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子传媒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负面冲击

2012-08-15 00:49梁光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意识

梁光明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榆次 030600)

现代电子传媒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负面冲击

梁光明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榆次 030600)

现代电子传媒越来越多地介入了学生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与此同时也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行动意识下降,学校道德教育行为方式旁观性形成,这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使得学校道德教育不得不考虑与这些电子传媒的关系。

现代电子传媒;学校道德教育;行动意识

教育从来都是一项道德事业,都以培养道德行动者为己任。德育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学校德育的目的和内容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和行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的道德主体。但是,在电子传媒(论文主要探讨网络和电视媒体,合称为现代电子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道德教育似乎越来越偏离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道德行为主体意识开始下降。随着现代电子传媒及其携带信息越来越多的介入,学校道德教育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多,有正面也有反面。论文主要探讨现代电子传媒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负面冲击。

一、现代电子传媒对学校道德教育行动意识的负面冲击

电子传媒时代与印刷时代的信息流通方式大大不同,现代电子传媒时代的信息流通不再受限于时间空间,甲地发生的事情几分钟内就可以传遍世界各地,现代电子传媒也超越了地点和距离的限制,使远在天边的信息能够近在眼前。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当然,在任何一种交流环境中,输入(人们得到的信息)总是多于输出(在所得到信息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可能性)的。但是由于电报的发明,再加上其他技术的发展,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起来了。而今借助电子传媒,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天下的全部信息,可是这些信息有多少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有多少信息能够引起我们长时间的思考?当信息不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候,此时借助电子传媒获得的信息就成了我们的一种消遣方式,这种信息获得的方式带动不起我们任何想要去实践行动的“欲望”,也就是没有给予我们任何行动的意识,信息获得途径的便捷使得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行动化的下降。

一向提倡道德教育行动化的学校道德教育在现代电子传媒介入下,开始经常地出现“没来得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面对”的窘况。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只不过是借助现代电子媒介告诉学生那些典型性的违背道德的行为,或是对一些道德规范极其执行意义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却没有真正让学生——这一道德行为主体有一个意识的支撑。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所谓的看电视学习和上网学习,与买书看书的目的真正一样吗?电视已经成为现代人主要的消遣工具,看电视成了最日常的娱乐方式。也就是说,电视的这种消遣与娱乐功能是生产者预设好的,我们购买的就是这种功能。学生除去在学校上学和在家做作业的时间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和上网上,可是他们在浏览这些信息时,仅仅是将这些信息作一些了解,却很少有人将获得的信息加以思考并付诸于行动。信息量的大幅度增长,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道德主体却越来越喜欢观看这些信息,而非思考和行动。从这一点看,现代电子传媒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冲击不可忽视。

二、现代电子传媒推波助澜着学校道德教育行为方式的旁观

借助于现代电子传媒,我们可以知晓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包括不幸的和开心的事情),这些受苦受难的情节每一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并一一传达到你的视线,尽管这些人、这些事情不在我们身边发生,似乎离得我们很远,与我们无关,我们体验是间接性的,我们最多在情感上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能是那个灾难的画面从我们眼前一闪而过,根本没有留下印象,更谈不上思考和反思,就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这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不幸的事情,就此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犹如所有的传统事物,它们一旦融入了世俗的日常生活,就失去了所有的震撼力。慢慢地大家就会对这些不幸的事情习以为常。如果这些信息借助现代电子传媒以画面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并不断地变换着画面,学生哪来得及思考与反思?我们学生不过就是在等着现代电子媒介给予的信息,学生只是一个接收器,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旁观。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是在学生身边发生了某些不幸的事情,他还会这样无动于衷吗?显然目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在现代电子媒介的怂恿下越发表现出旁观性。学校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多以课堂的讲解传授为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脱离实践,无法激发起学生的道德行动。很多专家早已提出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如今加上现代电子传媒的影响,对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可以是“雪上加霜”。在现代电子媒介下成为道德教育旁观者的学生,会经常来不及思考与反思,长期作用下,潜意识里就会对这些不幸的事情无所谓、无动于衷,认为与自己无关,可以不去承担什么责任,最后形成道德冷漠。

三、学校道德教育应具有的媒介意识

现代电子传媒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多的影响。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达100分钟。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4岁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时段的平均收视率2002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未成年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类型,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儿童在1岁以前就会对电视发生兴趣,特别是注意电视广告和经常反复播出的电视主题曲。到3岁时大致已经能看懂儿童节目。在电视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儿童从3岁起平均每天要看2至3小时电视。另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30日,在网民的年龄结构中,青少年网民在全部网民中的比例高达49.9%,其中不到18岁的网民占到19.6%,18-24岁网民占30.3%。在网民身份结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学生网民规模达到7600万人,比2007年12月增长了1552万人。由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对现代电子传媒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首先,学校道德教育要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宗旨。学校道德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的道德主体者,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道德教育要关注生活,就势必要关注学生的现代电子传媒的生活,教育主体在电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体验,所遭受的心灵冲击、影响,可能吸收的价值观等等都应成为教育的内容和话题。在关注现代电子传媒中的信息的同时,要将其升华到学生的道德认识上,进一步刺激学生的道德行动意识。

其次,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向学生揭示现代电子传媒的消极作用。让学生了解过多地利用、依赖现代电子传媒会给自己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指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利用现代电子传媒的时间,降低现代电子传媒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最后,学校道德教育还应该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认识到合理安排利用电子传媒时间对孩子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工作,将会对学校道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刚.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际[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

[3]高伟.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再追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4]游海疆.学校道德教育的突围:从道德旁观者到道德参与者[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5]陈志兴.电子媒介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J].天府新论,2009,(5).

G64

A

1673-0046(2012)8-0115-0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