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共治”:法国政治社会的独特现象

2012-08-15 00:49李宁
关键词:席位共治议会

李宁

“左右共治”:法国政治社会的独特现象

李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建立了第四共和国,但阿尔及利亚危机的肆虐将法兰西的民族英雄夏尔·戴高乐再次推上法国政坛,他组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顺利发展至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和国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并导致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即“左右共治”。阐述了“左右共治”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及法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分析了这种政治现象在法国未来社会的走向。

法国;政治;左右共治;党派

在法语中,“cohabitation”一词表示同居、共同生活。除了指代人,“cohabitation”一词还存在于法国政治社会中。这与法国社会政治体制及选举制度有关。

一、“左右共治”现象的政治根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君主制废除。1792年9月22日,法国建立了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并于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法国进入第二共和国时期。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1年9月第三共和国成立,1940年6月投降德国,第三共和国覆灭。1944年8月,夏尔·戴高乐率领法军进入巴黎,以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1945年10月,第四共和国正式成立,因为强烈反对议会制,戴高乐随即退出政坛。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于1946年生效,确立了议会制。与政府相比,国会拥有更多的权力,国会任命政府首脑并可推翻政府。有总统这一职务的存在,但是总统人选由国会任命,总统本人并不拥有太多实际权力。国会选举以比例选举制进行,由于党派众多,所以任何单一党派都很难赢得国会大多数席位,因此政府一般都由各党派联合构建,但是这些联合政党又会在很短时间内由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国会内党派众多,而且国会有弹劾政府的权力,因此一旦各党派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多数派联盟便会瓦解,造成政府倒台。不稳定性是第四共和国最真实的写照,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相继变换了18任政府。1958年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加剧了法国各党派之间的分歧,从而引发了第四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国本土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内忧外患之际,法国政坛却没有任何政党,也没有任何政治人物能够拯救当时的法国于水火之中。于是,5月28日,当时的法国总统勒内向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救法兰西民族于危难的、法兰西最有影响力的人——夏尔·戴高乐求助,并赋予后者全部职权以便其在6个月之内解决阿尔及利亚危机,同时平复国内各种政治矛盾。

1958年,夏尔·戴高乐组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因反对议会制,戴高乐于1945年退出政坛,他重返政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宪法,确立总统制。新宪法也于1958年9月28日由全民投票通过并生效,新宪法赋予总统更多权力,将总统置于第一公民的位置,并规定,总统任期为5年,国会议员为7年。从此,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国会等重要权力,可以直接将某项议案投诸全民公决,也可以在国家危急情况下避开国会采取重大决定。1962年,时任总统的戴高乐宣布总统应由法国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本人也在1965年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位由全民选举产生的总统。然而,即便这样,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体仍非绝对的总统制,国会对总统仍有制约:国会有权弹劾政府,迫使其重组;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没有否决的权利,至多只能让国会再次复议;总统不得在一年之内两次解散国会。在这种形式的政体下,总统只有得到了国会多数派所属政党的支持,才能充分行使各项权力。

二、“左右共治”现象的产生及其影响

1958年到1986年,新宪法顺利运行。但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下,不断的政党竞争,不停的国会选举,使得法国政治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1986年国会选举,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选举结果表明,尽管时任总统的弗朗索瓦·密特朗隶属左派政党—法国社会党,但是国会大多数席位却由右派政党—人民运动联盟获得。这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总统所属党派没有获得国会大多数席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总统选举与国会议员选举未同步进行导致的。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之间相隔数年,在此期间,法国人民可能不再满意原来选出的总统及其所属政党,因此人心思变,从而导致在国会选举中转而支持另一政党。总统所属政党不能在国会中占有大多数席位时,总统提出的议案很可能会被反对党,即国会多数席位否决。这种情况下,政府决策往往难以进行,总统也无法有效履行其职责。面对此种情形,弗朗索瓦·密特朗并没有选择解散国会,而是任命了右派政党成员雅克·希拉克作为总理,借此平衡政府中左右派政党的力量,牵制国会多数席位。这就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同居”,史称“左右共治”,时间从1986年持续到988年。

