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师徒制传承的功能与现代价值研究

2012-08-15 00:50钟广佳梅杭强江
武术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师徒传统武术徒弟

钟广佳梅杭强江 平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 300381)

传统武术师徒制传承的功能与现代价值研究

钟广佳1梅杭强2江 平1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 300381)

民间传统武术师徒制传承是传统武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师徒制的确立,传统武术师徒制的功能和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能引起社会各方面对传统武术师徒制传承的重视和保护。

传统武术 师徒制 传承

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卷8有“中国武术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其妙”,作为武术文化“制度文化层”重要组成部分的师徒制传承是中国早期模拟血缘关系结成的传承方式,也是古代武术传承的唯一方式,在绵延千年的武术传承中,师徒制传承始终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文化传承脉搏跳动,没有使中国武术传承发生文化断裂。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以传授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1 师徒关系的确立

以择徒拜师方式形成的师徒制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最主要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它是指“由师与徒双方聚合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师徒制传承模式指出了传与承的具体对象,即师与徒,师与徒关系的真正确立是十分严肃而庄重的。

1.1 师父慎重择徒

师父收徒授艺是为了使本门派功夫以及门派宗旨等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在挑选徒弟时就显得特别慎重和苛刻。这不仅要引荐人引荐,师父还需要对其人的道德人品、资质禀赋悟性等进行考察。从古到今,武术高人选择徒弟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几二十年。

1.2 庄严的拜师仪式

这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在这首先需要引师,也就是介绍人,拜师过程引师必须在场。其次,徒弟必须写有拜师帖,递贴后师父要给其写回帖,贴上主要写有收某人为徒和对徒的赠言期望等。再次是磕拜立誓,这是确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的最集中体现。磕拜前点香燃烛,拜师者向师祖遗像或牌位及师父下跪,当众念帖后向师祖磕拜和向师父、师母跪磕,接着师父给拜师者讲述本门的规矩要求及勉励的话语,之后拜师者向师父、师母敬茶以示感谢。最后是收录家谱,拜师者被正式收录在本门的谱系之列。在谱系内一般简要记载拜师事由、拜师者在家谱的字辈等。许多拳种都有本门的字辈排列,如心意六合八法拳弟子按“元通成仁,广济修文,智永光明,清静慧存,宏道有为,养行全真”排列。

1.3 师与徒之间的“血亲传统遗风”

师徒关系是以传承武术形式相聚合而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形成了与父同构的师和与儿同构的徒弟,具有家族式特点,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师父、徒儿。师父处于这个“家族”的最高位置,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负有相应的责任与要求。

1.4 对师父价值的绝对认同

“打走无师,终生有误”、“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等武术谚语表明了人们在习武过程中对师父的价值肯定。另外,还体现在习武者接受训练的过程中,遵从师父传技的各种要求和叮嘱。伦理上对师父恭敬尊重,不能以下犯上,要认真遵守门规戒约。

1.5 是师父对徒弟的全面教育

传授技击技术仅是武术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父同时还在徒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规矩约束和道德教育的责任,为人师表,以身垂范,师父以自身的道德、学识和行为感染熏陶徒弟。可以说,师父就是技术上的教育者和徒弟成长过程中家长式的教导者,他们培养的徒弟要成为本门派的优秀继承者。由师父与徒弟结合而成的传习双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师徒传承是双向的,师父择徒,徒弟拜师,师徒之间必须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与要求,师父要对徒儿进行全面教育,徒弟要尊师重道,认同师父的价值,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才会确立。

2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功能

2.1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武艺传承、创新功能

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门武术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历来各门派徒弟在师父的指导下,对前人已经积累的武术技艺不断进行操作实践训练,对前人的武术思想文化进行认识和再认识活动,以及对本门技击的高度价值认同和自觉实践,使得武术技能结构和武术理论框架在沧桑岁月中能不断完善并逐渐趋向系统化。

