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2012-08-14 04:10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显性意向隐性

张 静

(长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0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怎样提高英语阅读策略问题的研究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阅读策略的研究内容也从以往的词汇、语法分析、短语、句子分析发展到当今的语篇分析、理解语篇的认知策略、语篇理解的心理机制和激活背景信息等方面的研究。现在学者们更多的从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英语的阅读策略,并且开始关注阅读心理机制的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整合的行为和过程。

阅读就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然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由于受母语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学习者在语言和文化理解方面会因其差异而产生理解偏差,甚至是严重的歧义。所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正确理解句子、篇章的隐含意义,这一直是英语阅读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以上的理念试图用心理模型语用推理来研究英语阅读策略。

1 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简介

语用推理依赖于心理模型,是创建和操控模型的认知过程,心理建模是推理的基木形式;心理模型是人们头脑和心智中知识模块的集结形式,头脑和心智中的信息、百科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常规关系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相邻或相似关系的抽象知识为维度组织起来的类知识,并分解为小型知识集。语用推理是通过心理建模对感知的话语进行下向因果求索,需要从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中抽取和整合推理的前提,求索的切合点是泛因果关系。“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模型有以下三点假设:(1)话语表达是表达意向[2];(2)话语表达一般是不完备的[3]163-170;(3)话语的不完备依靠常规关系补足或/和阐释[4,5]。从这三个假设出发,徐盛桓提出话语理解“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流程如下图:

图1 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3,5]

上图中,从话语的生成过程来分析,其过程的反方向,即言语交际过程主要是运用显性表述,隐性表述通过显性表述来体现,所以显性表述的生成既是以隐性表述为出发点和依托,又是以隐性表述为归宿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徐盛桓提出“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主要机制如下:隐性表述体现为自主成分,自主成分以交际的意向性为导向,以相邻/相似关系的认定为主要手段,推衍出依存成分;自主成分主导依存成分,并对依存成分发生“拈连”作用;依存成分的存在和运作是以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为导向的,依存成分的运用要体现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依存成分在需要时原则上可以反溯出自主成分。图示如下:

图2 “自主—依存分析”机制[6]

“基于模型语用推理”的理论[7,8]认为,语言运用的心理认知过程指大脑在抽象知识体系的限制和制约下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感知、储存、整合、理解阐释或表征的心理和认知过程。该理论最初着重讨论语用推理,认为语用推理要依赖心理模型,是创建和操作模型的认知过程,心理建模是推理的基本形式。近几年,“基于模型语用推理”理论又以语言运用要以体现为相邻/相似关系的常规关系为中介的理念,建构了研究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6,9],其大意是:思维大于语言、先于语言、快于语言、完整于语言;话语表达的显性表述是依存于思维的,是从大脑的思维意识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derive)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只是存在于意念之中,是隐性的,称之为隐性表述。在具体的言语表达中,从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的关系来讲,头脑中想要阐述的是意向内容以及这意思如何表述,也就是意向态度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联结(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就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来说,意向内容体现了自主成分的主要方面,意向态度则制约内容的表达,形成“表达度”。意向内容在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依据 “表达度”推衍出依存成分,即实际运用的话语。依存成分应可体现意向态度,并原则上可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10]。

2 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根据“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模型的三点假设,我们的英语阅读策略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读前激活阶段形成表达“度”;读中借用中介关系寻找表达“度”;读后依据表达“度”推衍出依存成分。

2.1 读前激活阶段形成表达“度”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运用并且通过显性表述来激活我们头脑中和即将要阅读的文章的相关信息来体现言语交际过程中的隐性表述,以便使学生对于即将阅读的文章的相关内容做好准备来形成意向态度以制约内容表达下的“表达度”。通过作者的显性表述,如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文章标题、主题、甚至文章大意,可以比较有效地填补我们在英语阅读时的信息空缺,逐渐突显话语意义的隐性表达。 如:“Someone is always at my elbow reminding me that I am the granddaughter of slaves.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Slavery is something sixty years in the past.”[11]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saying that“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 怎样理解作者这句话的隐含意思呢?我们只有通过作者的显性表述来激活我们头脑中和即将要阅读的文章相关的信息来体现其隐性表述。此处,文章的标题“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可以激活我们大脑中的相关信息来补全所缺失的信息。文章的标题“奴隶身份并没有让我失去什么”是显性表达,而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种族歧视和隔离非常严重的国家,应该说奴隶的身份会让人们,特别是有色人种失去很多,包括平等的社会地位、工作机会,等等。而本文作者却从另一视角来反映出黑人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并认为种族歧视、奴隶制度仅仅只是一段过往的历史,而现在是新的篇章,应该以友善、积极的心态对待那段历史,并且以作为黑人的后代而自豪,所以他认为奴隶身份并没有让他失去什么。只要我们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那么我们就容易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向,并且也就有了文章大概内容的“表达度”了。所以也就为理解 “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的含义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2.2 读中借用中介关系寻找表达“度”

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话语的含义,首先必须通过对话语的生成机制进行研究来逐步寻找文章内容的表达“度”。徐盛桓提出“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主要机制如下:隐性表述体现为自主成分,自主成分以交际的意向性为导向,以相邻/相似关系的认定为主要手段,由此推衍出依存成分。如“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是作者的显性表达,“It”means the granddaughter of slaves,要推导出这句话的隐性含义就必须通过常规关系(相邻或相似)来对这句显性表达的句子进行补全。在此处,我们应用常规关系中的相邻作为中介来寻找作者的真实表达意图。“fails to”与标题的“give nothing”意义相邻,而“lose everything”可能会导致“depression”。因此,这句话的隐性表达就可以借助常规关系的相邻或相似作为中介来推导出该话语的依存成分。“fails to”→“give nothing”,“lose everything” →“depression”。

2.3 读后依据表达“度”推衍出依存成分

话语的自主成分主导依存成分,并对依存成分发生“拈连”作用;依存成分的存在和运作是以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为其导向的,依存成分的运用要体现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依存成分在需要时原则上可以反溯出自主成分。上文提到的例句:“It fails to register depression with me”的含义隐性表达,我们就借助常规关系的相邻或相似作为中介来推导出该话语的依存成分:“fails to” →“give nothing”,“lose everything”→“depression”。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This did not make me feel depressed or lose everything.”因此,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找出话语的依存成分,再通过话语的自主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来找出其意向性,从而正确理解话语的内容。

3 结语

英语阅读理解是一个认知和心理的复杂过程,很多大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很多因素的障碍和问题。单纯地从分析语法、短语、词汇等语言方面的因素入手的话很难掌握阅读技能和策略,而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从话语生成的机制、话语的语用推理机制、语篇的认知策略等方面来研究英语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本文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视角研究话语的生成和语用推理,以便进一步地理解基于篇章中的话语分析和理解,这是一个新的尝试。

[1]Johnson,k & H.Johnson.Encyetopedic Dictinono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A Hand-book for Language leaching[M].New York Blackwall Pubishersltd.1998.

[2]Grice,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1989.

[3]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4]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 [Z].全国第四次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主旨发言,南京,2006.

[5]徐盛桓.话语理解的意向性解释 [Z].全国语用学讲习班的讲稿,广州,2006.

[6]徐盛桓.自主与依存[J].外语学刊,2007(2).

[7]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

[8]徐盛桓.心理模型与类层级结构[Z].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2007.

[9]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10]邹春玲,成晓光.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J].外语研究,2009(3).

[1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显性意向隐性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