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新论

2012-08-15 00:46彭世亮
黑龙江史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司马氏司马昭晋书

彭世亮

(山东省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一、由魏臣到晋臣

据《晋书》本传,裴秀起家是由渡辽将军毌丘俭将其推荐给大将军曹爽,曹爽辟其为掾,袭父爵清阳亭侯,迁黄门侍郎。曹爽被诛杀后,以故吏免。不久以廷尉正起家,先后做了司马昭的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受到司马昭的重用,升迁为散骑常侍。后来司马昭讨伐诸葛诞、立常道乡公,裴秀积极为之出谋划策。诸葛诞反叛是亲曹派对司马氏统治的反抗事例之一,司马昭派贾充劝说诸葛诞时,诸葛诞回答:“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1),其亲曹反马性质极为明了。立常道乡公是司马氏绍魏建晋的一个关键步骤。裴秀积极参与这两次事件,表明他已经由魏臣转变为了晋臣。

亲曹派与亲司马派之间的斗争还表现在朝廷中的明争暗斗。徐高阮先生对此曾有深入分析:“晋朝政府里的亲曹力量并不完全掩饰他们的面貌。武帝一朝的不断的政争听得见对于司马氏的谋篡的陈迹的公开诉讼。……何、贾的事业与晋室的兴起有那样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在晋朝有那样的权势、地位,(裴)秀为他们前后拟的恶谥就不能不说足以表示一种总不只是一个人的对禅代的不满与遗恨。秀能够两次发泄这样强烈的情绪,他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力量。”徐高阮先生认为,山涛、羊祜、阮籍、张华等人,都属于这一阵营。(2)虽然裴秀的举动并没有像贾充、成济造成那么恶劣的影响,但当时歌谣:“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表现出了时人对裴秀的态度。

裴秀除了在魏晋嬗代中有积极表现外,他在司马炎定太子一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司马师没有儿子,将帝位传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死前有意将自己的二儿子、已经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立为世子。但当司马昭与大臣讨论立嗣问题时,许多大臣都拥护司马炎。

《晋书》卷三五《裴秀传》: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

《晋书》卷四〇《贾充传》:

充有刀笔才,能观察上旨。初,文帝以景帝恢赞王业,方传位舞阳侯攸。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帝袭王位,拜充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

《晋书》卷四三《山涛传》:

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

由以上史料可知,正是裴秀、贾充、山涛等人的积极支持,才使得司马昭最终将司马炎定为太子,这几个人后来也都得到了司马炎的重用。裴秀在魏晋嬗代中的积极表现及他坚决支持司马炎是他能在魏晋政局中发挥作用的政治基础。

二、高平陵政变与裴秀

魏景初三年(239)明帝曹睿去世,司马懿受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正始十年(249)正月,魏帝曹芳与曹爽到高平陵(今河南洛阳东南)祭扫明帝曹睿陵墓,司马懿趁都城空虚发动政变,诛灭曹爽及其亲信,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

高平陵政变成为了裴氏家族在政治上的重大转折点,在这次司马氏家族与曹氏家族争权夺利的事变中,在裴秀由魏臣转变为晋臣过程中,做出了对于裴氏家族发展更为有利的历史抉择,这种现象在魏晋时体现的特别明显,就是“为家族利益而抛弃国家利益”。那么,裴秀在高平陵政变中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呢?除了上文徐高阮先生所说的裴秀为他们前后拟的恶谥以外,我们可以从桓范的例子来说明裴秀在魏晋嬗代中所起的作用。桓范是曹爽集团中少有的智囊人物,与曹爽的关系也不很亲密:“(桓)范于沛郡,仕次在曹真后。于时曹真辅政,以范乡里老宿,于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亲也。”(3)所以桓范从政变一开始就是司马懿极力争取的对象,但是桓范犹豫再三,还是投奔了曹爽兄弟,等到曹爽被诛,落得了“夷三族”的下场。

