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的思考

2012-08-15 00:49邢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山地本体生态

邢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山地建筑的思考

邢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论文对山地建筑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山地建筑的地域特色和生态理念乃山地建筑本色,最后总结了山地建筑本体理论和实例研究的现状,指出创造适宜人居和融于自然的山地建筑是一个长远任务。

山地建筑;地域特色;生态建筑;本体研究

山地建筑研究,以民居为创作的源泉,领悟其内涵特质,感受其外在特色,以民居负载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启发创作灵感,在文化层面的思辨中,更着力于本体建筑的探求,在相对浮躁的建筑环境中,却默默地走着一条建筑研究本应走的路子。

一、山地建筑的概念

在相关资料中,有关山地建筑的表述不尽相同。这一现象反映了目前对山地建筑的研究尚处于特定阶段,也表现为此研究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态势。

山地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的存在形式,理应有个概念来界定,应有能够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每一个严肃的科学概念基于形式逻辑的要求,即应回答山地建筑的本质特征和它的组成是什么。

何谓山地?《辞海》释为:“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它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中国百科全书》的解:“广义的山地包括山、高原和丘陵三部分”。《现代汉语词典》中“山区”指多山的地区,“山地”指多山的地带、在山上的农业用地。

那么,山地建筑是指区别于高原、丘陵上的建筑?还是广义山地意义上的建筑呢?有文章据广义之意,推论“全世界陆地面积中坡地占70%以上”,“我国的国土面积有三分之二是山地”,意在表明山地建筑可能拥有的份额十分巨大。有文章指出,山地建筑的概念为:“建造在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山区及非山区称谓的地貌起伏变化的建筑用地、斜坡地或波形变化的地貌上的建筑物”。细思之,以此地为山地,之上若有建筑,就必属山地建筑,有失精确。如对于具体建筑而言,建筑用地与方圆多少平方米内的峰顶面积可有一比值,在什么比值的情况下,就和什么相对应,且应该出现的所谓“平原建筑”相同,既有相同之处,为何如此推理言之?

地貌的坡度在达到什么数值的情况下建造的建筑属山地建筑,有资料说坡度达到5%,其技术支撑如何解释?

再者,山地是指地貌特征的地理术语。依山而建的建筑有许多,如西北窑洞、重庆小城镇吊脚楼等等。这些建筑形式多样,显示出不同地域建筑的特色,但常以地名、民族命名或称谓,而以地貌概括则略显宽泛。

二、山地建筑与建筑的地域特色

建筑的地域特色,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多数建筑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1985年重庆建工学院就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一门“乡土建筑设计”,着重从方法上训练学生从当地原有建筑中提取特色的符号和图式,并设法提炼创作具有特色内涵的符号和图式。由于这种实践并没有刻意对特定风格的追求,而是运用地方材料,并与当地气候、环境、经济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相结合,超越了对当时意识形态的迎合及其他思潮的影响,具有建筑本体意义上的先进性。

不论山地建筑的称谓如何,仅山地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在弘扬地域建筑特色所取得的成绩这一点上,就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建筑各种思潮震荡的情势下,坚持了地域的就是中国的,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理念。

三、山地建筑与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介入,使建筑开始“绿色化”起来,而山地建筑对此的研究可谓先行,且不约而同地与风行全球的“生态觉醒”融汇。今日看来,山地建筑研究的生态理念非偶然为之,乃本色导之。

山地建筑引起业内外关注,恐怕与其生态价值密不可分。

山地,因其地形地貌的根本原因,长期未得人们青睐,也只是历史遗存的古迹景观点缀于自然风光其间,作为人们游玩消遣的去处。然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水泥森林里聚居的人们开始对生存的空间进行反省。时代科技的进步,如交通、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从几年一次的旅游到周末的郊游,再进一步居住在郊外的自然环境之中,难以割舍的城市情结与追求宁静、释放情怀、回归自然的愿望,使城市边陲的山地成为热土。城市化的繁荣与其副产品“挤”(拥挤)、“闹”(噪闹)、“污”(污水、污气、疾病传播迅速等),促进人们开辟新的生活环境。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美好愿望初步具备了实现的可能。作为山地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地住宅,即将成为山地建筑的主流趋势。

