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援助——以上海市为例

2012-08-15 00:54■汤
残疾人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助残残疾残疾人

■汤 潇

经济转型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援助
——以上海市为例

■汤 潇

随着城市功能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新兴高端的服务型企业主要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对残疾人的传统就业渠道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两家上海现代服务型企业援助残疾人就业的创新实践,证明残疾人在现代服务业中拥有崭新的就业机会与发展前景,亟需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各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

残疾人就业;经济结构转型;现代服务业;社会助残创新

引言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生活和发展的主要保障。上海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至2011年11月底,上海当年度累计新增就业残疾人5104人,其中集中就业1881人,按比例就业1596人,自主创业184人,非正规就业798人,其他形式就业437人,从事农业生产122人,超额完成2011年全市新增3000人的残疾人就业安置计划[1]。在国际金融风暴、欧债危机、国内CPI高企以及实体经济不断遭受重挫、上海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能取得这样的就业成果,固然十分可喜。这与当地党和政府重视民生发展,社会各界热心助残,以及相关部门和组织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密切相关。

1 上海经济结构转型与残疾人就业机遇的分析

1.1 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之一

长期以来,上海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但是在新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的城市,其功能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2009年4月,国务院发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上海市政府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新兴服务业”。[3]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此相应,上海就业格局也开始发生重大变革,现代服务业在就业吸纳能力、就业结构转变以及就业方式更新等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现代服务业主要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既包括上述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因而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与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完全一致。

1.2 残疾人传统就业岗位严重流失,中心城区尤为突出

上海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残疾人的就业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上海残疾人就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的传统加工制造型企业,而且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以及受教育水平低等因素,大多从事简单、低端和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换代,以及老城区的城市建设、地价增值、环保约束等限制,上海中心城区的制造业企业不断向郊区甚至外省市外迁、置换,导致一大批安置残疾人的传统就业渠道流失,直接减少了残疾人、尤其是中心城区残疾人的就业机会。

而正在崛起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以高技术含量与高增值服务的知识型企业为主体,高文化水平和高专业素质的知识型员工成为就业的主力,这对于大多数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存在某些身心障碍的残疾人群体来说,就业竞争的劣势无疑更加突出。

1.3 现代服务型经济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

机遇与挑战并存。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现代服务业主要涉及信息通讯服务、金融业服务、房地产业服务、科技教育服务、文化体育及休闲旅游业服务等领域,主要依托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受交通条件及地域空间的限制较少,对从业者的体力、体能的要求显著放低。这就意味着残疾人就业的行业性约束、空间性约束以及生理性约束将不断减少,后台性就业、非体力型就业、灵活就业等新的就业形式将日益增多,残疾人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结构性改善也将成为可能[4]。例如,淘宝网等网络营销、网络配送已成为残疾人从事现代服务业,甚至是一些重残人员居家就业的新领域。

与上海经济结构转型相顺应的是,上海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援助也出现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一些具有先进理念、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主动向残疾人士伸出援手,以全新的方式吸纳、支持他们就业,这些有益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新形势下上海残疾人就业渠道的开辟积累了极有价值的经验。

2 T公司服务外包支持残疾人庇护性就业的案例分析

2.1 助残实践成果

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和支撑下,服务外包成了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手段。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上海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金额居全国之首[5]。与传统制造业外包不同,现代服务业外包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为灵活就业乃至家庭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是为残疾人拓展了新的就业空间。

T公司是一家市场研究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的某欧洲企业,其主营业务是向客户提供大量市场调研信息及其分析处理结果,从而帮助客户做出符合市场需求及趋势的商业决策。市场调研问卷等数据信息的录入是T公司的基础工作之一。为了协助T公司实现“社会责任、社会关怀”的企业文化理念,2008年10月,上海市残联与T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陆续在全市若干个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成立了工作站,T公司将市场调研数据录入这一业务流程指定外包给工作站,而残疾人在市残联的组织推荐下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完成录入工作而获得相应报酬。这是一种通过服务外包实现残疾人多元、灵活、团队庇护性就业的有益尝试。

经过合作各方的共同磨合,T公司的服务外包项目已形成了如下基本架构:①市残联委托专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直接面向市场发掘、引进残疾人就业岗位;②T公司在与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力资源机构签订协议后,将业务外包给残联组织管理下的残疾人工作团队;③人力资源机构作为短期劳务派遣方,代理上岗残疾人的劳动关系;④残联提供阳光职业康复基地作为项目工作站,并配备电脑等相应设备,招募日常管理人员;⑤残疾人经培训并测评合格后进入工作站工作,同时T公司派专人长驻工作站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督查。

