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旅游与地理课程改革

2012-08-15 00:42丁运超
文教资料 2012年20期
关键词:旅游生活活动

丁运超

(江苏省丰县教研室,江苏 丰县 221700)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作准备,因此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认识和理解。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地理教学,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是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经历和体验出发,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旅游教学恰恰把这种理念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教育旅游活动中,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体验的过程中把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活,因此,教育旅游活动契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必将助推地理课程的改革进程。

一、教育旅游活动符合地理课程改革之目标

当前地理学科不被社会、学校重视的现状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眼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与不学无关紧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只能从革新地理课堂教学做起。地理课堂教学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虽然已经较为少见,但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依然是地理学习的主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地理学习的魅力,而且会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且他们的创造性将会受到严重抑制。与之相反,类似于教育旅游活动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为中介,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探索、合作及自我展示,体验学习过程,激发创造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这一活动化教学恰恰吻合了新课程提出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参加教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操作、体验活动,既可以了解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又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能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与内化,使情感态度发生变化。因此,教育旅游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育旅游活动是与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时代主题相适应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了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体现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走出校门,游览自然风光,瞻仰革命圣地,考察社会民情,走进博物馆、博览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体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增强民族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因此教育旅游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启迪了智慧,又助于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形成完美的人格。

二、教育旅游活动有助于推进地理课程改革

1.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地理的优势所在,中学地理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开展教育旅游活动一方面可以把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可以使地理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将教育旅游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门课程,彻底转变课程实施者的观念和态度,使学生产生内在参与的热情,从而有序推进课程改革。

2.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颁布或修订了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是维持个人或人类生存的教育,是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的教育。“地理活动教学”已成为世纪之交学校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旋律。也使得学习方式得到了灵活的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和内容都活化了,从而形成了发展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地理活动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体验、实践探究活动,这些都对以往重课堂教学轻生活实践;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重机械接受轻灵活运用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中学地理教学不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实际,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而一味被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沉闷,成了接受地理知识的容器。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而且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大相径庭。教育旅游活动正好是生活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具体化,针对一定的问题展开活动,通过提出问题来研究解决方案,分析方案,进行预测和推理,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参与意识,缺少学习为社会谋福利的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要勇于摒弃陈旧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贯穿地理教学之中,地理活动化教学将能有效地克服过去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缺陷。因为 “有用”的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本乡本土,这必将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在关注中必将对各种问题产生相应的思考,甚至形成建议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知识的学习和为社会谋福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地理活动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以事实为根据,从实践的需要进行思维。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乡土的“有用”地理,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必将培养学生根据事物各自特性选择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做到实践和思维的统一。思维里面最可贵的是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地理生活化教学蕴涵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进行挖掘,便于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良好的创新品质。

三、教育旅游活动教学推动课改之策略

1.更新观念是前提

实现地理活动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彻底更新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当前中学地理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影响,传统的地理教学仍然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教师应该在课程改革中,通过学习与培训,进行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

2.创建资源库是基础

课程资源按种类可以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教育旅游课程资源库的设计与创建可以围绕观察自然、文化遗产、农村或城市生活、地域历史等学习主题或者是体验主题来进行。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由此可见,地理教师就是回归生活内容的重要资源,而这一点却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因此,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特别是要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的资源宝库,在回归生活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应加以高度的重视。

3.“生活化”问题是关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任何责任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地理活动教学。生活本身是奇妙的充满无穷趣味的,地理活动教学就是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又还原到生活中去。江苏省丰县大沙河拥有六十万亩的连片果园,每年四、五月份,春风荡漾,梨树花开,万亩梨园花白清如雪,素洁淡雅。醉人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吸引大批旅客前来感受自然风光,品味农家风情。江苏丰县中学高一学生每年四月份以“梨花节”为契机,到大沙河果园开展以“青春远足”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参观丰县大沙河果园的自然生态、了解大沙河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等,增长了见闻,丰富扩展了地理、历史和思想政治等学科知识,获得较多的实践经验并培养了良好情操。(2)校外远足旅行生活和集体活动的体验,积累有关健康、安全、集体生活的规则、公共道德等方面的体验。(3)在体验农事的过程中,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师生共同劳动的同时品味生活的快乐,加深师生情谊,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把生活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设计出学生熟悉、新奇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教师要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关注周围生活的习惯,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教育旅游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极为盛行,一直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欧美、日本,教育旅游被认为是学生接触世界、增长学识、加强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我国中小学每年拥有近半年的闲暇时间,开展教育旅游活动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将有助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72.

[2]丁运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江苏丰县为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01-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冬爱,王峰.中小学生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国教师[J].2009(2):58-59.

[5]方中权,张雪.教育旅游: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导刊[J],2005(2):22-23.

[6]陈佳平.论旅游产业的爱国主义功能.决策探索[J],2006(7):68-69.

[7]万红莲,甘枝茂,周旗.对开发教育旅游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自然科学版),2004(3):60-63.

[8]张岩.日本教育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上)[N].中国旅游报,2008.6.4(第011版).

猜你喜欢
旅游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