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职学生心理 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2-08-14 04:10黄文伟庄婉莲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黄文伟,庄婉莲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及认知。基于此,本次调查以泉州几所职业学院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高职学生关注及困惑的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以掌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心理特点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相应措施。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涉及以上问题共计30题,大部分是多选题,收回有效问卷345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情况表

1 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面临最好的机遇:一是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的政策支持;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通过,这是其他课程不曾有的待遇;三是地方政府及各高校在政策、师资力量、资金、待遇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这一系列政策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着最好的时机,但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存在应付心理,缺乏学习动力

对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调查显示:68.2%的男生认为对自身健康成长影响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其次是人际关系,然后才是思想道德修养;85%的女生认为对自身健康成长影响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专业知识。由此可见,道德理论修养都排在专业知识和人际关系之后,学生重专业学习,轻道德修养的情况在高职院校还比较普遍,如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背英语单词、做专业课的作业、看课外书甚至逃课,等等。

在选项“如果不是必修课,你会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吗?”只有27.7%的学生表示会选择上思政课,而高达43.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和不会,其余的为不确定。相当部分学生表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不是为了提高理论素养,而是为了成绩及顺利毕业,考试结束后,所了解的知识也几乎全部忘光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21.2%的学生认为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对教师上课进行的点名等积极措施,学生不是从正面进行理解和配合,而是认为教师与他们“过不去”。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应付心理,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动力。

1.2 存在懒散抵触心理,缺乏学习兴趣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评价方面,31.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内容太抽象、不感兴趣。还有35.7%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中学所学内容差不多,没有新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63.3%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感兴趣,所以能逃就逃。学生认为受益最大的是教师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占80.2%,但是当教师与党团组织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又不愿意参加。以上情况表明,目前的大学生存在懒散和抵触的心理,对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学习兴趣。

1.3 存在逆反心理,缺乏学习热情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34.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的硬性规定不得不学,13%的学生甚至讨厌学习,还有2.5%的学生是随大流,对思政课没有特别的感觉。调查表明,高达47.8%的学生被动在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讲大道理,与自身的成长发展无关,对宣讲的内容持不信任和不认可的态度。这种先入为主的情绪容易使学生采取非理智的反应方式,学习过程中抱着消极的态度和不合作的方式,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一概排斥和拒绝,阻碍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对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学习热情,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了。

1.4 存在实用心理,缺乏学习意志

通过问卷调查,目前大学生感到压力最大的依次是就业、学习、经济、人际关系,比例分别为78.6%、64.7%、51.7%、50.8%。与此相适应,在个人学习和生活方面,他们最关心和关注的事情是就业信息、专业学习、考级、考证和打工实践经验。

在校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提高专业技能,目的是以此为将来谋取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于无法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也就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和意志。大学生这种务实功利的求学心态,导致他们注重自己的专业和实用性技能的提高,而对自身的行为规范、品行修养等要求不严,甚至知而不行,缺乏学习意志。

2 影响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基于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招生、就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促使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但随之而来的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实用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高校学生更加关注自身价值和个人利益,价值目标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明确,学习的目是为了获取文凭、谋求理想职业、报答父母等。在校期间,有的学生并不注重理论学习,而是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以求在组织能力和人脉关系上有更大的收获,造成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纯,轻视思想道德的修养;热衷于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其他的考级、考证,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见效较慢的课程的学习,则不感兴趣而不愿学习。

其次,用人单位的评价机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用人单位通常以业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来衡量大学生,但由于道德水平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需要用人单位长时间的考量,因此用人单位就优先考虑业务能力和水平。学生长期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考大学、找好工作,读书的目的就是找个理想的工作,因此学生追求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对自身品行的养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核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国内深层次改革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艰时期,这一时期,是经济社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问题和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旦社会负面消息与课程所宣讲的内容和信息不一致,就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心理,社会舆论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无所适从,归因的不适当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

