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思考

2012-08-15 00:50但爱兰
武术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传播者普通高校武术

但爱兰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对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思考

但爱兰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用传播学的理论阐述了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五大因素,并调查分析了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路径、受传播和传播反馈的的现状,旨在探讨普通高校传统武术文化科学有效地传播的最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高校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进程,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普通高校 武术文化 传播 思考

1 前言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丰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它涵盖了田径、球类、武术等各种体育活动的文化内容。而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武术在高校的并不普及,它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少,甚至落后于外来的跆拳道等体育活动。那么,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在高校中科学有效的传播呢?面对时下高校武术文化越来越少的人去学习发展,作为传统的文化如何在现代形势下既能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又能得以发展呢?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思考武术文化在高校如何更好地传播,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报道以及有关武术文化传播的书籍,分析研究武术文化传播现状,收集相关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抽样调查项目包括对武术的了解,武术的传播形式,传播的内容、价值等,被调查对象则为高校学生及老师,问卷发放200份,收回198份,有效率达98.8%。

2.2.3 访谈法

实地走访了湖北部分高校的武术协会,与专家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高校武术发展的境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用传播学理论阐释武术文化传播的因素

传播学的传播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信息源、编码、信息、渠道、受众、解码、反馈。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传播行为的一个简便方法是回答下列问题:(1)谁传播;(2)传播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传播;(4)向谁传播;(5)传播的效果怎样[2]。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反馈五个方面来研究:传播者是传播中信息源的载体,是传播活动的首端,是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基础,是武术文化传播系统的首要要素。在武术文化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不仅仅指人,而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武术文化传播机构,传播的目的是传播者一方将经过编码的信源——信息传递给受传者,经过编码的信源——信息就是传播内容.武术文化传播系统中的传播内容分为技术和理论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包括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理论方面由武术文化本体理论和相关理论构成,传播渠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传播学中,传播渠道又称传播工具或传播媒介。传播者只有通过传播渠道才可能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传者。武术文化传播系统中的传播渠道可以分为面授、印刷品、音像制品和电子媒介四种,受传者即武术习练者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受传者的角色和地位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传播过程不仅仅是起源于传播者,止于受传者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由传播者将传播内容通过传播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和传播者获得受传者反应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武术文化的传授者与获得者是相互交流的,这个双向过程形成的环路就是传播反馈,这是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传播系统。

3.2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3.2.1 对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者的分析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的传播者首当其充是高校广大的体育教师,还有高校大体课部、高校体育协会等传播机构。根据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分三大类:一类是师范类院校和体育院校类毕业武术专业的教师,他们对武术技术结构本身是熟悉的,能理解武术本身的攻防价值,在教学中能讲解示范武术攻防格斗的运用,对武术文化及其内涵了解较好,能在武术教学中贯以武德、文化、哲理等多种知识内容,使学生获得技术以外的文化内涵,理解武术,传播武术,这类教师仅占20%;二是师范或体育类毕业的非武术专业的教师,他们只知道武术套路的基本内容,以从事简单的武术技术教学,对武术的内涵与结构知之甚少,这类教师占70%;三类是武术学校或体工大队分来的教师,他们对武术结构其技术水平很高,武术表演能力很强,但是知识结构简单,对武术文化内涵了解不多,能胜任单纯的武术教学与训练,这类教师占10%。而今天面临21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作为传播人高校体育教师,不只是武术技术的传播者,而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相结合的复合性人才,而我们这类人才仅占20%,所以普通高校要想在武术文化传播中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教师的再培养。作为传播机构的大学体育课部和体育协会,在武术文化传播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受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各普通高校所推出的运动项目大都是西文体育运动项目,举办武术竞赛、文化宣传、课外活动训练等活动也很少,这些都不利于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

