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鸾赋探论

2012-08-15 00:54何绵山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2期

何绵山

(作者系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许俊雅主编的 《全台赋》(影印集),分为上下两集,由台湾“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6年12月影印出版。《全台赋》收入台湾几乎所有的赋200多篇,其中有鸾赋40多篇,本文拟就这40多篇鸾赋作一肤浅的探讨。

所谓鸾赋,是祭时用以迎接神仙驾临而写的赋。传说鸾与鹤为仙人所乘,因称此类赋为鸾赋。庙宇堂观往往借醮祭迎神,以赋体之文宣扬仙佛之道,劝善戒恶。虽有道释宗教色彩,但亦渗透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益于教化。台湾的鸾赋作者多不详,但显系文人之作。

一、设鸾堂

鸾堂,即为迎仙人之堂。《全台赋》中所见的堂名,有基隆正心堂、宜兰唤醒堂、宜兰碧霞宫、新竹奉劝堂、新竹赞化堂、苗邑崇德堂、苗南修省堂、竹南感化堂、飞凤山代劝堂、澎湖南寮醒心社文善堂、高雄光明社中庸堂、澎湖文澳乡从善堂、淡新回善堂、月眉乐善堂、凤邑诚心社明善堂等,都是各地借以宣扬道德、扬善戒恶的基点。有些宫堂还编辑文辞成册,借文字广为宣传。如宜兰唤心堂编的 《渡世慈航》、宜兰碧霞宫编的 《治世金针》、新竹奉劝堂编的 《挽世太平》、基隆正心堂的《挽世金篇》、新竹赞化堂编的 《继世盘铭》、苗邑崇德堂编的 《牖民觉路》、高雄光明社中庸堂编的 《阀阅人心》等。从以上堂名和所编纂的书名看,无不以劝善戒恶、挽救世风和人心为标榜,亦可见此类鸾堂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和一定的社会意义,不能简单以封建迷信视之。在日据时期,实行 “皇民化”政策,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横遭摧残,台湾人民不得不借宗教性活动,以坚持传统的美德和优良文化,以示不忘祖国,与其说是宗教性活动,毋宁说是一种隐蔽的斗争策略。

《基隆设鸾堂赋》先说明此堂是继 “兰邑”和 “竹郡”之后而开设的,而开设的目的是 “济世又当施方”。鸾堂还集著金篇,金篇是 “圣神作赋、仙佛吟成”集篇成卷的,其内容 “悉是教人为善”,“移风易俗”。并明言此堂之设与金篇之出,是由于 “方今人多沉溺,世每倒悬”。披沙见金,不难看出文中良好的出发点和愿望。《崇德堂赋》以“崇德”为标榜,说明人生于世,原本是“质赋真淳,心主忠信,性蕴义仁”,后由于“习俗染、物色因”渐离本性,“丧天真”,“固有之良,遂剥丧于逸乐”。因此倡导要修道德,种福田。从而表明建崇德堂的目的,期望人们 “须知补过而修功”,即使 “远在九州,切莫知非而履错”。此文以孟子性善论为立足点,劝戒人们勿为不良习俗所迷,即使台湾远离九州,也要知非而勿履错,崇德修身,其中暗含固守中华优良文化道德传统的深意。《新枝重设兰阳赋》写宜兰建碧霞宫之事。宜兰未辟之时,“草木杨茂,禽兽并臻”,经过吴沙开发和郑维杰的继续经营,宜兰俗美风淳,宛如桃花源胜景,但后来“风俗日趋日下”,“商图贪,士坏洁。男背义,女失节。四德皆亏,五常俱灭。事亲不过能养,交友莫能缔结。”因此建堂的目的是 “欲作中流之砥柱,以挽既倒之狂澜。”奉劝人们 “从兹恶事弗趋,善功独步”,“苦海虽曰无边,回头自然有路。”

