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格发展的年龄差异研究

2012-08-15 00:49张拴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人格年龄

张拴云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1)

教师人格发展的年龄差异研究

张拴云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1)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格特点,青年教师富有活力、热情、虚心好学,但偏激冲动;中年教师稳定成熟、自信、自制力强;老年教师经验丰富、思想深刻,但心力退化。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人格修养的重点不一样。

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人格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人格发展上存在差异。我们按照教师的年龄和教龄将教师分为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青年教师指年龄一般在25~30岁之间,有5年以下的教龄。中年教师年龄一般在30~50岁之间,有5年以上20年以下的教龄。老年教师一般指年龄在50岁以上,教龄在21年以上的教师。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教龄阶段,面对着来自环境的不同压力和要求,因此表现出许多不一样的人格特点。同时,由于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的背景、观念、意识、理想等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同年龄组的教师还会表现出一些互相矛盾的人格特点。

一、青年教师人格发展特点

(一)富有活力

青年教师一般都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富有活力,思想比较单纯,情感比较炽热,在工作中积极向上;他们胸怀大志,对未来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特别是开始走上教职时自信心强而又较少有社会规则的束缚,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性、进取精神和无畏的品格,具有很大的创造和发展潜能。

(二)热情处事

青年教师是初为人师的阶段,由于刚刚走上教师的岗位,他们急于确立让学生与家长认可、让社会认同的教师形象,因此往往对工作对学生对家长对同事与领导都非常热情,能够虚心地向中老年教师请教,主动掌握从教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经常出现在各种教学业务竞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场合,表现活跃,感知敏锐,获得新信息快,教学业务上提高快。

(三)虚心好学

青年教师总体上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其角色意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行为还比较幼稚,面临新角色的挑战还不能很好适应,往往会产生角色扮演与原有自我的矛盾或冲突,导致角色失调。因此,比起中老年教师,他们显得虚心好学,更乐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先进的教学手段有一种本能的亲近;他们往往有强烈的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较强,对教学工作感兴趣。面对自己的不成熟,他们一方面更加努力学习,另一方面是把真正的自我隐藏起来,有时刻意给自己戴上“稳定”、“老成”的人格面具。

(四)偏激冲动

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走出来,因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而自信,他们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是非辨析力较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教育教学问题,常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下结论,容易以偏概全;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想,进取心切,好胜心强,在工作、生活上均带有一定的浪漫色彩,但实践经验的缺乏,对困难认识不足,一旦在学习和工作中碰到困难、受到挫折,又容易产生气馁情绪;青年教师自尊心较强,但由于参加工作不久,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一般都在中老年教师之后,在学校里还没有获得好的地位,业务及各方面能力都有待锻炼。青年教师的自我控制力本来较弱,面临着经济、家庭的窘境,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晋升职称竞争激烈等困难,与他们的理想和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未来的憧憬形成了鲜明的落差。这些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出现一种弗洛伊德所说的状态性焦虑,表现出犹豫不决、心浮气躁、情绪冲动、自信丧失、行为偏激的人格特征。

总的来说,青年教师的自信力强而认识片面,好胜心强而坚持性差,自尊心强而自制力弱,探求精神强而分析力弱。在人格修养方面,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关注自己适应学校和社区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生存能力,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发展这种能力也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不得不认同、接受主流教育观念和思想。如果这种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进步的,并且与教师先存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相符合,那么教师的社会化则具有进步意义。反之,教师的社会化便会充满心理的冲突,还有可能会出巨大的代价。在生存性适应的同时,伴随青年教师的还应有伦理水平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青年教师步入讲坛也是养成真正教师人格的开始。教师伦理和社会现实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冲突和协调,逐渐形成不再空洞的教师伦理,从而形成教师的个性倾向性,产生真正属于教师的情绪情感、认知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中年教师人格发展特点

(一)稳定成熟

随着从教年龄的增加,中年教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教育经验,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已较为稳定,职业伦理也逐渐渗透到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中,大多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强,从而定型为较为稳定的个性倾向;作为教师的各种能力增强,性格也基本稳定,角色特征、形象化特征日臻完善;情绪情感变得深沉、深思熟虑、有城府;意志方面多表现为冷静、自制、果断等优秀的品质。整个教师人格到了中年期基本趋于稳定、成熟。

(二)自尊自信

中年教师一般已经经历过了角色适应、转换以及生活和工作方面诸多压力的心路历程,进入了业务水平提高和发展的阶段。在认知能力方面,虽然液体智力开始下降,但晶体智力的上升依然呈强劲的趋势;在专业水平方面,他们的教学效能感较强,不再为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而担忧,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主动承担有困难的工作;他们一般人际关系融洽,善于与同事合作,平等待人,能够吸引学生;在某些方面他们已经成为教师待遇的受益者,相应地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此时,中年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专业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信心,对教师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尊心。中年教师自尊自信的人格特质是影响其成就动机、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三)自控力强

