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传统”现象与道德文化安全问题

2012-08-15 00:48钱广荣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观念现象

钱广荣,钱 进

(1.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芜湖市鑫诚公证处,安徽 芜湖 241000)

“反传统”现象与道德文化安全问题

钱广荣1,钱 进2

(1.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芜湖市鑫诚公证处,安徽 芜湖 241000)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反传统”是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和内在动力。在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反传统”现象在推动社会道德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会威胁道德文化的安全,因此需要确立道德文化安全意识,厘清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路。

“反传统”现象;道德文化安全;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道德发展进步过程中一直存在“反传统”现象,或者表现为违背、否定不良的传统道德,或者表现为违背、否定优良的传统道德即传统美德;人们对前一种“反传统”现象多能理解和接受,而对后一种“反传统”现象却多感到“困惑”。卢梭曾对文明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存在的与人类美好的“自然状态”相悖的“邪恶”现象感到大惑不解,发出“文明社会的发展只不过是一部人类的疾病史而已”的慨叹。[1]他所说的“邪恶”和“疾病”,其实就是社会道德发展进步过程中存在的违背、否定传统美德的“反传统”现象,所谓“疾病史”也就是违背、否定传统美德的“反传统”史。卢梭的“发现”描述了人类社会道德发展史的实际轨迹,虽然他并未对自己的“发现”作出合乎历史辩证法的说明。

社会道德发展进步史上最早出现的“反传统”现象,以“自然状态”的解体和私有观念的出现,以及此后逐渐走向普世化的自给自足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生产的道德态度和社会心理为表征。所“反”的“传统”是人类在聚居“原始共同生活体”时代实行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用以“反传统”的道德是小私有观念,包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孙”的皇权私有观念。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萌发和理论化的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历史观和道德价值学说,所“反”的“传统”,不仅是原始共产主义,也包括小生产的私有观念和专制特权私有观,它不再主张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和“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观念,而是推崇自由竞争和个性扩张、弱肉强食,虽然它同时倡导利己主义的“合理性”、博爱精神和国家民族意识。孕育在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战争中的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成为评判全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准则,它以反对在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虽然,在中国关于什么是科学理解的集体主义至今仍然莫衷一是,有的人甚至公开反对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的基本原则,但是有一点是不应当置疑的,这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应然的意义上作为人类由史以来最先进的道德,必须公开打出“反”标志资本主义道德“传统”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旗帜。

由上可以看出,特定历史时代“反传统”所“反”的多为此前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而用以“反传统”的道德观念多为被当时代人们视为“错误”的新生的“伦理观念”。有学者指出:“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尽管如此,唯有睿智的眼睛才能洞察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分界”。[2]这里所说的“错误观念”及其“错误程度”所指,就是用以“反传统”的新生“伦理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人类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轨迹,正是用这样的“错误观念”及由此提升的意识形态形式“反”以往时代占居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的实际过程。这就表明,“反传统”所演绎的逻辑张力正是社会道德与发展进步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社会道德发展进步之客观规律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道德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经济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于“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起初多为自发的道德经验,经由“理论加工”被提升为道德意识形态的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之后,才能适应当时代经济及“竖立其上”的整个上层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与心态的积极作用。相对于适应以往历史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的传统道德包括传统美德而言,新“伦理观念”的萌生和蔓延过程势必会在人们自发的意义上与传统道德抗衡,其“加工”和提升的过程势必要在社会自觉的意义上对传统道德进行与时俱进的批判和创新。特定时代的“反传统”只是现象,为新的“伦理观念”争取生长和提升的社会条件才是实质。

正因如此,“反传统”现象在社会处于制度或体制变革和创新的转型时期表现得特别激烈,也特别复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社会发展包括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举世公认的,与此同时出现了以“道德失范”及由此带来的“道德困惑”为表征的“反传统”现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它同样存在“反”不良的传统道德和“反”优良的传统美德(包括革命传统道德)这样两种情况。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国人对前一种情况能够理解和接受,而对后一种情况则多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包括相关学界的一些专业人士也一直以为这是“改革付出的代价”。意思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以牺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括革命传统道德为代价,流露出的“困惑”和“无奈”情绪与卢梭当年十分相似。“代价论”只看到社会道德发展进步中“反传统”的现象,没有看到这一现象的本质所在,遮蔽了社会道德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难能认同和跟踪深化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步伐,放松乃至放弃了与时俱进地创新道德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机遇。这就使得科学说明和认识社会道德发展进步过程中存在的“反传统”现象,成为当代中国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实践建设一个不容回避和逾越的重大课题。