《开堂著书赋》开篇就说明开鸾堂著金篇是由于 “人心波靡殆尽,世道陷溺难回。伦常乖舛,纲纪胥摧。以致频仍饥馑,迭降殃灾。”建堂目的是期望人们闻善勿忘,见仁必当,戒杀放生,修缮桥梁等等。许梓桑 《继文德馨赋》亦写设鸾堂著金篇(《挽世金篇》)之事。先说设堂是为 “大振神通,行宇宙,和衷共济”。著金篇是为“能除万弊,鉴録谕生。犹如贤契,正喜文兴。”而金篇则 “全谈正心修身,每训复礼克己”等等。奉劝人们要 “刻记盘铭,澡身浴德。穷理横经,学孔孟之书史。”

总之,设鸾堂著金篇,都是借请仙人训示世人,要为善去恶,修身崇德,以挽回颓靡世风。

二、戒诸恶

《戒官绅赋》实际揭官绅之恶,戒人莫入公门,勿交势绅。赋中揭露某些人喜欢生事发案,从中勾结衙丁包揽词讼,诱骗人起诉,并夸言可以胜诉。致使起诉者“不忍微仇”,“一字呈冤”却费了 “花红万个”,终至 “良田典卖,愈控愈缠,变成乞丐。”故赋中告诉人们 “词讼切戒”。次揭某些家房族长,从讼诉中谋利,使起诉者“囊空费尽”,却 “赢亏未卜,不见一官”。继揭某些士子书生,也从中 “受财设计”,即使至好至亲,若 “一日钱开不足,反间生嗔;若胜是他手段,心思爱我金银。逢输骂语来责。”作者在揭露这些情状之后,奉劝人们 “勤耕艺业”,“公门莫入,衙役休邻,安分守己,勿交势绅。”总之,就是希望人 “息讼”。《戒头人赋》则揭露批判那些恃权依势的 “头人”。这种头人在下士前震虎威,在长官前善狐媚;冠裳楚楚,却少器识,坐谈如将相,论事若王侯,因事图财,凌人恃势,思富且贵,贬正诬良,骄矜眷戚,欺压乡邻,“入公门而哀哀乞怜”,“出乡党则炎炎吐焰”。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画了其丑恶的情态,也无情地撕下了其无耻的面皮,并愤怒地指出此种人是 “衣冠中之禽兽”,“名教中之罪人”,“害世良多”,“埋冤无数”。作者在揭露批判之后指出:这种人 “曾亦知轻裘绶带,叔子之风度当师;羽扇纶巾,武侯之矜怀可步。”显然,期望他们效法叔子、武侯,改非就正,早树良好的风声,从而表露出此赋的主旨。

《戒洋烟赋》有两篇,都是戒人勿抽鸦片。前一篇载于宜兰唤醒堂之 《渡世慈航》,后一篇载于 《达化新编》。前篇指出鸦片来源:“原夫阿芙蓉之为害也,出自外洋,售于我台,名曰南池。”可使 “俊杰沉述,英贤英诫,壮士沉沦”。然而年轻人不知所戒,入花街往柳巷恃此排场,一染此毒,不仅伤人形骸,惟爱长眠,而且万顷良田不守,“囊空难贷”。更有甚者造成 “妻儿反目,父母生恶,宾朋轻慢,亲戚弗顾。”总之 “一瘾顿生,百病齐露”。于是赋后有诗告诫:“临堂作赋戒洋烟,子等深观立志坚。此物伤人兼败产,南池莫近免无钱。”后一篇主要论述鸦片的危害。先以“诸般中毒,无如阿片最伤;通类为害,莫过芙蓉独戕”开篇,继而言鸦片为害,渐诱人入瘾,毒滞肝肠;上瘾之后消肌朽骨,缩形抬肩,欲罢不能,既不保命,又倾田产,更谈不上辅国持家。为此,作者规劝人们 “回头早出迷途”。

