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以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成果为例

2012-08-15 00:43黄永良
关键词:海岛海洋基地

黄永良

(浙江海洋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部,浙江 舟山 316000)

“海岛野外生存”主要是以海岛环境为蓝本,充分利用校内及周边环境设施和“模拟”场景,以及孤岛、半岛、列岛、群岛等原生态自然资源,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通过“个人挑战、团队熔炼”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达到完善人格、发展个性的学生素质教育目标[1]。海岛野外生存颠覆了传统体育课程的“等、靠、要”的观念,为体育课程创新开凿了先河。

海岛野外生存是我校基于涉海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并充分利用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区位优势而开发的一个新型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最初起源于2003年的海岛野外生存训练项目,至今已拓展成为由实用游泳、定向运动、拓展训练、涉海运动、海岛野外训练、安全体系和海洋意识教育等7个知识和技能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别上,该课程体系是典型的活动课程,以问题解决和技能习得为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以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用”为教育观,以体验式拓展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以来,户外运动以其自然性、挑战性、超越性的魅力被大中城市的青年所青睐,其发展势头日益迅猛,郊游、登山、漂流、远足、旅行、露营等户外运动已彰显出户外休闲体育的巨大发展潜力。作为众多户外运动的一种——野外生存已成为当今时尚体育运动之一,并被许多高校列为一门正式的体育课程。海岛野外生存充分利用“海岛”独特的地域优势,融“天、地、海”于一天,在与“风、海、浪”的抗争中,亲近大自然,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凝练团队,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该项目的研究在全国高校逐渐受到关注,尤其在浙江海洋学院历经6年的实践后,成果逐渐显现。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通过对海岛野外生存项目的SWOT分析,以明确该项目的优势和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探索高校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进一步明确高校开展海岛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一、高校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发展内部条件因素分析(SW)

(一)优势(Strengths)

1.地域优势。浙江舟山群岛属海岛丘陵地貌,地形复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6℃左右。海岸线总长2448km,其中基岩海岸1855km,占总长度的75.8%;砂砾海岸50km,占2.1%;泥质海岸13km,占0.5%。大小岛屿1390个,礁3306座,人居岛屿103个海礁、岩石林立,沙滩和滩涂星罗棋布[2],是一个理想的海岛野外生存探险之地。

2.资源优势。舟山群岛“港、景、渔”海洋特色资源丰富,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中国海鲜之都”之美称。海域内盛产鱼、虾、贝、藻类等海水产品500多种,是全国最大的渔场。海洋体育基地建设成熟,现已建成普陀白沙的国家级海钓培训基地、岱山秀山的泥滑公园、嵊泗东极的海钓基地等10余个。旅游景区享誉盛名,充分利用海岛生存体育拓展与海洋“风、浪、海、泥、沙、崖、船、岛”自然资源联动开发海洋休闲体育旅游资源。

3.专业优势。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的高校,对海洋科技、海洋开发、海洋生物、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等的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成为我国东部海洋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体育与艺术教育部充分利用资源,结合特色,开展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已有6年之久,成果显著:创新固有教学理念和目标,创建教学体系和多元化评价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基地,加大专业团队建设,自编系统教材,完善教学资源,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切实形成了一体化的全面育人的教学模式,并获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持续开展该项目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4.规模优势。该项目2003年首先在学校内以选修课问世,2005年起应学生要求开始设普修课,2007年除2/3课程在校内开设外,1/3的课程开始在海岛4个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同年开始举办校大学生暑期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实践夏令营,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开展6届。2008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唯一一个“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基地”,并选派赴台湾与高雄海洋科技大学体验海岛野外生存活动;2009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浙江省首批高校体育特色项目;2010年承办了浙江省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实践活动;2011、2012年承办了由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参加的二届“全国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夏令营”;2011年再次受委托参加海峡两岸6校海洋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户外技能大赛”、全国学生户外拓展比赛、海宁全国露营大会等各类赛事,该项目已经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以及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等各级各类媒体的专题报道。

5.课程优势。该课程体系旨在使学生知晓并理解从事与海洋相关的各种职业所需的基本生存、生活知识和必需的生存技能,养成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和竞争、协作精神。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不仅“形之新,质之深”,而且还以“特色、实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引发学生的兴趣;选课时经常被“秒杀”;学生每周都对体育课充满期待,已成为其口中“性价比”最高的课程,受到广大同学的青睐,在国内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为进一步引入各高校的课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6.实践基地优势:野外生存基地建设是野外生存的保障,基地是海岛野外生存大学生素质拓展教学与实践的平台。学校现有国家级的“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在校内拥有陆上拓展基地、水上拓展基地、高空拓展基地、心理拓展中心、体质测试中心,在校外相继开发了东极岛原生态实践基地、朱家尖岛沙滩实践基地、秀山岛滩涂和湿地实践基地、桃花岛素质拓展基地、册子岛课程常规实践教学基地[3],成功搭建了“校内课程资源开发—海岛实践基地建设—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

(二)劣势(Weakness)

1.交通不便。因为海岛野外生存一般需到无人岛、荒岛或人烟稀少的岛屿进行,所以存在着船只交通不便的问题,一般来说到无人岛需自己找船前往。

2.高校投入资金有限。野外生存训练是一项高投入的项目,如果要想办出特色,形成规模,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课程实践的“海陆空”基地建设,装备、训练、比赛费用支出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这项费用对中国高校来讲是难以承受的,从而限制其发展。

