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探析

2012-08-15 00:50覃小明
武术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竞技少数民族民族

覃小明

(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湖北 恩施 445000)

对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探析

覃小明

(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中学,湖北 恩施 445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探讨,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类、管理类、科技类、教育类、训练类、竞赛体制以及地域环境等因素,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少数民族 民族传统体育 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民间,吸收民间土壤的丰富养料而呈现出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大好景象,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共301种,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达676种。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大多以修身养性为主,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以“身心一体”、“动静相间”为特点,讲究“内外相合”,提倡“形神兼备”,注重“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其项目大多不受年龄、性别、体质、场地、器械、时间、环境和气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易于普及和推广,其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教育人格、修身养性和自娱娱人的独特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替代的。然而,虽然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工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则显得相形见绌,其发展规模与态势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一朵配角式的“后庭花”。因此,有必要找出各种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其创造持续不断的动力源。

2 可持续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追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被广泛接受,并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了共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经提出,便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关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十四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体育被正式列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容”,正式将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体育总局从1995年开始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把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要求,也是其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今天的发展,在满足当今人需要的同时,更要着眼于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使其步入持续、稳定、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以满足后人长久的需要。

3 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1 经济因素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不具备“造血”功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留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2]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其发展对经济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如果经济不能到位,要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恐怕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体育经费只有财政支出的5%,而与占统治地位的竞技体育相比,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支出则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其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等,使得其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导致场地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基本上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为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拓宽各种经费来源渠道:“以体为本”发展体育产业,应转变传统观念,从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从一家办向大家办转变,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要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这就要求拓宽各种经费来源渠道,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规模发展,培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造血”机能。做到从依赖“输血”向努力自身“造血”转变,“输血”与“造血”并重,使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

3.2 管理因素

政策导向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指挥棒,它具有指导性和决策性的作用,竞技体育之所以得到飞速发展,是国家政策扶持使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放任自流,才使得其成了一朵配角式的“后庭花”。时至今日,全国鲜有地方设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因此,今后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策导向应该是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平衡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为国家奥运争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二者不可失之偏颇,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偏爱某一方,更不能偏废某一方。根据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国内外的相关管理经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管理两方面着手,宏观上要理顺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内容、技术、理论、实践及各种练功方法等,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有机整体;微观上则要建立一套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制度,紧紧抓住全民健身的大好背景,走群众基础路线,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从而壮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口。

3.3 科技因素

社会要发展,科技需先行,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的核心,科技进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结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和运动模式,多方位、多平面、多角度立体研究,提高科学训练手段。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化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缺憾,突出地表现在科研人员短缺,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一批真正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同时,科研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等事实,都严重地削弱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部门应给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以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要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需要,开展有实效,有市场的科研和科技服务,解决好“供需”矛盾,一方面,针对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紧密结合运动实践,把各项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训练和竞赛,保持运动成绩的稳定发挥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针对少数民族传统非竞技体育项目,则要提高其普适性,要深入挖掘其健身功效,提高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技巧,为全民健身工程服务。

3.4 教育因素

教育是个体人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出了“关于可持续未来的教与学”(Teachingand Learningfor a Sustainable Future),支持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重视教育的作用,因为广大青少年运动员既是运动训练的主体,同时又是受教育的对象,因此,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和其他竞技体育一样,我国民族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多数都是体校和运动技术学校出身,与同龄人相比,他们从小就缺少文化教育,很少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从而导致许多运动员对技战术的理解出现困难和偏差,分析能力和心理应变能力也表现较差,阻碍了竞技水平的提升。因此,相关部门应统筹安排,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一方面要确保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多途径、多渠道解决其文化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加大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教结合,以教为主”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依靠教育来培养后备人才。

3.5 训练因素

现代体育属于科学主导型运动,因此,在运动训练中科学方法和前沿学科的应用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受“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方针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的训练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突出表现为训练方法落后,训练手段原始、随意,基本上是套用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方法,没能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完备的有特色的训练体系。因此,全面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士的业务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现代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搞好科学选材、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智能训练、心理训练等系统、完整、科学的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才是重中之重,要敢于革新,大胆抛除陈旧的训练方法、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不能单纯强调“大”和“苦”,一味地打“时间战”和“消耗战”。

3.6 竞赛体制因素

运动竞赛是长期系统训练的试金石,是对训练效果最好的检验,是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和集中表现形式。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的现状是:赛事少、规模小、竞赛体制不完善。因此,要想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持续发展,除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外,经常性的举办一些赛事必不可少,如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规赛、巡回赛、邀请赛、挑战赛等,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比赛项目,使之更符合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将更多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加工整理充实到比赛项目中。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深化竞赛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竞赛发展规律的竞赛制度,要以赛制多样化为重点,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对竞技体育发展的综合效应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起以社会办为主,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明晰、良性循环的竞赛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7 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其他如训练基地、地域环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是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之本,只有在基地进行长期系统训练,才能保证队员的竞技状态和必要的身体素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以地域环境为基础,有什么样的环境才能造就什么样的运动形式,如江南的竞渡、北国的冰嬉、大漠的赛驼、山地的竞走、草原的骑射、丛林的射弩等,无不是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产物。

4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同现代体育并驾齐驱、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摆脱各种因素的桎梏,就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科学的态度、现代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保留、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持续、稳定、健康、良性发展。

[1]王 岗.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2]倪依克.蒸腾与困窘: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惑[J].体育科学,2005(9).

[3]郑 贺,冯晓丽.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4(1).

[4]张胜利,刘树军.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探索[J].体育学刊,2005(1).

[5]申怀松.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赵国华,陆亨伯.宁波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

On the Constraint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Qin Xiaoming
(Xiao Du Chuan Middle School,Enshi Hubei 445000)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investigation,logical inference and so on,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It's believes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constr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re economics,manage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tional,training,competition system,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constraint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2)06—0104—03

覃小明(1970~),男,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竞技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竞技精神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