中年教师的自控力一般都比较强。他们对人生的真谛已有所领悟,能更洒脱、自在地追求生活目标和理想的教育境界,并注重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他们开始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教育见解和主张,在教学中能按自己的观点去处理问题而免受他人暗示。他们较少出现不良的、极端的情绪表现,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情境中的自我,并使自己驾驭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与教师的职业特征及教师群体的共同特质有关。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和养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人格素质,并且这些人格素质也是从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无数个体人格中抽象出来并寓于教师个体人格之中的一种共同的本质。这就要求,无论年轻还是年长的教师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化”、“标准化”的职业要求,努力认同、接纳、建构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的人格素质。而中年教师经过了初期的职业适应和角色转换之后,已经能将这些规范和标准自然内化,并不断保持和持续。

(四)矛盾交织

也有一部分中年教师,尤其是小学中年女教师,到了40岁以后,由于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其人格也处于一种矛盾的漩涡之中。他们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不仅要做好学校里的教学工作,教育好自己负责的一大群学生,还要处理好繁杂的家庭事务,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渴望自己事业有成,而人的时间、精力又是有限的,再加上这阶段的经济负担较重,中年教师的压力更大。他们有时会感到心身俱疲,常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烦恼,而人格也容易出现分裂。

三、老年教师人格发展特点

(一)经验丰富

有相当大一部分老年教师此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生和生活经验,加之教学压力减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中小学,老教师可能会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在大学,老教师则很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新的发现和创造。他们有时虽然显得力不从心,但却不甘落后。特别是专业水平高的那一部分老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着自信,并且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思考深刻

不少老教师因为阅历较广、经验丰富,对事物的认知、思考往往比较深刻。有的老教师甚至形成了一种思考型的人格特质,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专业往往有了很多的思考,而且遇事多冷静、善思考,能够调整好理智与感情的关系,在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态,在遇到重大事情时总能冷静地进行处理,对问题总是深思熟虑,做到心中有数,这使他们有更强的自制、自律意识。

(三)乐于传教

中青年时期的教学专业成就、人格构建水平、伦理修养程度是老年教师健康人格的基石,他们在教学水平上已达到了自己的顶峰,此时他们有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心中所焦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教坛后继有人、新秀辈出,如何更好地使“长江后浪推前浪”。因此,他们往往乐于对年轻教师“传、帮、带”,乐于将自己教学方面特有的知识经验传递给青年教师,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作贡献。

(四)心力退化

不少老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大,已渐感自己的感知能力、灵敏度等均不如年轻时代,智力、能力逐渐开始减退,做事力不从心,表现出被动、退缩和迟缓的特点;由于大部分教师在这个阶段都评到了高级职称,有的也容易不思进取,成就动机、创造性降低:有的囿于自己的生活小天地。不好娱乐,也少人际往来,不能接受新鲜事物,有些教师抱着欣赏的态度玩味自己的教学成就,甚至变得固执而保守。有的老年教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心理倾向。一种是强化倾向。即他们比青年和中年教师更遵循某些规范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表现在控制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和厌恶情绪方面。也有的老年教师出现一种所谓情绪心理弱化倾向,即心理变得敏感、多疑、暴躁、易怒。这两种倾向都会给老年教师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心身健康。

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教师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具有相对性意义,且表现出教师修养的个体化特点。在专业水平方面,同一年龄阶段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不仅表现在教师学历层次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教师学科专业水平、教学专业水平的差异。如在学科专业水平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科学研究水平方面,有些教师不仅远高于同龄教师,也高于比他年龄长的教师。个性倾向方面,年龄阶段并没有绝对的意义。在个性心理方面,气质具有跨年龄阶段的稳定性,性格的形成时间也具有个体的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能力也不具有绝对的年龄阶段差异,低年龄的教师可能能力高于高年龄的教师,这是由遗传素质、努力和机会决定的。在伦理修养方面,年龄并不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尺度。教师学习、认同、接受和强化哪一种伦理规则,主要取决于教师自己,而且对这些规则的接受也是可以变化的。教师个体伦理具有可塑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人格发展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人格修养上的差异。在人格修炼中,老教师要勤于吸纳与补充现代教师人格特征新质,青年教师也要善于学习和继承传统教师人格特征精华。在现代教育中,老教师固然有许多宝贵的人格品质,如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工作责任心等,但人格中的消极方面,如比较保守等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常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固守着自己对教育的已有认识和经验,在教学中缺乏创新;而青年教师的职业忠诚度与奉献精神却嫌不足。所以,二者要相互学习、各取所长。相比较而言,中年教师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保守的表现,也有积极发展的一面。中年教师因为其年龄特点和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更成熟、稳健、自信,既有着传统教师的某些优秀品质,又会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育教改的要求相整合,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以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当然,有些中年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和工作生活的压力,则趋于保守和退缩的状态,也面临着一个在专业发展中不断学习“充电”的重要任务。

总的来说,青年教师的修养重点在于适应,适应教师职业要求与教师角色规范,塑造适应教育工作的教师健康人格;中年教师要着重于发展,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增强自己的教师人格魅力;老年教师重点在于保持,保持教育的青春、热情和原有的优良人格品质。

[1]阴山燕,马娟.我国教师人格研究述评[J].心理探索,2004,(4).

[2]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

评[J].心理科学,2005,(4).

G64

A

1673-0046(2012)8-0095-03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人格年龄
变小的年龄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年龄歧视
算年龄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