结合当时政变实际情况来看,司马懿集团在各个方面是早有准备的,而人才因素是发动政变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当时曹爽集团人才的数量要比司马氏集团多,但这并不表明曹爽就强大多少。之所以有很多士人聚到曹爽门下,是因为曹爽把持朝政,加之当时还是曹氏天下,所以不得不依附于曹氏。我们从史料来对比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作为,看不到曹爽有什么政绩。而司马懿,战功赫赫,政治形象好,是“朝廷之望”。外表谦恭卑让,内心阴险毒辣,并对朝中官员极力拉拢。而当时的士人不可能觉察不到胜利的天平明显的倾向于司马懿集团一边,而裴秀等人的不作为恰恰是司马懿最想看到的,其实也就间接的帮助司马懿取得了胜利,而裴秀就是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其他的还有像鲁芝、王沈、郑冲等。《晋书》中我们看到这些人“曹爽被诛,以故吏免”,但后来皆被重新征兆任命,成为西晋的新贵,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这是曹爽下属与司马懿的里应外合。

三、改官制与建五等爵

曹魏咸熙年间(264年—265年),司马昭对礼仪、法律、官制等典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其中,改革官制及五等爵制两项内容是由裴秀主持进行的。

《晋书》卷二《文帝纪》:

(咸熙元年)秋七月,帝奏司空荀顗定礼仪,中护军贾充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官制,太保郑冲总而裁焉。始建五等爵。

《晋书》卷三五《裴秀传》:

魏咸熙初,厘革宪司。时荀顗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于是封秀济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

对于裴秀主持的官制与五等爵制改革的成就及意义,阎步克先生曾指出,“在咸熙年间,司马氏组织制定了官品制度,它比汉代官秩更为清晰合理,逐渐成为官阶制的主流而沿袭千年以上。同时以周制为本而恢复五等爵制,这对汉代的爵制是一大变革,又影响了以后的历代爵制。”(4)晋武帝之所以让裴秀负责修订官制、建立五等爵制,主要是因为裴秀具有这方面的才能。如上文所述,祖父裴茂是东汉尚书令,父亲裴潜是曹魏尚书令。在特别重视家学的魏晋时代,裴秀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肯定受到了很多有关政治方面的教育。所以,他在任期间的很多官制改革都受到了众官僚的认可。到晚年,还给晋武帝写了“以尚书三十六曹统事准例不明,宜使诸卿任职(5)”的奏章,只是没有来得及上奏就去世了。另外,他还有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典治官制》(6)。

四、玄学方面的表现

裴秀自幼好学,有风操,八岁便能写出不错的文章来。他写有《易》及《乐》论,只可惜这两部著作都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也无从得知他在玄学方面到底有哪些具体贡献。但我们可以透过相关史料获知其在西晋玄学名士群体中的地位。

裴秀的叔父裴徽是正始玄学中的核心人物之一,经常有宾客拜访他。裴秀十多岁时,拜访裴徽的宾客都要拜访裴秀。当时人给予他“后进领袖有裴秀(7)”的美称。渡辽将军毌丘俭将其推荐给大将军曹爽时的评语是“生而岐嶷,长蹈自然;玄静守真,性入道奥;博学强记,无文不该;孝友著于乡党,高声闻于远近。诚宜弼佐谟明,助和鼎味,毗赞大府,光昭盛化。非徒子奇、甘罗之俦。兼包颜、冉、游、夏之美。”(8)毌丘俭显然是将裴秀作为一位极具才华的玄学名士像曹爽推荐的。当时另一位玄学名士山涛与裴秀的关系非常好,“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9)山涛与裴秀相互融洽的基础之一应该是玄学。另外,裴秀的死因是因为服寒食散,而服寒食散是玄学名士的重要习惯之一。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裴秀应该是西晋玄学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儿子裴頠则是清谈名士中具有理论形态的少数几个人之一,裴頠的成就应该与其受父亲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注释:

(1)《晋书》卷四〇《贾充传》,第1165页。

(2)徐高阮:《山涛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41本。

(3)《三国志》卷九《曹爽传》注引《魏略》。

(4)阎步克:《西晋“清议”呼吁之简析及推论》,《中国文化》,1996年第14期,第122页。

(5)《晋书》卷三五《裴秀传》,第1041页。

(6)《三国志》卷二三《裴潜传》注引《文章序录》,第673页。

(7)(8)《晋书》卷三五《裴秀传》,第1038页。

(9)《晋书》卷四三《山涛传》,第1224页。

猜你喜欢
司马氏司马昭晋书
闻鸡起舞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为何不称帝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山涛的识度
只有上一等,没有下一等
枕戈
此生繁华,无你何欢
宁清不浊的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