3.2.2 对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内容的分析

中华武术博大精神,内容涵盖广泛,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方面它有丰富多彩的套路运动,有集各种击打技术为一体的搏斗运动;二是与武术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武德“仁、义、礼、信、勇”以及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等思想。武术的流传主要传播的是技击技术和相关理论,同时也在传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可以说武术在中国人中间传播了武技,同时又以武技为载体,传承者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4]根据调查得知,目前各高校中武术在技术方面传播的主要内容有武术基本功、初级拳(械)、太极拳、散打基本技术等。而这些套路都是1959年新中国解放后,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在高校普及武术项目,特组织专家编写了武术初级套路,并在高校广泛开展学习,一直沿用至今,各高校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与创新,而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各大体育专业的院校在武术课的教学中也是以上述内容为主来进行人才的培养,几十年不变的内容,其生命力与创新性不得不令人担忧。而搏斗运动中的散打,由于各高校师资力量有限,场地条件较差,再加上本项运动的摔打、抗击有着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在高校传播得也不尽人意。而以武术技术为载体的武术文化的传播受技术本身的影响,在高校中传播的境况就更是尴尬,许多大学生对武术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对其文化精髓、武术德、哲理更是一无所知。试想中华传统武术在本土的大学殿堂中其传播内容呈现着简单、陈旧的现状,还谈何生命力呢?

3.2.3 对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路径的分析

通过对湖北省几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武术文化在高校主要以三种渠道传播,一是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占60%;二是武术训练与竞赛占15%;三是高校武术协会与社团占25%。

3.2.3.1 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学校课程传承是由个人教学向集体教学的转化过程,是有计划的系统课程,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5]。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以武术技术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在普通高校中武术通常以普修课和选项课的形式进入教学大纲。根据调查得知:高校武术普修课程、选项课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根据调查许多高校为了做好武术文化的传承,将初级长拳或24式太极拳作为学校基础课即普修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武术专业师资力量较弱及其它主客观原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容乐观;其二是武术选项课,通过调查在高校选项课上学生选择武术课的满意度也不在前三名,这些都说明了武术在高校这块土壤中生存不容乐观。

3.2.3.2 武术训练与竞赛是武术文化与技术的结合

武术训练与竞赛的有机串联衍生出了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与西方竞技体育思想逐步结合而形成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竞技体育项目。相比较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性,竞技武术的特征是竞争性、体育性、和可观赏性,技击性已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竞技武术的传承人群基本上就是运动员,因受追求高、难、美、新的导向,适合练竞技武术的人群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它的传承对象就是专业的运动员[6],从而偏离了武术文化的本质特点技击性,我们更多的学生受到竞技武术的影响对武术的学习则是望而却步,认为武术只能拉欣赏,学起来太难了,从而影响了他们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使得武术文化不能向大众传播的路线行进,得不到普及。近几年来湖北省武术协会组织了多届武术竞赛,参赛单位很多,规模仅次于田径比赛,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真正做到了武术文化与技术完美结合。但根据调查得知各高校都是为了省的比赛而比赛,短期内集中有一定武术基础的队员进行训练,参与人数很少,很少有针对基层的武术发展举办学校武术竞赛,大多数学生们在学习武术时没有表演舞台,得不到一种成就感,也就使得武术失去了它的大舞台。

3.2.3.3 高校武术协会与社团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补充

高校武术协会与社团在高校武术文化的传播中扮演起中间人或纽带的作用。它把高校武术爱好者与武术文化掌握者有机联系起来,推动武术文化的传播。不仅如此,这些组织在高校参加各种活动及表演营造了比较好的武术文化氛围,是一股推动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根据调查大多高校都有武术协会或社团,但是它们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把武术业余爱好者集合到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营造共同学习的平台。然而,这些组织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对武术文化的传播没有任何保障,师资力量不够健全,仅仅是靠请一些武术运动员或者武术教师引导上课。而且,这类组织对武术的学习只有击打知识,在武术文化得传播上传播甚少。对武术礼仪的传播致使武术文化在学校不能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3.2.4 对普通高校武术文化受传播者的分析

普通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底蕴,有着接受各种知识与文化的能力,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着渴望,是武术文化传承的最佳者。同时受我国应试教育大氛围的影响,他们为了升学而拼搏,身体素质普遍较差,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较差,而武术本身结构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想学好武术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通过调查显示出现代大学生对武术依然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对其技术知之者很少,武术理论与文化上的概念大都建立在武打片和小说的描述中。很多学生选择武术课是为了学习功夫,能攻能防,对武术充满着幻想,但当真正学习时,由于教师在传授中不注意武术击打的教学,只是一味地教授套路,而武术基本功和套路本身难练难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热情,对武术课失去了兴趣。所以,传播者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受传播者在武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体现武术击打灵魂,用武德教育学生礼让、谦虚、民族自尊的美德,用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品质,用武术文化感染学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3.5 对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反馈的分析

