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实体投资优势

2012-08-02 08:00王闻丹
浙江经济 2012年2期
关键词:重大项目落地实体

□文/王闻丹

抓好实体投资关键在于解决影响浙江实体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更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发企业实体投资积极性,确保重大项目落地等实际工作上来

年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加大有效投资,抓好实体经济”,传达出实体投资受高度重视的重要信号。加大实体投资,重塑竞争优势,已成为2012年浙江贯彻中央提出“稳中有进”指导方针的重要手段。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浙江应对投资增速持续较低、消费热点减退、出口需求减弱现实挑战的重要举措。

——消费热点减退,短期内难以承担拉动经济增长重任。居民消费具有相对“平稳”的特征。即使外部环境出现较大变化,消费增速也较少有大的波动。2001-2010年浙江扣除价格因素后的消费增速保持在11%-15%之间。2009年国家推出家电下乡、汽车购置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居民消费潜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但消费增速也只提高了2-3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期,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步减退,新的消费热点短期内也较难真正形成。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备,也是居民有钱而不敢消费的深层次原因,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难度短期内仍较大。

——外部形势变化,外需缺口需要实体投资补位。一方面是欧美市场难有根本好转,今年一季度大批欧债将到期,欧盟区经济形势难以乐观。美国则被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困扰,有学者称美国经济增长方式将进行强制性变迁,即改变过度依赖消费的增长模式,转而鼓励出口和制造业发展,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影响出口依赖型国家(地区)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供应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受人民汇率持续上升,土地、原材料等成本上升过快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预计2012年出口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出口下降带来的外需缺口需要实体投资补位。

——“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压力下必须狠抓实体投资。标兵渐远:经济总量与第一方阵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十五”期间处于第一方阵的省份GDP年均增速相差不大,均在13%左右,分别是浙江13.0%、广东13.1%、江苏12.9%、山东13.1%。而到了“十一五”期间浙江GDP年均增速降至11.9%,同期广东12.4%、江苏13.5%、山东13.1%,浙江与其他第一方阵成员的差距扩大。追兵渐近:河南、河北等后起省份大有赶超浙江之势头,投资总量尤其是制造业投资被赶超是主要根源。2010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下滑到全国第8位。2011年1-11月制造业投资总量更是被河南反超63%。如再不在有效投资上狠下功夫,浙江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更谈不上继续“走在前列”。

需要指出的是,浙江近年来投资增速下滑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有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导向因素,也有浙江建设用地严重紧缺、项目落地难等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环境不佳的基本省情因素,还有实体经济利润少、产业转型压力大、民间投融资渠道不畅、浙商“走出去”投资,等等。

2012年,如何抓好投资尤其是实体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命题。关键在于解决影响浙江实体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更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发企业实体投资积极性,确保重大项目落地等实际工作上来。

——激发企业实体投资积极性。要给予实体经济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人才和资金政策要更倾向于实体经济。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不仅不能吸引外来投资者,恐怕连本地企业也会被迫“出走”。还要积极打开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通过破除垄断等改革来激发实体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家重振实体经济的信心。

——确保重大项目尽快落地。破解资源要素矛盾是确保有效投资稳定较快增长的关键。要着力保障土地供给,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定期梳理和通报重大项目审批进展情况,加强用地计划与各类投资计划的联动。要努力争取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土地指标,用足用好省内重点项目建设专项用地指标,积极做好项目用地的占补平衡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尽快落地。

——协调好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投资与消费是密切相关的,民生与社会保障问题是鼓励人们形成消费预期的基本前提。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你增我补”的GDP数据带动作用上。就浙江而言,加大投资更要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对民生投资,形成居民消费的合理保障,为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重大项目落地实体
重大项目开工签约: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
南京国家农高区9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依托“五大支点”探索重大项目监督的新路子
田大伦教授主持的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项目通过验收
化繁为简,医保支付价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