传承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社会个体,且能够成为门派传承人的徒弟的武术悟性往往是高人一筹的,当传承人对本门武术熟练掌握或精通后,通常会根据个人的文化修养、实践经验等着手其他门派功法的研究,这就致使传承人对武术招数会有全新的理解,促使传承人对武术的招数进行改造,使本拳种不断完善。有些传承人思想包容开放,他们追求真理,勇于打破礼俗的约束,对武术的研究进行纵向横向交叉探讨,自己另辟蹊径,这就催生了新拳种、新门派的产生。如八卦掌始祖董海川和形意拳二代传人郭云深就曾相互研究形意拳、八卦掌的技击动作、理法,发现两者技艺固交相为用,相辅相成。之后,两位大师决定把形意拳、八卦掌两门武艺合为一门。习练形意拳者以八卦掌做调剂,自无偏刚偏进之弊;习八卦掌者,以形意拳做辅佐,刚柔相济,攻坚克锐之能。形意拳、八卦掌的名称以“形意八卦”连带呼。这样,形意八卦掌这一新拳种就问世了。杰出的传承人应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做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武术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因为这样,中国传统武术才有“拳种众多,流派林立”的繁荣昌盛。

2.2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道德教化功能

“未习武先习德”,道德贯穿于武技传习的全过程。首先在择徒问题上,道德状况是师父择徒的最根本标准,在被择者成为弟子之前,师父会对其进行长期的道德状况考察,如果被择者的道德人品不符合师父的标准,哪怕他的武术悟性再好或者是天生的练武奇才都免谈。如苌家拳《初学条目》中就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持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再如明清时期,“学拳宜以德为先”已成为整个习武人群的普遍认识。当师徒关系确认后,师父在传技授艺时依然非常重视徒弟的武德教育,师父以身垂范,不断向徒弟灌输日常道德伦理,使弟子“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同时也注重培养弟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民间拳师看来,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哪怕是傻子都能成为武林高手。随着徒弟武功的进步,师父对徒弟的道德教育也会随之升华,向其灌输把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扶危济弱,抑恶扬善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侠客精神”。若弟子没有做到“以德为先,技道两进”,且任何教育训诫都无济于事时,师父就会采取某种道德强制性手段,最常见的是将其逐出师门与之解除师徒关系。这样,师父传授的一系列道德训条、伦理规范就会逐步变成习武者的情感体会和价值认知,从而在以后的习武生涯中躬身实践。

2.3 师徒制维护传统武术尊严的功能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武术传播形式出现了多元化。武术学校、武馆、武术书籍光盘等促进了武术传播,使武术逐渐成为了一种商品,武术的价值高低也逐渐变成了用金钱来衡量。各种“快餐武术套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利益的驱使下武术的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这种传播形式的深度和效果质量问题却让人堪忧,各种武术攻防技能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多数人眼中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要么就是一个空壳套路,毫无内涵。市场上多数影视作品夸大了武术的功用,令人对武术有一种误会和曲解,曾经就有人问我能不能用你的太极拳把他家里的大理石头打碎,这简直就是无知、可笑。传播不等于传承,任何泛化的传播形式只能使传统武术更加趋向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而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美和尊严,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肆无忌惮的商业化只会使传统武术走向“文化自毁”之路。

武术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拳种都蕴涵着创拳者的修养、学问和品格,每一个拳种的承袭,发展和成熟更是武术延续者与先驱者的心灵碰撞,也是承袭者的文化修为、社会环境变迁和价值取向的写照。[2]正因为这样,在今天的民间武术教育中,一些武术家为了保护多代人的毕生心血和保证本门功夫的纯正,他们只做高水平的传承,反对普及教学,甚至宁缺毋滥。师徒传承是一种传播与继承的关系,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继承的技能和理论功法心得进行再传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武术技艺向精、纯、专的方向发展,武术理论功法也日趋完善。所以说师徒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传统武术的尊严,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传统武术师徒制的现代价值