目前,该项目的几个工作站已承接了T公司超过80%的录入工作,吸纳了来自各区县的残疾人上岗工作,其中包括肢体残疾、听语残疾、轻度智力残疾、精神残疾,以及低视人员,他们绝大多数存在着社会就业困难的情况。其中以大专、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主,部分为初中职校及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残疾人的工作报酬根据完成的工作量计算。几年的实践证明该服务外包业务相当成功,因而T公司已开始了下一个助残岗位“市场电话访问员”的研发。同时,T公司的助残举措引起了该跨国集团内部其他下属企业的强烈兴趣,并相继提出希望残联为他们输送残疾人专业人才的要求。

目前,T公司的助残服务外包项目作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残疾人团队庇护性就业实例,已成为上海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同类劳动产品引进和管理的标准,并带动了许多其他热心助残的社会企业竞相推出了多个助残就业新项目。

2.2 助残创新特点

T公司的服务外包项目存在以下显著特点:

①多方合作,优化组合

该项目开创了残疾人团队庇护性就业社会援助的新模式,即企业解决保障问题和产品问题,残联协同社会助残组织解决管理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实现上岗充分就业。在这样一个合作框架下,各方都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而残联的作用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残联是整个项目的发起者、支撑者、协调者和监管者。

②互惠共赢,各方获益

对残疾人,该项目不仅提供了多形式、多渠道、非全日制的庇护性就业岗位,而且将他们带入了先进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之中,使其劳动产品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含量。这些原本竞争性就业困难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自食其力,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那些年轻的智障和精障员工病情有明显好转,都非常珍惜这样的工作岗位。

对发包企业,该项目使T公司改变了原先数据输入工作完全依靠自聘人员和大学生短期打工的不稳定情况,培训后的残疾人输入精确度提高,队伍稳定,而且企业节省了场地、水电煤、通讯等运营及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对残联组织,该项目积累了从项目开发、社会合作、管理模式,以及残疾人职业康复、就业渠道、骨干培养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对残疾人就业的社会化运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型助残方式具有促进作用。该项目尤其为长期困扰各区和街道残联的精神类残疾人员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为被摒弃在主流就业形式外的残疾人上岗就业进行了有效探索。

对人力资源开发机构,通过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市场开发、就业培训项目的引进、残疾职工人事代理等专业服务的提供,进一步参与到社会化助残的体系建设中,并找到了与政府及市场合作的契机,以及此类社会机构与组织新的生存空间和拓展方向。

③项目适应性较强,易于推广

信息录入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参与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熟悉电脑、手指灵活,尤其适合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城市重度以下青年精神类残疾人员。此外,这类工作对场地环境要求不高,只需要一定空间,能够安置若干电脑及相应设备。所以,将类似的工作站建在现有的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如阳光职业康复基地等,便于对残疾人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生活照料,有利于残疾青年的职业康复。

3 X网站专设岗位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案例分析

3.1 助残实践成果

从世界经验看,服务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蜕变,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渠道。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商贸、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传统业态,促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又如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品牌代理、仓储式销售、社区便利店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可创造出更多现代化乃至全球化的工作岗位;同时,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绿色生活品质及社区服务、文化创意、通讯及计算机信息、科技、工程咨询、财富管理、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也能够创造出更多新型的就业岗位[6]。

大型网站X网是一家知名的电子商务公司,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新型现代的旅游和度假服务。X网的规模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产业模式和运作方向,代表了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更为可贵的是,该网站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残疾人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残疾人用工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融合的社会助残就业新模式。

目前,X网的各个部门针对残疾人设立的特殊工作岗位不仅有“仓库管理”“传真收发”“部门总务”“客户服务”“票台分装”等一般性岗位,也有“网站美编”“文化支持”“网页设计”等较高层次的技术维护及研发岗位,该网站的在岗残疾员工有数十人,超出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规定标准,残疾员工包括听语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分别在10多个业务部门中任职,他们在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残疾人的正规就业和社会融入。

3.2 助残创新特点

X网站公司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实践特点如下:

①将企业发展与残疾人就业有机结合,因人设岗互惠双赢

X网在招录残疾员工时,首先根据公司的招募计划和相关的就业扶助政策,对残疾人的岗位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因人设岗”,把残疾人作为企业的有用人才来选拔培养,改变了原来被动按比例接纳残疾人就业的状况。

根据新生代残疾人中有一部分受教育程度高、熟悉网络技术、有工作特长等特点,X网安排他们从事网站和网页设计等较高层次的工作。一方面企业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享受到国家的税收及社保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残疾员工实现了就业愿望,并以自己的劳动参与到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去。因此,这是一个互惠双赢的社会助残成功范例。

②以助残理念充实企业文化,带动服务质量提升

X网是现代服务型企业,需要的是“服务”和“奉献”的精神,接纳残疾人就业,有利于形成理解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企业文化。并且,X网的客户中也常有残疾人士,公司雇用残疾员工,不仅使得残疾员工和残疾客户之间更容易沟通,使公司能够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服务,同时也带动健全员工对残疾客户的理解和服务。

