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风师德建设载体和长效建设机制创新研究

2012-08-15 00:49冯莉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师风师德青年教师

冯莉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高校师风师德建设载体和长效建设机制创新研究

冯莉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文章以剖析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挖掘新时期师风师德的内涵和探索高校师德建设的创新载体和长效建设机制。文章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把握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创新形式,探索师德评价网络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师德评价制度的合理长效机制,力求找到师德评价的创新载体和良好途径。

师风师德;载体;长效机制

高校能否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园地,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职业内涵决定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品行品质、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师风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出现一些问题,师德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切实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改进建设途径已经提上了研究和思考的议程。

一、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

教师缺乏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职业角色定位模糊。受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各种价值观念碰撞,道德规范失衡,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高校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的模糊,在教育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教育管理中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

经济利益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高校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教师的个人利益和生活问题得不到关注和保障导致了教师的消极职业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缺失,有些教师的价值观逐渐倾向功利化、实用性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淡化。

高校建设的目标定位重心偏移,忽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目前高校建设普遍侧重于科研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对学校整体道德规范建设和师德的建设的投入和关注偏少。学校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整个学校的校风和氛围对教师自身价值理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过多注重了对高职称、高学历的培养和选拔,而忽略了道德素质的考核。这样的建设理念虽然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但也有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对师德建设自身要求的降低、给师风师德建设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高校重要的建设任务和举措。加强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教师师风的引导,是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是推进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抓手,也是教师职业的诉求和责任感。高校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影响着我国整个教育事业。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标准的特点和内涵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德标准正向着多元化和复杂化转变

价值规律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导致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同样,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教师的价值取向也进一步向多元化转变,传统的固守清贫、无私奉献的道德观被利益标准价值观冲击。师德规范的标准日益复杂化,传统单一的师德标准正被现代教师群体日益质疑和淡漠。

(二)现代师德建设应具有一般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在师德建设中,除了要有教师职业在每一阶段所必须具有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底线外,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期,师德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都应具有层次性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

(三)社会层面的师德内涵和个体层面的师德内涵

从社会层面上看,是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合理要求和期待,其中包含了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和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从个体层面上看,师德包含了教师把社会对师德认识和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并自觉履行,对职业的内心认同感和责任感。我们必须看到,现代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利益动力机制不可分割,我们在提倡师德建设、提倡奉献的时候,也必须承认师德内涵的物质性和现实性,以人为本的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应该形成。

三、以人文关怀的角度构建师德建设的创新载体

(一)课堂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载体

学校的主体教育活动就是课堂教学,教师只有自觉、自愿地加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才能将良好的师德素质贯穿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中。课堂在这过程中恰恰起到了一个依托体和承载体的作用。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必须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关注,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既是学生同时也是自身成长的课堂。

(二)以校园文明宣传活动作为师德建设的载体

学校要实施以德行政和以德育人。教师既是师德建设的客体,也是师德建设的主体。高校要搞好师风师德建设,就必须要结合校园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树立典型先进人物,营造师德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让教师在良好的环境中被感染、被带动、被渗透,自主自觉地参与到师德建设的活动中去。

(三)将对青年教师成长关怀和培训作为师德教育载体的重点内容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可能对职业有一定的迷惑,因此,对他们给予关注和理解,树立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就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环节。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应该多从关心和培养的角度进行,消除缓解青年教师的压力和忧虑,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定位和目标。

四、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一)实施多元化的师德评价

改变一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实施综合性、多层次性、网络化的师德评价。目前很多高校在师德评价这一工作上均重点采用“学评教”这一指标。“学评教”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也是促进老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在采集这一指标时往往采取主动性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对老师有评价,并作为和选课相衔接的必要环节,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学生的评价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评价结果才有合理性,如果学生带着对这个环节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价,其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从学校角度来看,一味将“学评教”这一数据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升级等环节的重要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甚至助长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或交易。笔者认为,应该在学院或学校层面建立一个“评师网”,同行、学生、领导、同事、家长都可以在网上对教师自愿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应该会客观公正一些,被评价的老师也可以主动关注自身的成长情况并且可以和评价者在网上进行交流,以获得自身成长这一结果而非只是评价结果和数据本身。建立这样一个“评师网”,笔者认为不单是一个评价的角落,更多的是一个交流的区域和学生、教师成长的园地。

(二)对师德评价结果看待转变角度

目前对师德评价的结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要么流于形式,让师德评价的结果无关痛痒,要么将此数据作为教师职称评定、个人发展的“一票否决制”指标。笔者个人认为,应该将师德评价的结果作为“锦上添花”的考虑因素,师德评价优秀的教师在面对个人发展的机遇上应该是优先考虑的,但暂时评价结果不好的老师,周围的环境不应该给他过多的压力,使其产生抵触性情绪而导致恶性循环,而应对部分老师更多给予关心和鼓励,使其找到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相结合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需要合理规范的制度保障,否则就会成为阶段性的形式主义。对每位教师应该建立师风师德档案,使教师的自律提高成为一种终身的职业素养。对师德模范的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奖励和肯定,使其能在职业生涯中产生荣誉感和职业认同感,并阶段性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以进行引导,使其在专业教育和师德素养上能准确定位和发展。

师德只有在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认识并认同道德的价值时才会产生并持久约束个体。师德建设要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将先进性和普遍性进行结合,注重层次性和渐进性,这样才能达到师德建设的目的和效果。

[1]徐颖.把握师德内涵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教学与管理,2010,(2).

[2]谢琳.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2010,(3).

[3]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1,(2).

[4]李云霞.师德建设内涵与载体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2009,(2).

G64

A

1 6 7 3-0 0 4 6(2 0 1 2)8-0 0 9 7-0 2

该文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高校师风师德建设载体及长效建设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11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师风师德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雅行教育 立德立行——泉州市丰泽区第五实验小学师风建设简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对构建新常态师德师风的思考
新时期独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浅谈高校师风师德建设的践行及问题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