3.1 减缓了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冲击

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体育思潮如龙卷风般袭入了中国,在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武术异化出了新的文化形态,以体育为首要属性的竞技武术应运而生。竞技武术以“练为看”为价值主旨,它摒弃了传统武术技术以技击为主的属性,追求“高、新、难、美”,成为了一种“中国式的竞技体操”,现代竞技武术是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更多的具有西方文化的特征。以竞赛为特征的竞技武术是实现武术奥运战略的主要途径,所以它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传统武术的生存发展空间却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程大力教授认为,武术就是武术,武术只是武术,它既非体育(身体教育),也非运动(竞技运动)。武术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母体之下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化形态;而体育运动,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化的西方文化母体之下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谁要取代谁这是完全不可能的。[3]当今竞技武术占了主流地位但它还是取代不了传统武术,在这师徒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师徒制减缓了西方体育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冲击,首先体现在武术师徒制传承的内容不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着力于发展竞技武术,但民间拳师习练的和传授的始终是本门的功夫,绝不会随大流。另外,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承者,他们深知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根,竞技武术是枝,没有传统武术的根深蒂固,哪有竞技武术的枝繁叶茂,中国武术要发展,传统武术是基础。因此在历史上,一批批各类拳种的传承者们在巨大的文化感召力下,恪守传统,甘心寂寞,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把习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为本门技艺发展穷毕生精力,或许他们没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业绩,但他们用自己的全部心血默默地描绘了中国武术的历史画卷。这种尽心尽力、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给“西方体育思想”的最好“回馈”。

3.2 师徒制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

传统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全面保护是当今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务之急。传统武术师徒制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以生存,如果没有了师徒制,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才能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4]传统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靠师徒制传承而进化,在师徒制传承中进化,对于传承人来说,传承的第一义是习得,即通过传习而获得;第二义是创新或发明,即在前人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使传承的知识或技艺因创新和发明而有所增益,第三义是挑选合适的继承者,尽最大的力量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艺或理论功法传授给他,让他达到一个能进行再传承的效果。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强调文化的整体传承,对武术传承来说即要求保护武术文化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师徒制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它的传承过程中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选才方式、训练方法、礼节仪式和组织形式等内容的整体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武术文化空间,也就是说师徒制传承本身就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3.3 寻“根”,追求“和谐”的实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传统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中,自然的融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统武术师徒制的择徒授艺整个过程始终以道德修养为本,这其实是一个追求和谐的实践过程,尊师重道、重义轻利、尚武崇德等都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重仁义、重宽容的和谐精神。“武以成人”这是武术传承人习练和传承武术的终极价值,传统武术所关注的是对人的心灵能力的整体塑造,通过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对人的血气、情感、身躯和欲望趋向进行涵养,并使他们相互溶渗、化通,从而使习练者受到一种全面的教化,获得一种新的、创造性的品质。[2]传承人对徒弟传授武艺是一种近乎终身洗染的教化,这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一个追求“和谐”的过程。

4 结语

师徒制作为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发扬的主要传承模式,它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现代价值,当今保护传统武术的师徒制传承是最大限度发掘武术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国家应该在对民间传统武术传承人进行立法保护、经济支持之余,要着手开展组织“区域性武术传承师徒班”,号召各地的高校武术老师下乡寻找访问当地的老拳师学习该地方拳种,老拳师一辈文化知识不多,而高校武术教师具有厚实的武术文化学术功底,学习之后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能更好地传承发扬该地方的拳种。“区域性武术传承师徒班”是将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传统武术通过这种方式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1]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83-588.

[2]王 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2000(3):39-40.

[4]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郭玉成. 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6]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7]李吉远,谢业雷.传承与嬗变: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

[8]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温 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Research in the Function and the Modern Value of the Inheritance of Master and Pupil in Traditional Wushu

Zhong Guangjia1Mei Hangqiang2Jiang Ping1
(1.School of Graduate,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2.Department of Wushu,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

Folk traditional Wushu master and pupil of inheritance is the main way of traditional Wushu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master and pupil system,the function and the modern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master and pupil by documentation method,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so as to cause social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Wushu master and pupil system.

Traditional Wushu Master and pupil system inheritance

G85

A

1004—5643(2012)06—0048—03

1.钟广佳(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师徒传统武术徒弟
传统武术怎么了?
收了一个小徒弟
唐僧师徒再就业
Mark Twain
可爱的师徒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