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择主观念的颠覆——试论魏征的忠诚

2012-08-15 00:42朱道昶
文教资料 2012年20期
关键词:李建成社稷李密

朱道昶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荀子·臣道》中对于“忠”的定义是这样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其意思也就是说:“尽己之心,以利于君”,韩非子首倡君权的至高无上,将“忠”视为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认为“忠臣不危其君”,“人主不肖,臣不敢侵”,这也就在客观上为君权绝对至高无上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之后的儒家对韩非的“忠臣”观念进行了一番改造,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仆不侍二主”,这成为封建专制之下君主与臣子关系的一个重要伦理范畴,成为在封建时代评鉴一个臣子德行的重要尺度。历史上有很多臣子因为这个问题而受后人非议,如唐代的王维,元代的赵孟頫等,虽然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毕竟给后人留下了话柄,成为一生不可抹去的阴影。但是魏征却不一样,虽然他侍奉五主,但是后世却没有因为这诟病于他,反而对其推崇备至,其原因为何,值得我们深思。

一、四易其主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徵不谢去。……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1]这是《新唐书·魏征传》中对他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征一共事过五位主人,其中除去那个元宝藏不算,因为他本身就是起兵响应李密的,所以可以说是李密的部下。第一次,侍奉李密,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很欣赏他的文才,予以重视,但是魏征在李密之下并不受重用,“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与王世充的斗争中又不能听取他的意见,导致覆败,李密也不得不去投唐,这是魏征第一次易主:第二次,魏征主动请缨,去帮助李渊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这样一个干将,在当时为大唐占取战略优势,并进而统一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但是很不幸,“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1],这下魏征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这是他的第二次易主,第三次,“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1],可惜的是窦建德也没有成事,所以魏征不得不走马入关,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很是仰慕他的才能,所以招之为太子洗马,这算是魏征的第三次易主。魏征不辱奉请,积极地为太子出谋划策,并建议太子对当时的秦王早日采取行动,以免成为刀下之俎,可是太子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以至于玄武门之变身殒于秦王之手。第四次,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这算是魏征的第四次易主,“士为知己者死”,从此魏征跟在唐太宗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之后,出谋划策,诤谏直言,兢兢业业直到贞观十七年去世。

从上面四次易主,侍奉五主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易主都不是魏征主动地去投降新一位主人,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被易主的,就算意见不受重视,建议不被采纳,他也只是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是在李密手下,窦建德手下,还是最后在李世民手下,他都积极地践行着一个幕僚,一个臣子应尽的责任和忠诚,坚守着一个儒生应有的操守,忠人事,尽人谋。下面我们将具体选择其中两个主人,李密和李建成,来看看魏征对其旧主是怎样的忠诚。

二、为主尽忠

首先我们来看李密,李密在被王世充败于落口之后,带着部下投靠李唐王朝,据《旧唐书》记载:密“及至京师,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贿,意甚不平。寻拜光禄卿,封邢国公。”[2]可见李密在李渊的手下并不受待见,随后“高祖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集故时将士,经略世充。时王伯当为左武卫将军,亦令为副。密行至桃林,高祖复征之,密大惧,谋将叛。”其最后的结果是:“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败之,遂斩密,时年三十七。王伯当亦死之,与密俱传首京师”,李密死后,其原来的部下都很痛心,“勣表请收葬,诏许之。高祖归其尸,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威仪,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史载魏征为其写下了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墓志铭中对李密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开头第一段就大发议论:“观乎天造草昧之初,有圣经纶之始,………仰龙门以摧鳞,望天池而坠翼,求之前载,岂代有其人者哉?”[3]拿李密和西楚霸王项羽相类比,足可见其对李密的敬重与仰慕。文章中还提到有如:“公渥洼龙种,凡穴凤雏,降列象之元精,禀成形之秀气,云生五色,一日千里”“负纵横之才,遇风云之会,望紫气以骧首,凌扶摇而振翮,总不召之众,问独夫之罪,从我如流,三分将二,遂有囊括四海之志,并吞六合之心”[3]整篇文章中,魏征对故主的气魄与胸襟大加赞赏,字里行间都透出一个旧臣对故主的忠贞之心,这对当时已经有新主的他为旧主写出这样的墓志铭,一者可见他的勇气,二者可见他的忠心。