2.2 学生个人原因

这主要是指学生未能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高职学生个人在能力培养、知识积累、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行动,然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修养。调查表明,高达47.8%的学生被动地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认为这是学校的硬性规定不得不学,有的甚至是讨厌学。这说明学生并未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在行动上也就表现出在课堂上看其他书、做其他事,甚至逃课等现象。

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是无法在短时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它需要经过学习、领悟、积累、转化等一个长期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在校学生的行为影响并不明显。校园生活及其环境不算复杂,学生们遇到的矛盾比较单一,还不存在重大的政治和经济矛盾。即使他们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并不大。所以,他们还无法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人生的重要影响,由于需要不是很迫切,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兴趣,更缺乏学习的意志。

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观念的碰撞和冲突经常发生,认知上的不稳定性是这一阶段的特点。信息多元化和传播的快捷性,使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真伪无法辨别、筛选。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认知不稳定性比过去表现得更为突出,学生容易受情绪情感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看问题往往主观性比较强,容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因

问卷调查显示,31.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35.7%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中学所学内容差不多,没有新意;39.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实际工作没有帮助;51.7%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枯燥无味。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欠缺:一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只用理论分析问题,剖析现实,导致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二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课堂教学互动少;三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高职院校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来看,高职院校开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据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感兴趣的内容是:83%的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感兴趣;72%的学生对道德观感兴趣;37%的学生喜欢法律基础知识;但只有20.2%的学生希望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10.5%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兴趣。高职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太多、太抽象,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况且又没有哲学基础,不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觉得这门课太难、无用,缺乏学习热情和愿望。

2.4 网络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已习惯通过网络查找专业信息资源,通过搜索引擎来解答疑惑,通过QQ、MSN、BBS、校内网、博客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情感表达,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但网络对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深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习方式和模式的改变,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在某些方面他们比教师懂得更多,但网络评价的多元化让学生产生困惑,希望与老师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观念的灌输;另一方面生活在日益网络化的生活环境中,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巨增,社会上负面的消息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所传授的理论产生怀疑,认为理论讲得正面和光明的,而现实生活却是阴暗的,这些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及思想品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3.1 正视社会现实,答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当学生找一些社会负面现象来佐证他们的观点,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一时机,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负面消息,引导学生认识到负面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认识到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消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过程。其次,在分析负面现象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比较、调查研究等方法,指导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认识,对负面现象真伪进行辨别,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以得出对社会事物客观公正的认识。再次,要通过对负面现象的剖析,充分利用负面现象在教育影响上的正效应,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改革的艰巨性,增强学生心理承受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这些负面现象,而且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消除负面现象,如通过志愿者活动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等。

总之,只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分析并解答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3.2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情绪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情感不仅支撑着人的道德认识系统,而且在知行的转化中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心理体验,当它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肯定和赞赏它的内容;如果对其持否定的情感和态度,那就会产生讨厌,反对等消极影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为学生所践行,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接纳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高校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认知才有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带入学生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最终外化在学生的是日常言行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采用课堂讨论、辩论等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由被动变为主动;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心理体验,使其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效,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同感,增强情感的接纳和赞同,提高学习效率。

3.3 满足学生合理需求,提高需要层次,激发学习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了解高职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首先满足合理需求,对学生求知、成才、交往等需求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满足他们的需求。学校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考证的需求、学习技能的需求,获得求职消息渠道的需求等。

其次,教师要解决因需求落空后产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学生需求是复杂而多样的,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距。在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形下,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等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化解大学生需求上的矛盾,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及时化解学生们因需求落空而引发的思想问题。

再次,必须在教育中合理调节其需要,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需求发展方向,提升其需要层次。引导学生将教育的需要转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树立目标和信念,激发学习动力。

3.4 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增强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

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对网络依赖性日益增强,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和载体,把网络变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提高网络应用水平,还要重视网络环境的建设。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探索一系列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1]卢黎歌,王福益,周辉.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2(1):54-58.

[2]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