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探索

2012-08-07 09:42陈黎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调试机电导向

朱 江 陈黎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机电设备出现在现代制造企业中,企业需要大量从事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检验与管理、机电设备改造与开发、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目前全国共有45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及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大约为15万,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我国高职教育机电专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中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1 “产品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1)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我国不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在开办机电专业初期,为了适应机电专业既懂机械设计又懂电气设计的要求,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机械制造和电气控制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等。这些课程之间的相关度并不很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实际的承上启下关系,学生往往在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并不知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用场,这种教学满足不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1]。为此,笔者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产品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①课程设置未充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不能与区域环境的具体需求密切结合;②课程设置未充分体现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课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和技能没有有机地渗透融合;③ 存在课程设置前后脱节及学时安排不合理等情况;④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不能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选用;⑤缺乏能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的课程。针对这些问题,在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机电产品”为载体,以“完成产品”为平台,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完成产品的工作任务”带动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完成“中心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以职业人才培养标准评价产品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效果,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在产品实施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实现培养目标[2]。

3)“产品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信息制造类企业走访、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析现代制造企业中典型的机电设备,按学习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过程,对课程进行序化,构建“产品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上的职业素质学习领域、职业岗位通用能力学习领域、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

图1 “产品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可以将“产品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栋大厦,该大厦以校内工业中心、常州高职园区工业中心实训基地、信息产业园和五大校企联盟为基石和土壤,选用自动化生产线和数控机床两个典型机电产品为教学载体,以四个学习领域如四根支柱支撑整个专业大厦,以产品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为屋顶,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机电设备安、调、运、维等岗位核心职业技能。

2 “产品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围绕核心技能设计学习领域,以产品为导向,通过整合产生动力。就机电产品而言,是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部分、控制部分、驱动部分及接口等部分组成,因此在“产品”载体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方面有:①全面。该产品须涵盖机电专业岗位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素质,使学生在完成该产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②实用。产品应使学生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思考,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同步提高。③先进性、创造性。产品应该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综合性产品学习最新技术。

为此,在种类繁多的机电产品中,选用自动化生产线和数控机床这两个典型机电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在职业通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围绕这两个教学载体的相关内容来组织。如《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选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安装调试》课程选用单轴、双轴位置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数控系统系统连接与PMC调试》课程完成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形成从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到NC控制的递进。在职业专项学习领域,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两个学习领域,将机电产品机械部件、电气系统、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安装、运行与调试的大综合,把前面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和技能串联起来,通过整合形成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构建一体化教学环境,开设“理实合一”一体化课程。“产品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须有硬件的支持,因此,充分依托高职园区工业中心、校内工业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分别对应开设“理实合一”课程,如校内实施《机械部件拆装》、《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液、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安装调试》;高职园区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运行与维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校外企业基地实施工学交替,帮助学生掌握《机电设备安装、运行与调试》等课程。所有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3]。

3)创设行动导向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4]。在校内外良好的实训环境基础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三位一体,每个教学任务都贯穿了“项目知识了解与学习→工作方案(计划)制定→产品安装、运行与调试→技术资料编写与评价”四个阶段。如:《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的教学中,将传统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划分为电机启动、方向、顺序和制动等若干个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运行和维护子任务。在每个任务中,由教师讲解每个任务相关控制元件和控制回路相关知识,并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学习控制元件和回路的作用及其实际工作效果;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按照自己的构思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控制电路的搭建,并进行汇报展示,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的递进模式培养,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4)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实施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岗位基本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5]。其特点为:① 针对生产实际中的机电产品设置课程,针对能力培养开展教学,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② 在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③围绕职业人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产品来带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生产一线;④“产品导向、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3 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也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模块化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并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化、精细化、职业化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

[1] 郑亚虹.基于机电产品的组成构建高职机电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6-37.

[2] 吕君.围绕产品为中心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电脑与电信,2011(10):3-35.

[3] 尹桂波.“工作”思想对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导向作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6-38.

[4] 栾咏红.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的研究与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4-57.

[5] 王云清.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4-65.

猜你喜欢
调试机电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