其次让我们来看魏征对第四位主人李建成的感情。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夺嫡,把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给杀掉,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之后,李世民宣布赦免原东宫和齐王手下的那些人,魏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李世民的手下。史载李世民即位后给予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厚葬,魏征就写下了《请陪送葬建成元吉表》,当时唐太宗读完表之后大为震惊,玄武门事件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俨然已成了李世民的一个心结,他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想不到魏征对他的故主犹有如此的感情。表中一是数罪一番李建成,二是盛赞李世民的胸襟,最后写道“臣等永惟畴昔,忝曰旧臣。丧君有君,虽展事君之礼;宿草将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义深凡百。望於葬日,送至墓所。”[3]。虽没有明写对李建成的感情,但是作为原部下,敢于在新君对旧主犹心有余悸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表,可见其胆量和忠诚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其情其意可谓是感人至深,在成王败寇,树倒猢狲散的当时,这份忠诚是难能可贵的。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魏征对其故主的感情。虽然这些故主并非其感遇知己,他的建议也不受他们采纳,可是,那颗忠心依然是天地可鉴,毫无虚伪做作之嫌,忠诚之心坦坦荡荡。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支配着他这一次又一次的换主,却始终保持一颗忠诚的心呢?

三、社稷意识

魏征在给唐太宗上的 《论治道疏》中有这么一段:《礼记》称:“鲁穆公问於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泉,无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曰:‘裂地以封之,疏爵而待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而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是诈忠也。’”《春秋左氏传》曰:“崔杼弑齐庄公,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亲昵,谁敢任之?’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之,兴,三踊而出。[3]这一段完全可以看作是对魏征一次又一次的择主,以及为旧主写墓志铭,为旧主送葬的最好解释,在他的意识中,这些主人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社稷,正如晏子所言:“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亲昵,谁敢任之”魏征又何尝不是这样,假如他不是心怀社稷,为人民谋更大的福祉,那么他也会像王伯当感遇李密一样,不管对与错,都誓死跟随李密,这样的愚忠只是出于个人的私心而已,尽一己之私而置天下社稷不顾,魏征是不会做的,所以故主一个个的死去,他没有说是随他们而去,而是把自己的那份忠诚转向另一个主人,另一个可能会心怀天下苍生的主人,直到最后一位主人李世民,李世民对于他而言,有莫大的知遇之恩,不但没有因为他劝谏李建成杀掉自己而怀恨在心或者是打击报复,反而给他极大的擢升,这样的恩典可以说是旷古未有,纵然如此,魏征对李世民依然是直言直谏,很多时候甚至让李世民下不来台,气愤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魏征心中想的是万民,是忠于社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君威在他看来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君主不思进取,于天下苍生于不顾。因而敢于一次又一次的犯颜直谏。相比较那些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忠诚来说,这才叫真正的忠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魏征就是真正为唐太宗计深远的那个人,一个真正心怀万民,帮他出谋划策的人,一个让他防微杜渐,远离骄奢淫逸的人。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不仅给予“人镜”这样极高的评价,而且于送葬之日含泪赋诗一首以示缅怀。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魏征屡次易主,但后人却没有诟病于他,完全在于他不一样的忠诚,他的忠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人身上,他的忠是忠于人民,忠于社稷,在这样的择主观念支配下,他才一步一步地走下来,成为千古忠臣和直臣的典范。他和唐太宗之间的故事也至今让人津津乐道。他的一生就是对传统择主观念的一种颠覆,让我们知道一个臣子,一个部下真正的忠心是什么样的,魏征用他的一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1]旧唐书·魏征传[M].

[2]新唐书·魏征传[M].

[3]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李建成社稷李密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冒犯”太子官位牢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
“相交线”检测题
李建成:被历史严重歪曲的大唐太子
立晋社稷与魏晋嬗代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社稷”是指国家
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扭曲的准皇帝
试论李密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