特定历史时代尤其是社会变革时期所“反”的“传统”,一般多是当时代初期实际上需要的传统美德。这就增加了认识和把握“反传统”现象的复杂性,同时也就使得正确认识和把握“反传统”现象更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出现的“反传统”现象,所“反”的“传统”可以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核心价值的“推己及人”和中国革命传统道德之核心价值的“专门利人”,它们实际上都是当代社会生活不可忽缺的传统美德。而用以“反”这些“传统”的道德,则多为萌生于市场经济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基础之上、尚处于自发的经验状态的新“伦理观念”,如尊重个性、自由竞争、公平正义之等。它们还远没有被“理论加工”和提升为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反传统”现象所提出的问题,本质上和主要任务不是直接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在批判地承接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对萌生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新“伦理观念”实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创建、使之与新时期新阶段经济政治建设之客观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问题,并通过宣传和教育等实践途径使之逐步成为国人的新道德共识和全社会的道德舆论的问题。作如是观,就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固守传统”的思想情绪,借“反传统”之势,把握推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与发展进步的历史机遇。

历史上,“反传统”现象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多会受到“固守传统”的抵触。这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一旦形成便具有滞后的特性,这种特性通过转化为个人之“德”而使人们养成留连和欣赏传统美德的习性和社会心理。因此,当“反传统”现象普遍出现时,社会上就会弥漫着“今不如昔”的怀旧情结和对新“伦理观念”的抵触情绪。而这种怀旧的情结和情绪,在传统美德失落或缺失其调节现实生活的功能、新的“伦理观念”尚待经由理性梳理上升到道德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层次的特殊时期,或是新的制度已经确立、社会却仍需要传统美德调节现实生活的时期,多表现得比较强烈和普遍。它在“守旧”的意义上呵护着传统美德,保障着社会变革和转型初期必不可少的伦理秩序和道德日常生活,同时又阻碍着社会道德创新和发展进步,实际上成为一种落后的道德文化心理。从而使得社会转型期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多带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悖论”特征。这就要求,在把握社会转型期“反传统”的历史机遇、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理性地解构“固守传统”的道德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反传统”造成道德功能弱化和“缺场”的境况,出现道德文化安全问题。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属于深层次的观念文化。它是人格和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涵,关乎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所谓道德文化安全,是指道德的观念文化之存在状态与功能发挥基本达到正常值。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在借“反传统”现象之势推动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确立道德文化的安全意识并在此前提下厘清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无庸讳言,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安全在面对“反传统”在走向更新和进步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和威胁。如:在经济活动中,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对人类公认的基本道义毫无尊重和敬畏之心,致使“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在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崇尚“我酷故我在”的个性主义和唯我主义,炫耀奢侈怪异的个人消费方式、推崇“三俗”的颓废文化,甚至鼓吹“乱伦”和“换偶”之类的“性权利”、追捧“一脱成名”之类的“人气”等,无视个性表达应有的道德文化内涵。再如:在道德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中,无视道德文化的国情差别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淡化和规避道德文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及其主导功能,热衷于抽象谈论和追随西方道德文化的“范式”和概念;在道德教育的问题上一般地反对统一性要求和“灌输原则”,主张“德育目标来自生活”、实行“德育生活化”,从根本上否认道德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的本质要求。如此等等,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确实存在道德功能弱化和“缺场”的道德文化安全问题,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积极开展适应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道德文化研究,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化体系。其次,要开展道德文化的思维创新研究,在“反传统”中科学把握“今非昔比”和“与邻攀比”的思维方式,提倡和营造道德文化创新的科学风尚。在伦理思维和道德生活的方式上,要纠正消极夸张和盲目肯定新生代与他们父辈之间的“代沟”、刻意哄造“今优(胜)于昔”的“代际心理”和“野蛮现代性”的社会氛围,积极探讨和建构道德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与邻攀比”和取“他山之石”的问题上,要立足中国国情特别是道德文化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出发,提倡和坚持“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反对和纠正“向邻看齐”的模仿逻辑和平庸作风。再次,要研究和切实加强大众传媒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文化既是现代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文化生成和传播的重要土壤与载体,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其加强建设与管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综上所述,面对“反传统”现象,必须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与时俱进地把握道德文化创新的历史机遇,推动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同时高度关注道德文化的安全问题,厘清维护道德文化安全、加强道德文化研究与建设的基本理路。

[1] 卢 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62.79.

[2] 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

[3] 中共中央马恩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B82-0

A

1673-1794(2012)01-0012-03

钱广荣(1945-),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钱进(1977-),男,芜湖市鑫诚公证处公证员。

2011-10-19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观念现象
身边的传统美德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健康观念治疗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