有关戒烟花的鸾赋,《全台赋》中有三篇。《戒烟花赋》先说掷钱买笑,贪花贻害,“既入迷途,难追后悔”,却有人 “浮华是慕,不以色欲为戒”揭示了作此文的缘由。接下写秦楼楚馆如何设迷魂阵引人入陷阱,无非是管弦之声和美人之色。继述烟花之害:使人 “良田尽费”,“三餐莫继,一物难赊”,而且 “身陷于外缘,家安享长富?”结语则奉劝入烟花之场者 “及早回头”。敦敦之语回应开篇之戒。《戒贪花赋》先写玉楼之女不仅 “丽质天生”,而且 “风流惯习”,因而能够诱人入游芳园,如痴如醉,肠断魂迷。规劝人们要遵 “四勿”、“三无”之德,绝邪趋正,不迷花貌而求片刻欢娱。并从正面提出要 “寡欲清心”,“居仁由义”,不难走上圣贤之途。《戒烟花赌赋》系戒抽鸦片、嫖妓女和赌博三恶。首先说明三恶之因是 “世运衰颓,民风残败”,以致 “失正道而不惶,从异端而反快。”劝人必须早戒,作为全篇总摄。接下分述三恶的危害。鸦片虽来自外洋,招愆实由自己。久迷鸦片者,不仅壮体反孱,终至离妻卖子,立身无地。嫖妓则是“杀人利刃”,而奸淫乃诸恶之首。赌博不仅费尽钱财,而且生出争端,俨同陷入罗网,败坏尊卑规矩。因而文末再劝世人觉悟,勿亲三恶。指出 “诗书内自有良田,名教中亦多雅趣”,期望人们要读书亲名教,以归正去邪。

《戒刀枪赋》先指出刀枪是 “除暴锄奸”使 “国泰民安”之利器,其大用途是 “卫巨邦、护险塞、奠磐石、保关隘”。故 “今日倚作干城,家国俱重”。而 “昔时铸为农器”,戒作剑戟。作者感慨古今对刀枪用而不同:“古人原以护家园,今人藉以起风波。”今人以持刀舞剑逞血气,以称干比戈 “恃豪强”。因而劝人慎重考量其利弊:“一生作恶,何如方寸保和”?并进一步劝导人们:“勿为恶,勿为强,勿相斗,勿相戕”,要和、忍和自爱。更要求为士者 “贵深藏,处世能纯良”,终身戒用刀枪。“此乃保国安邦之资,莫同行凶作恶之事”。篇末说明作此赋是为了 “淳淳而醒世”。见出其为矫正当时社会滥用刀枪之害的良苦用心。

《戒庸医赋》揭露庸医误人以至杀人,戒世人勿作庸医勿就诊于庸医。文前先总说庸医:“药性弗明,医书罔解”、“妄用药以疗人,不知所戒。”居然 “好为医而惑世,罔觉其羞。”明白地揭出了庸医的特点。继而说明庸医的种种情状:一是闻声望色,不加审查慎思,便 “心灵目快”作出诊断;二是不守医界古圣先贤,不熟读方书,“自命乎超庸”;三是 “论证疏慵”,“罔别君臣佐使,风寒湿热”;四是不通脉理,“按实为虚,不辨弱强老少,认邪作正”,不识五行,不知六气;五是妄用方药,“阴弱阳衰,妄用岑连清火;表强里实,敢将姜付温肌”;六是盗名欺世,偶然治好了病人,就盗取虚名,大开利路,“出入官府,任尚淳华”,“挟时医而欺人”。这种庸医,“居然趾高气扬”,只要钱财入手,“哪知人命关天。”因而必致严重的后果;“误杀孔多,含冤无数”。作者在篇末说:“吾也深明世弊”,故 “因时作赋”。可见庸医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流弊,作者深为痛绝,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共同心声。

