年稻飞虱防控情况

2.1 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好防控措施

我县各级高度重视,层层落实防控工作,明确发生区域任务,细化防控措施,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吡虫啉、百事达等农药,大力提倡植保专业化联防,加大农药打假力度。

2.2 全面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病虫信息,指导防治工作

县植保站、各乡(镇)农科站进一步加大监测和田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等形式,及时发布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指导农户开展群防统治。

2.3 办好示范,加大宣传培训

稻飞虱防治关键要点是行动快、防治早、统防统治。在高产示范区做到防治到位、防治技术全覆盖。同时各乡(镇)利用现场培训会的形式,对农户进行技术宣传培训,确保大春粮食稳定发展。

2.4 加强栽培及肥水的科学管理

做到控氮、增钾、补磷,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使田间通风透光,稻株健壮,减轻为害。

2.5 掌握正确的防治时期

水稻大田分蘖期田间百株虫量达到300~600头,圆秆拔节至乳熟期的田间百株虫量达到1000头的田块要及时施药防治,早达标的田块早防治。

2.6 药剂防治

由于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对水稻产生危害,因此在药剂选用上应以内吸杀虫剂为主,搭配熏蒸、触杀剂以提高防效。

1)可亩用10%吡虫啉30g+80%敌敌畏60mL或10%醚菊酯悬浮剂50~75g交叉使用。

2)以成虫为主的田块应加大触杀剂和熏蒸剂的用量。可亩用25%噻嗪酮50g+80%敌敌畏150mL或10%吡虫啉50g+80%敌敌畏150mL。

3)以若虫为主的田块应加大内吸剂的用量。可亩用25%噻嗪酮60g+80%敌敌畏100mL或10%吡虫啉60 g+80%敌敌畏100mL。

4)对于田间虫龄不太整齐的田块可选用药效较长的药剂,亩用5%锐劲特SC40~50mL+80%敌敌畏100mL。

3 讨论与小结

祥云县稻区属低纬度高原温凉稻作区,大面积水稻主要是在海拔1950~1960m的坝区栽种,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多年来,祥云县稻飞虱的发生属轻发生,其防治不被政府部门以及群众重视,但2009年、2010年我县稻飞虱偏重发生,2011年中等发生,稻飞虱在我县的危害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此,应加强区域性稻飞虱发生情况信息交流。我县的稻飞虱虫源多由外地迁入,应了解我省滇东南、滇中等地区稻飞虱发生防治情况;应将灯下监测与田间监测相结合,稻飞虱迁入具有突然性、暴发性,需要及时掌握虫情迁入动态。我县在重点乡镇设立虫情测报灯,采取“灯下虫量与田间调查相结合、定点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查成若虫与查卵块相结合、查虫情与查苗情相结合”的方法,认真开展虫情监测,及时汇总发生信息,用于指导稻飞虱的防控工作。

[1]刘芹轩.白背飞虱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2(3).

[2]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稻飞虱科研协作组.我国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褐飞虱的迁飞和发生特点[J].植保学报,1982(9).

[3]杜正文.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和技术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43~57.

猜你喜欢
吡虫啉若虫稻飞虱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玉米幼苗中吡虫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9种杀虫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比较试验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虫啉杀蟑饵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捕食作用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