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2012-08-15 00:54胡登雄
科技视界 2012年11期
关键词:素质大学精神

黄 斌 胡登雄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文化的创造在于立人,文化的发展在于发展人。 ”[1]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 潜移默化而又细致长久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对高校的期盼和要求。

1 大学文化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因素不断提高着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1.1 大学文化角色定位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变化,大学文化展现出教育理念根本性变革的态势。 传统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着眼点,而现代教育则是建立在文脉延续基础上的文化精神的传承。 这就要求大学文化建设改变以往仅限于学生课外活动,将大学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附加因素或辅助手段的角色,转变为旨在实现教育的功能性变革,成为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角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而忽略素质提高的倾向,将大学文化建设融入到引导人、培养人、教育人的高等教育整体构架中,并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2 大学文化通过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是大学文化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文化以其丰富的构成要素、 先进的时代精神、 多样的影响途径,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树立公民道德意识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二是大学文化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大学文化强调环境育人,因此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环境营造机制, 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要途径。 三是大学文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多维度的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和行为环境而存在,能较好的克服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重于说教的现实问题, 用优秀的文化内容影响学生、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用深刻的文化内涵教育学生, 从而达到辅助和提升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功能。

1.3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核心,文化核心,是学校育人理念、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它具备思想导向教育功能、熏陶塑造功能、凝聚整合功能、调适激励功能四大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促进了大学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也客观推进和巩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效。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 使身处其中的广大学生在自身的思想方法、 生活方式、 目标追求及事业心、 责任感等方面受到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自我养成教育,从而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1.4 大学文化直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大学文化的导向功能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与大学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比较一致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为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2]。 大学文化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培养受用一生的道德情操,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活动能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良好舞台,提升了大学生的各种能力,维护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文化能促进大学生社会化,通过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适应社会文化,接受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掌握服务社会的知识技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5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大学文化与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承者,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能够构建起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氛围,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品质的大学生是促进大学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的动力源泉,这为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提升提供了一个基本环境。

2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文化建设, 必须立足于人才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2.1 强化大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大学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大作用。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办学理念的形成和精神风貌的凝练,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需克服众多体制机制和人力物力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实施部门高度重视自身的经验总结、相互借鉴和创新发展的作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突出办学特色,凝练办学理念, 培育科学精神。因此,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不断加大建设力度。

2.2 加大物质文化建设力度,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无处不在的文化因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智慧,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大学自身的办学特点、价值取向和优秀传统等文化因素,体现学校的风格,充分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硬件需求。 因此,大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空间,在硬件建设、环境美化、宣传教育、氛围营造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将优秀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培育学生高尚品质。 作为思想文化阵地的大学,培养具有良好品质和坚定政治立场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大力弘扬理性批判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和民主平等精神,不断创造与传播优秀的精神财富,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和社会责任,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2.4 优化制度文化,强化学生成才意识。制度作为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的中介与结合,具有强制的约束力。 学校制度作为学校办学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约束力量的刚性准则,但通过引导内化,学校制度文化被广大师生普遍地自觉接受和认同, 就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3]对维护校园良好秩序、培育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强化学生成才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工作,强调制度对人的约束、引导、培育作用,做到约束为辅、引导为主、培育为标,通过形成优良、有序、有效的制度文化,强化学生自觉成才、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5 增强行为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行为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是师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在教育教学、人际关系、社团活动、文娱体育、学校管理等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现象。 大学文化通过对师生行为模式的培养和塑造,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教学和生活秩序的构建, 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加强校园文娱活动、社团建设等方面的力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让高雅艺术进校园,唱响时代主旋律,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求知欲望。

[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9.

[2]贺晓雯.论大学校园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成才的关系[D]. 东南大学,2006,9.

[3]武刚.高校校园文化的体系构成及其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

猜你喜欢
素质大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拿出精神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