《驻色酒赋》为劝戒人们勿饮驻色酒而作。所谓 “驻色酒”,是当时台湾社会颇为流行的一种保健的饮料。据传常饮此酒,即可以保持花容玉貌而不易衰老。此酒用李汁溶于酒中勾兑而成。作者认为人生不过百年,从幼到老,“昨日桃腮杏眼,今朝白发鸡皮”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规律。作者指出当今社会男贪女色,女贪男色。男贪色是为了终老温柔之乡,出入游戏场中,有成群美女追逐,“色色心心,朝朝行乐。”作者揭露出驻色酒流行的原因,进而批判此种流弊,必致亡国破家,可谓语重心长。

《醒心赋》针对 “唐虞不世,仁风不闻”,强者横征霸占,弱者莫可伸诉的社会现实,以及谈淫邪则蚁聚蝇集,闻仁义则兔脱鸟飞的坠落人心,指出其原因是文教失宣和人们利欲薰心,主张推行考悌忠恕,呼吁人们及早醒心,回头是岸。

鸾赋以教为主题的有 《孝于亲赋》与《劝孝赋》两篇。前者申明孝道是万古纲常,千秋名教;后者批判当时 “民刁俗弊”,孝道不存。而赋中均叙述父母生儿、育儿、教儿的辛劳和不易,并举历代孝亲故事,劝人尽孝。同时指出孝道教育须从幼稚之时做起,长大之后秉性已成,教育已迟。

《游兰阳赋》借神仙游兰阳说教,以因果报应劝人为善积德,宣扬为善必有善报,为非必有恶报。

总之,劝善戒恶之赋都是针对当时台湾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流弊,既揭露其种种丑恶不良的现象,又揭示其产生的原因,从危害之烈和道德角度进行批判,并提出挽救的办法。这是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既见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沉沦和人心的陷溺,也表现了当时台湾有识之士的不满和急欲挽救的焦灼心情。

三、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仁义礼智是儒家提倡的四德,《全台赋》中的鸾赋,有四篇分别论述此四德。

《仁赋》指出,仁 “是人道之至,德行之极。”仁的依据是人皆有恻隐之心,故人人皆可为仁。为仁要从近邻开始,要 “求质望真”。王者轻仁则成霸主,为子不仁则背叛人伦道德,必然造成 “万人苦难”和社会充满瘴气乌烟的凄惨局面。反之,人能 “克己复礼,合我忧人”而为仁,则能忠信博爱,“宜家宜国”。小人为仁可以成君子,君子为仁可以成圣人。

《义赋》指出,人既要为仁,也要行义。治国平天下先要修身,修身要行义不为恶。要求君相不为乱政,耕者要作良农,商人要货真不损人,士人要轻蔑富贵和爵位。人们都要意诚心正,“无有过而不及,允执厥中”。

《礼赋》指出,社会上争斗、荒淫、恃强凌弱等乱象,都由于人无休止地追求欲望。要用礼来节制这种欲望,让人们都遵守礼,走上人生的正轨,成为有道德的人。

《智赋》指出,要为仁行义守礼,必先格物致知。懂得事物的原理,明白其发生、发展、结果的客观规律,而能够心诚行正不放恣。有智则明白是非曲直和逆顺,行事则事正,为业则业遂,为政则天下治。

这四篇都从理论上阐明儒家的道德观,见出宋明理学已经深入到台湾的政治思想领域。

四、鸾赋思想内容的特点

(一)宗教色彩浓厚

鸾赋是由代言人假托仙人操笔写在沙盘上的文章,代仙人说教。这些仙人有如来尊佛、齐天大圣、柳星君、城隍,以及李铁拐、吕洞宾、韩湘子、汉钟离、蓝采和等,甚至还有李青莲、白乐天。代仙人为文,实际是人之文。说明当时台湾社会道德败坏、文教失宣的情况下,人们已深感社会危机而无可救之方,只能求借仙人的神灵,渗以儒家伦理道德,播扬正义,压倒邪恶,挽救社会的沉沦。其形式虽属迷信,但却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