少占好地,腾出好地,符合国情。山地表面积大,使用率高,亦能节约用地,在我国耕地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山地住宅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应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此,既能缓解建筑用地之不足,又能满足人们对住所不同层次的需求,还能营建绿色建筑的住宅体系。

针对山地住宅的营造,李速、卢济威先生提出“调节水文,谨慎动土”,可谓保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谷树光先生提出的发展山地住宅应处理好的关系中,所列举的人类居住与生态保护、统一规划与个性发展、住宅建设与农民失地、建设节地与地质灾害、城市山地住宅与乡村山地住宅、传统山地建筑与现代山地建筑,以及本地特色与兼容并蓄和艺术性与实用性等关系均富有建设意义。

正如西姆·范·德·莱恩(Sim Van der Tyn)在其与S.考沃(StuartCowan)合著的《生态设计》一书中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和原则,对山地建筑研究也有借鉴价值,就设计而言,“设计的结果应来自环境本身。”再有W.贝瑞(WendellBerry)最著名的话:“这里的环境允许我们做些什么?”可能更加激发我们去感受环境的细微差别。

设计应当认真考虑建筑对于生态在能源、材料、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影响,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测定其是否有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山地建筑与本体研究

郝曙光先生在其《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中提出:“建筑的本体论,不可能通过传统话语的权威来完成,诸如词汇的形式语言的解释、既是工程又是艺术的二元思维模式、文化概念的移植、人本特性的表述、建构内核的提纯等,都难以全面地表述建筑的本质。也许,建筑的本质就在于各种不同的解释之中。”山地建筑研究势必也遇有这些理论上的困惑。但山地建筑研究关注山地建筑物,关注如何建造建筑物,关注建造活动的建筑师的建筑观念,关注建筑物评价考量,并加以提炼,从本体研究的意义上看,就是自觉地进行本体的思考。

建筑本体的存在条件必须采用一定的材料,借助特定的建造手段,也就是功能、环境和技术,作为建筑本体存在的要件,充分考虑和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要求,合理利用基本条件所提供的各种发展可能性,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并且仔细推敲细部处理,是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设计的共同特征。这种本质意义上的活动,无疑将推进山地建筑研究的向前趋势。

对于山地建筑的技术研究,《山地建筑技术论》、《山地建筑设计》等著述中勾勒了复杂多样山地地貌的设计技术领域的框架,并探索山地特殊地貌的设计技术和特殊技艺。

戴志中先生在《回归建筑本质的山地建筑创作》中论述了重庆地区的传统适宜技术,并提出“建筑本质的现代设计理念与地方适宜技术的结合。”

山地建筑的研究有着极为广泛的对象,不仅有四川吊脚楼、贵州干栏式、浙江民居、福建土楼、西北窑洞、青藏碉房等类别明显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更有重庆一中逸夫图书馆、重庆锦绣山庄、福建武夷山庄、香港科技大学等现代山地建筑成功范例。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所努力的方向似乎在追求一种历史与现在共生、传统与最新技术共生、部分与整体共生、自然和人的共生、不同文化的共生、艺术和科学的共生以及地域性和普遍性的共生。

创新是生命的延续,对于山地建筑的设计,应用新型材料,拓展山地建筑的创造新形式,赋予山地建筑时代气息,成为时代的山地建筑。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与大自然互融的、得体的山地建筑,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使命。

[1]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邢君.古建筑防火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

[3]郭永伟,邢君.浅谈梁村民居装饰艺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

TU

A

1673-0046(2012)8-0159-02

猜你喜欢
山地本体生态
山地草甸
“生态养生”娱晚年
眼睛是“本体”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