高校武术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领域,以武术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课外组织多种形式的武术表演、比赛、讲座等活动为辅,在长期的武术活动过程中形成以授武育德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现象。这种校园文化现象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和高校文化为底蕴[7]。但是根据对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了在高校各种文化活动中很少见到武术文化活动的内容,除了基本的教学外,几乎看一到与武术文化相关的活动,部分学生更不知道什么是武术文化活动,甚至有学生提出我从进校到现在就根本没见到过什么武术文化活动,在学校的操场中随处可见的是学生在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和跑步,在场馆里见到的是学生在跳健美操,练瑜珈、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等活动,只是在体育课中还能看到很少的学生在习武。可见武术文化传播反馈很差,与当前的校园文化没有融合,被边缘化,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孤立的传播。而且当今与武术相关的媒体、电视、电影、小说及报刊的宣传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许多,其影响力也大大减少。社会媒体对武术文化的宣传氛围造成了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零点,这些都值得我们广大武术工作者进行反思。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者资源贫乏,再培养力度不够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武术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从技术到理论,从文化到武德,以传播武术技术为载体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的是复合型的武术专业人才。由于高校体育老师武术专业人才贫乏,再培养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武术文化的传播。

4.1.2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内容单一破旧,武术价值取向重心失调

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以技术为载体进行传播,而多年来普通高校武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体育总局1959年创编的初级拳(械)、太极拳等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受其场地师资条件的影响开展很少。在武术课教学上,由于内容枯燥无趣,动作难度高都阻碍了武术文化的传播。使武术失去了它原本的价值取向。

4.1.3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路径狭小,呈现出学生受益面很少的境况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主要通过武术课、武术训练与竞赛和武术协会社团三个渠道进行传播,而武术课为主要的传播路径,参与学生数较少,课余的训练与竞赛又是以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学生为主,所以参与的人数就更少了。由于社团时间自由,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进行武术锻炼,喜欢武术的学生刚进校时大都参与协会与社团,所以人数较多,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协会与社团举办武术文化活动较少,所以最后也不了了之,使得武术文化传播路径狭小,学生受益面较窄。

4.1.4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受传播者文化底蕴厚实,身体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较差的身体素质以及柔弱的心理承受力,而武术本身结构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学起来很困难,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优势来传播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4.1.5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反馈呈现出尴尬的境地

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受其传播者、武术技术内容、传播路径和受传播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武术文化传播与校园文化严重脱节,补边缘化,形成了孤立传播的尴尬境地。

4.2 建议

中华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21世纪在高校文化传播中却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要想突破与拓宽传统狭窄的传播通道,在未来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根据上述的调查与分析,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并改革师范和体育院校专业武术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大学体育课部和社团的功能,加强高校武术文化的宣传。(2)大力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强高校传统武术文化的建设,拓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以武术的价值取向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3)加大政府的社会功能,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力取校领导与教育机构的支持,不断地拓宽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路径。(4)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克服其自身的弱势,培养大学生习武爱武的终身体育理念,使其成为中华武术对外传播的载体。(5)加强武术文化资源的建设,包括武术师资力量、武术书箱、武术器械、场馆、校园武术网站建设等内容,加强高校武术竞赛体制的建设,以多种形式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播。建立反馈评价体系,形成制度化建设,从而推进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

[1]刘二侠.论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D].南阳理工学,2010(4).

[2]胡赛风,张文建.关于太极拳传播受众的研究——兼论太极拳的理性传播[D].安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2006(4).

[4]潘晓波.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刍议[D].湖北教育学院体育系,.

[5]薛 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D].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2).

[6]罗远东.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传承的研究[J].咸宁学院体育学院,.

[7]潘晓波.高校校园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刍议.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

On the Odinary University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Dan Ail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be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Hubei 437100)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ethod,by communication theory,describes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five factors,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Wushu culture disseminator,media content,propagation path,the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eedback situation,explores the ordinary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best strategy,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s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university campus,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Wushu spirit.

ordinary university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oughts

G85

A

1004—5643(2012)06—0018—03

但爱兰(196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传播者普通高校武术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中华武术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武术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