(二)说教色彩浓厚

鸾赋中的思想内容,几乎都是对信众进行说教。说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扬善戒恶”四个字。这与释道宗教的教旨十分契合,其中为善者可以上天堂,为恶者下地狱的说教,就是以因果报应的说法为依据。但说教更多的是依据儒家的伦理道德及本性论等理论学说。如 《崇德堂赋》、《醒心赋》等,依据儒家的人本性善良之说立论,说明人之为恶是沾染物欲,才渐离本性而陷溺,劝导人们要醒心 (回到本心)要修德改过。以孝为主题的鸾赋,是对儒家伦理道德之中最为重要的 “孝”的播扬。而《仁赋》、《义赋》、《礼赋》、《智赋》 四赋, 则明显地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四德的理论学说,作为治世救人的良方。虽然如此,而其中亦有合乎常理的成份,例如 《惜台赋》以播种、分秧以致收成等辛苦,说明必须惜谷的道理。在 《劝孝论》中,以怀胎、哺乳、抚养等辛劳,说明人之成人不易,人不能不尽孝。但在这诸多说教的思想理论中,儒家占有主要的地位,说明宗教的说教,已离不开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其扬善戒恶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轴。

(三)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鸾赋中的说教,有很强的针对性。鸾赋在说教中,揭露了当时台湾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邪恶;或揭露官绅勾结,使百姓诉讼无门;或揭露鸦片泛滥,使吸毒者破财败家身亡;或揭露嫖风之烂,使人费财迷色而败德;或揭露赌博之害,使人倾产而起争端;或揭露滥用刀枪,招致伤人杀人之祸;或揭露庸医,为敛财而欺世误人生命;或揭露不孝不肖恶徒,害已害人。从这诸多的揭露中,可以看出在日寇统治下的台湾社会,聚赌、嫖妓、卖淫、吸毒、行骗、恃霸凌弱等已经腐化了社会风气,给台湾人民带来了种种祸害。他们无处倾诉自己的不满和愤恨,或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借迎神的宗教形式,借仙人的训示鸣之于赋,以吐出心中的不平,揭穿日占当局所谓 “皇民化”的殖民实质,是愚化、弱化、毒化、奴化台湾人民,以达到其永久统治台湾的目的。

(四)有批判有劝导

诸多鸾赋在揭露社会污弊之时,往往以必定造成不良的后果加以批判,例如 《戒洋烟赋》、《戒烟花赋》、《戒贪花赋》、《戒烟花赌赋》等篇,在揭露吸毒、嫖妓、赌博之弊中,都说明这些行为必造成损身破财破家的严重后果,从而批判其错误。但这种批判是善意的,是为了让他们醒心回头,因而在批判之后往往加以劝导,劝之弃邪,导之向善。让他们迷途知返,回头是岸。体现了仙人的慈悲,为挽救陷溺而大度宽容,实际上反映了台湾的善良人们,对一时因贪迷而失足者,怀有怜悯和恻隐之心,期待他弃邪归正。批判有分寸,劝导委婉而殷切。这也是鸾赋思想内容的一个特点。

从上述来看,赋与鸾赋虽都属于赋体文章,其内容各有不同。赋之作者或为内地来台湾者,或为土生土长台湾人;或好奇惊叹,或自豪赞美台澎形胜,涉及地理历史、山川物产、人情风俗、文化教育、奇花异石。把台湾的地理、历史、文教、风俗等与祖国大陆连成一脉,把台湾的命运与祖国连成一体。台湾被割,则哀痛;台湾光后,则欢欣鼓舞。台湾人民对大陆祖国的赤子之心,于焉可见。

鸾赋作者多无名氏,却都借仙人代言而为辞,揭社会之阴暗,批流弊之害人,劝人心之早醒,无不以孔孟伦理道德为教;而判断是非善恶,也无不以孔孟伦理道德为准。其宣扬仁、义、礼、智四德,更是对孔儒思想理论的倡导。鸾堂所迎奉之神,多是中国民间传统所奉的八仙之类,甚至是关羽、李白、白居易。亦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久已深入台湾民心。即使是日占时期,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没有被压制而减消,反而更加深入民间而加强,成为抵抗殖民化的一种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