3.专业师资团队尚待建设。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专业的师资在国内尚匮乏,一部分是其他专业教练选修替补的,该教练不光要有一定的野外生存拓展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海洋专业方面的理论,因此,高水平的有资格认证的教练极度缺乏。

二、高校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发展发展外部条件因素分析(OT)

(一)机会(Opportunity)

1.舟山群岛于2011年正式批准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2012年批准为综合保税区,作为海洋经济的发力阵地,以海洋文化大发展为背景,先行先试。舟山市人民政府无论在政策上、资金上都将大力投入支持海洋资源开发,打造海洋经济,挖掘海岛地域优势,开发海洋体育等项目。

2.开发海洋,科教先行。学校也将借势海洋强国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机遇,坚持立足舟山、服务区域、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夯实基础、提升重点,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加大力度建设有前景的学科。

3.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先后四次作出重要指示,相继出台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可见,重实践育人,重体魄,强能力,构建全面育人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在深化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体育课程的时间空间、类型和组织形式、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评价等方面拓宽视野,要“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4]。符合后现代主义的有机教育观中的回归教育和生命教育,切实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5.浙江海洋学院地处海岛,能充分结合地域优势和鲜明的海洋办学特色,学校现有国家级的“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在校内拥有陆上拓展基地、水上拓展基地、高空拓展基地、心理拓展中心、体质测试中心,在校外相继开发了东极岛海岛原生态等五个实践基地。

(二)威胁(Threats)

1.自然风险。人类的不断进步依赖的是对自然界越来越严重的索取和破坏,大自然也以各种方式对人类发出了“警告”。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测和潜伏性的因素,使整个过程中有许多风险,如自然风险、人为风险、装备风险及组织风险等,其中海岛野外生存中的自然风险尤为不可抗拒,海岛上的突发性、紧急性事故的多发性导致活动中海上安全预防尤为紧迫,而海岛野外生存训练的海上安全预警与运行机制目前在国内尚属研究空白。

2.组织者和参与者缺乏必要的野外安全意识和野外生存基本知识,给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带来不确定的安全风险。

3.个别领导对海岛野外生存的不重视与不支持,生怕因此事而带来麻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在对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具体对策。

(一)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以海洋经济大发展为背景,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引起政府部门重视,争取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多元化资金的投入,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挖掘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体育旅游等项目,推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

(二)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项目开展的第一资源与关键,也是提升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

(三)建立海岛野外生存安全预警及运行机制,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对一定范围内的海岛野外生存课程安全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对海岛野外生存课程伤害事故成因系统的分析,对其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危害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对于已有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防范措施的报警和调控系统[5]。其涵盖安全系统现状评估、变化趋势预测、调控方案。形成安全机制维护正常运行执行警情监测、警兆识别、警源分析和警级评估、警情发布等,建立实施方案,形成制度,专人监管。

(四)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运用新理论建构新育人模式。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以知识讲授、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户外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将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引入海岛户外,实施现场教学,既让学生熟悉大自然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以问题解决和技能习得为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以学生“从做中学”为教育观,以“体验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让体育回归自然,实现体育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达到精神内化,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忍不拔、敢于挑战等顽强的意志品德和人格魅力,实现全面育人。

(五)兼拓展性和竞技性并重,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带动体育旅游发展。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价值,组织各类竞技赛事(如海岛拓展挑战赛、攀岩大赛、户外拓展赛、露营大会等等),与现代体育接轨,实现功能拓展,其不仅能加大宣传,引起关注;能以赛促教,提高教学水平;还能提高赛事组织方的知名度,开发当地的休闲体育旅游。

(六)多产业结合共同发展海岛野外生存实践基地,打造海洋休闲体育产业。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依赖于亲近自然,向往团队性、挑战性、探险性的野外生存项目,而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已初具规模,并集探险、生存与旅游为一体,大有市场开发潜力。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产业的关系,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利用,延伸课程内涵,拓展管理模式,促进特色项目的产业化,这不仅为该项目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利用相关行业的发展来为自身发展创造机会;而且能丰富当地的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推进高校体育产业化大发展。

海岛野外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形成的封闭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高等体育教育规律,充分结合学校地处海岛的区域优势和海洋办学特色,围绕涉海类专业人才职业要求除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的良好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涉海类的专业素质,如生存、生活技能、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心理品格等,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应同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现场与网络技术结合、个体与团队结合、常规与时尚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菜单式”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的特色。同时,对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6]。

机遇本身就意味着挑战,挑战中也孕育着机遇。高校体育是造就高素质人才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体育的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教育功能,育人为本,开创高校特色体育教育的新局面,走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黄永良.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3):117-123.

[2]黄永良,赵开尔.在舟山群岛建立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实验基地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427-429.

[3]于立,黄永良,刘小虎.高校体育社会化研究——以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建设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4):103-107.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

[5]于立,黄永良.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课程安全预警机制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5):92-94.

[6]冯英歌,赵军.浙江省高等院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60-63.

猜你喜欢
海岛海洋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我的基地我的连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