③同工同酬,使残疾员工分享现代企业的丰厚利润

X网在安排残疾员工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规避缺陷,二是发挥特长,让残疾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一方面,对残疾员工实行帮带制度,并在其可承受压力范围内安排工作,使他们逐渐熟悉岗位,逐步成长;另一方面,跟健全员工一样,对残疾员工制定了同工同酬、一视同仁的人事政策,目前,X网的残疾员工中很多人工资已接近甚至超过了3000元/月,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 案例研究的启示

无论是T公司的服务外包项目,还是X网专设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实践,以及诸多类似的企业案例,都提供了残疾人实现就业和社会融入的全新注解。但是,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援助如何进一步创新,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4.1 建立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仍有许多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尚未开发与延伸,而仅仅依靠残联、民政等部门是无法实现的,因而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多方参与的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开发机制。尤其需要引导、培育一批专业机构从事残疾人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使他们在政策及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下,参与到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以实现残疾人就业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4.2 制定现代服务企业助残就业的鼓励政策

需要在政策制定上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积极吸纳残疾员工,并给予工商注册、税费减免、残保金缴纳甚至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与奖励。对录用残疾员工较多较集中的企业,应当考虑设立残疾员工职业指导师制度,以解决企业用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当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及组织联手,在上海服务行业开展宣传表彰活动,营造企业扶残助残、社会担当的良好行业氛围。

4.3 完善市场导向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不衔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每年政府在培训上的投入不菲,但实际效果却与之不符。如何使就业培训项目的研发运作与上海现代产业发展紧密相关,以就业市场预测、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人才成长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建立并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完整体系,应当成为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前提,值得有关方面深入研究。

[1]上海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2011年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及培训工作情况总结.2011.12.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9.04.29.

[3]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5号. 2009.05.08.

[4]王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与残疾人就业.上海残疾人就业支持论坛.2010.4.15.

[5]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09上海服务业发展报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张燕生.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报告.2009.8.患者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②疾病家庭负担明显减轻

疾病家庭负担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负担、日常活动、娱乐活动、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精神病患者多数与他们的亲属生活在一起,其亲属承担着对患者长期的基本照顾,从而给其家庭及亲属带来各种主、客观负担。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普通人,且涉及到身心健康的多个方面[12],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13]。家庭防治模式,通过为他们提供免费药物、送医送药服务,为他们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防治人员的介入也给他们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从而调动了家庭的动力。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卫生宣教教育,减少生活应激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和主客观负担,调整家庭内人际关系,提高家庭职能。系统家庭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改善家庭关系[14]。本研究结果证明,家庭防治模式可以明显减轻家庭负担,与以上观点相一致。

综上所述,家庭防治模式可以降低疾病家庭负担,提高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探索推广。由于本课题仅针对男性患者,且未对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估,更全面的报告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瑛,李亚敏.现代西方精神疾病康复治疗模式与传统中国治疗模式之比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4(11):80-81.

[2] 张广岐,薄绍晔,张少觐,等.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与我国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5(9):16-18.

[3] 刘新民.家庭心理治疗在社区精神卫生中的作用.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876.

[5]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97-98.

[6]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82-83.

[8] 张继红,杨艳杰,彭涛.社区精神卫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7.

[9] 李凌江,王蕾,杨德森,等.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照料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2):68-70.

[10] 张明园.精神病防治康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8.

[11] 吕路线,石玉中,邱亚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与护理[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

[12] 刘琳,曾昭祥.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7-89.

[13] Pai S, Kapur P L. The burden on the family of psychiatric patients[J]. Brit J Psychiatry. 1981.138: 332-335.

[14] Phillips MR,Veranica P,Feffei L,et a1.Stigma and expressed emotion:a study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ember in Chins[J].Br J Psychiatry.2002.181(6):488-493.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Assistance for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Take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ANG Xiao

Along with th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funct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modern service sector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Shanghai’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merging high-end firms in this industry mainly rely on IT technology and modern management model, which has influenced and challenged this traditional employment channel for the disabled. This paper analyzed two Shanghai firms’ innovative practice on supporting employment for the disabled and proved that there would be new jobs and career outlook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modern service sector. It should establish a new human resource mechanism for the disabled which could adap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volve all parties with mutual benefits.

Employment for the disabled;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Modern service sector; Innovative social assistance to the disabled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上海 200020

汤潇 工学硕士 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残疾人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助残残疾残疾人
贾茹 爱心助残 彰显民企风采
福建助残福利事业拓新局
福彩圆梦2018爱心助残集锦
桃源路上绽奇葩 助残扶残人人夸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