1993年到1995年,历史再次上演了这出 “闹剧”。这次,总统仍然是隶属法国社会党的弗朗索瓦密·特朗,只是总理换为人民运动联盟的爱杜瓦·巴拉迪尔。1997年到2002年,“左右共治”的局面第三次出现,不同于前两次的是,这次的总统是人民运动联盟的希拉克,面对国会大多数席位的失守,希拉克不得不任命左派政党成员若斯潘为政府总理。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左右派政党“共治”的岁月就长达9年。虽然这并未给国家政体造成严重冲击,但这种情形却极大程度上改变了1958年宪法中对国家的两个重要首脑,即总统与总理两者之间关系的认定。1958年新宪法规定:总统有权任命总理,总理附属于总统并负责各项政令的实施。然而,在“左右共治”期间,总理由于拥有国会大多数席位的支持,因而其权力在事实上远大于总统,总统只负责国家的外交与国防政策,而总理则负责各项内政事务。法国人并不反感这种“左右共治”的局面,相反,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两个政党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以防一党独大的局面。然而,许多政界人士和观察家都认为,这种制度妨碍改革,妨碍国家各项政令的有效实施,也削弱了法国在外界的声音,更令人担忧的是,总统和总理相互牵制,可能会出现为了争夺政治资源与权力而产生争执的状况,致使国家利益及人民权益受到损害。

三、法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政党共治的闹剧,2000年,宪法修正案将总统任期缩短为5年。2002年起,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开始同步进行,总统选举之后1个月左右就会进行国会选举。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候选人,将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携着胜利的余威左右国会选举,使自己的政党赢得国会大多数席位,以打造强势政府。

虽然这仍然无法绝对避免法国政治社会中左右两派政党“共治”现象的再次出现,不过还是从根本上大大降低了这种闹剧出现的可能性。选民支持某一个总统候选人的同时,一般也会支持这位候选人所属政党。总统选举1-2个月之后,国会选举随之举行,选民尚且不至于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改变对原来支持政党及总统候选人的看法,因此也会继续支持这一政党的国会议员参选者。毕竟,法国人民也清楚,只有团结、强有力的政府才能使法国社会保持稳定,高效运行。

四、从政体上解析“左右共治”现象“偏爱”法国的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存在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再细分,民主共和制中又可分为总统共和制和议会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在宪政体制下由一个世袭或选出的君主作为元首的政体。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国家元首是一位君主,与其他的国家元首不同之处就在于君主一般是终身制的。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到20世纪初,欧洲所有剩余的君主都是立宪的。而立宪的君主虽然仍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受到了宪法的明确规定,如此,君主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甚至一些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到仅仅只作为国家的代表,毫无实际权力,诸如英国、日本、泰国;但与此同时,仍然有一些立宪的、但拥有很大权力的君主,他们可以指挥军队、组织或解散政府,例如位于中欧的列支敦士登。现时代,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都有多个国家仍在实行君主立宪制,如英国、加拿大、日本、摩洛哥、澳大利亚等。

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作为君主政体的相对面而存在。在共和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下,国家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主要有两种:议会制共和制及总统制共和制。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的不同。在实行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中,议会拥有立法权力及组织、监督政府内阁的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大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必须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种体制下的总统只空有虚位,并不拥有实际权力,比如: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此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的也是议会制共和制。而在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中,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政府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只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总揽行政权力,统帅三军,例如: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

综上所述,不管实行的是议会制还是总统制,不管国家元首是总理还是总统,资本主义共和制国家都有毋庸置疑的国家最高权力掌握人或机构。例如,议会制国家中,议会权力大于总统,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控人总理或首相由议会任命;而总统制国家中,总统是国家最高权力拥有者,领导政府,总揽行政权力,统帅三军。这样的政治体制保证了国家机构能够高效运行,国家的各项政令、改革措施也能够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中,总统有权任命总理、组织政府,然而,议会也可以弹劾政府,这就是法国所独有的半议会半总统制政体。如此一来,如果总统想充分行使其权力,就必须得到议会中大多数席位的支持,而如果总统所属政党并不是议会中大多数席位所属政党,那么总统组建的政府就很可能遭到议会弹劾,总统的各项权力也无法实施。第五共和国初期,反对党势力单薄,无法与右翼执政党抗衡,总统的执政地位甚为稳固,因而这种半议会半总统制政体得以顺利延续。然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两派政党旗鼓相当的局面,再加上总统任期与议会任期不一致,便出现了总统与议会大多数席位分属不同政党的状况。这种情况下,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总统权力,执政党只能选择与反对党分享权力,即将总理职位与组织政府内阁的权力拱手让与反对党。

五、结语

左右两派政党“同居”,即“左右共治”,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孕育出的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虽然经过修改宪法等改革措施已经从制度上大大降低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现在的法国政治社会中,左派第一大党法国社会党与右派第一大党人民运动联盟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而且一向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人民积极追求民主与政党间的相互制衡,不会接受一党独大的局面出现,因此,法国政治社会中“左右共治”的现象在未来仍然难以完全避免。

[1]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吴国庆.战后法国政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3]马蒂耶.法国史[M].郑德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D033.3

A

1673-1999(2012)10-0015-02

李宁(1985-),女,河南鹤壁人,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外语学院助教。

2012-03-12

猜你喜欢
席位共治议会
“多元共治”乐融融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一个议会的诞生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再议会计监督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机构席位买卖股追踪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