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化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基于湖南的实证分析

2012-08-15 00:34何文举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共线性产业结构显著性

何文举

(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条件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三个转变”的重要理论,首先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其次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最后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三个转变”的理论阐述我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的发展路径,为我国实现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深远。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三个转变”理论的提出同时也对当前我国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第一个转变来看,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是可以有效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即依靠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张带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进行了经验研究,其结论是一个人获得的收入水平与受教育水平成正比[1]。

从第二个转变来看,发展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即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第一产业的比例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先是迅猛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则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我们认为第二产业迅猛增加时需要相适应的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来自普通高校和技术职业院校的理论型与实践型人才。但是,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存在过度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学院面临萎缩的趋势,亟待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结构方面的改革。

从第三个转变来看,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或许能够带来GDP的迅猛增长,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一旦超出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其后果就是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不但较好得地解决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问题,而且它强调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破除资本收益递减的关键即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教育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人力资本、知识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点,教育和培训所形成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3]。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能力甚至技术进步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本文尝试从实证的角度,以湖南为例,来探讨产业结构的演化与科技创新,进而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贡献,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撑;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各类产业内部的调整,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新要求[4],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亟待通过教育模式改革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演化相协调。

一 科技水平、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1.科技发展水平

以湖南为例,当前全省科技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投入总量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能力增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创新高、工业企业创新产出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4 28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占GDP的比重为38.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提高。2008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 529.86亿元,科技支撑社会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取得成效。以湖南省2008年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为例,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全省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106.19%。其中,科技投入指数为105.43%,对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贡献1.36个百分点;科技产出指数为106.46%,对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贡献1.61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为105.98%,对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贡献1.50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社会进步指数为106.89%,对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贡献1.7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近年来,湖南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并且向优化和中级发展。从三产业的比例来看,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2010 年的14.7∶46∶39.3,就业结构类型由“一二三”演变为“二三一”,这完全符合著名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观点。在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5]。从产业结构比例与就业结构比例两方面综合可以看出,湖南省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三一”过渡的后期阶段,并逐步向“三二一”过渡。见图1。

图1 湖南省产业结构总体发展水平

二 模型的构造与变量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众多,本文在国内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角度选取了每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每万人大学生数、教育年限、文化体育娱乐支出(万元)、教育支出(万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R&D经费占GDP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成交额、三种专利申请数作为解释变量,湖南省历年来三次产业的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在各年的《湖南统计年鉴》中搜集了1996~2010年的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它们对湖南产业结构的影响情况。

至于以上因素是否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用模型来进行检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各变量意义为:

Y1:湖南省第一产业产值;Y2:湖南省第二产业产值;Y3:湖南省第三产业产值;X1:每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X2:每万人大学生数;X3:教育年限;X4:文化体育娱乐支出(万元);X5:教育支出(万元);X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X7: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X8:R&D经费占GDP比重;X9: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人年);X10: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成交额;X11:三种专利申请数。

三 实证分析

(一)基于第一产业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初步建立

运用eviews软件对上述多元线性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对模型进行分析:可决系数R2=0.99,说明样本回归线对样本点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表得 F0.05,F=601.381 6 > F0.05,所以 F 检验通过,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即11个自变量整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t0.025,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变量不显著,所以模型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多重共线性检验

通过eviews得到相关系数表,如下所示:

由表可知,变量总体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所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下面,采用取对数法来消除多重共线性。取对数得到新模型如下:

相关系数表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表得t 0.025,得出方程的参数的显著性检验通过。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表得F0.05,因为F=2 818.67远大于临界值,所以2个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R2=0.99,说明上述样本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为99%,拟合优度很高;同时,多重共线性得到解决。

3.异方差检验

在eviews中进行相关操作得到如下结果: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因为P >0.05,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自相关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表得临界值得到DW=1.96>dU,所以判断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同时也可通过下表体现出来:

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因为P >0.05,所以模型通过自相关检验。

(二)基于第二产业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初步建立

对方程进行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每一个变量都不显著,怀疑方程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作出变量的相关系数表如下:

相关系数表

通过相关系数表可知解释变量间确实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2个主成分z1,z2,以这2个主成分为自变量,第二产业值y2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得:

^y2=136 279.8+79 593.74z1+1 692.758z2

(58.18)(32.83)(0.70)

R2=0.99;F=539.14,

由方程可见z2不显著,因此去掉z2后进行回归得新模型:

y^2=136 279.8+79 593.74z1

(59.37)(33.49)

R2=0.99;F=1 122.2

方程的F值和t值显示方程总体以及各个系数都显著,该方程是合理的。

2.异方差检验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因为P值明显大于0.05,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

DW=1.90,显示方程不存在自相关。

Breusch-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因为P >0.05,所以模型通过自相关检验。

(三)基于第三产业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初步建立

对方程进行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每一个变量都不显著,怀疑方程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作出变量的相关系数表如下

相关系数表

通过相关系数表可知解释变量间确实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2个主成分z1,z2,以这2个主成分为自变量,第三产业值y3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得:

^y3=264 907.3+171 411.7z1-2 512.773z2

(55.16)(34.48)(-0.51)

R2=0.99;F=594.60,

由方程可见z2不显著,因此去掉z2后进行回归得新模型:

^y3=264 907.3+171 411.7z1

(56.81)(35.51)

R2=0.99;F=1261.167

方程的F值和t值显示方程总体以及各个系数都显著,该方程是合理的。

2.异方差检验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因为P值明显大于0.05,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

DW=1.22,显示方程存在自相关,通过广义差分法来消除,得到如下结果:

^y3=264 374.8+171 318.1z1+0.383 176ar(1)

(33.13)(22.95)(1.38)

此时的dw值为1.91,显示方程已不存在自相关。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基于对三次产业的实证分析,以上模型说明:X1每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X2每万人大学生数,X3教育年限 ,X4文化体育娱乐支出(万元),X5教育支出(万元),X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X7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X8R&D经费占GDP比重,X9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X10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成交额,X113种专利申请数对第一产业值具有显著影响;X1每百名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X2每万人大学生数,X3教育年限,X4文化体育娱乐支出(万元),X5教育支出(万元),X7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X8R&D经费占GDP比重 ,X9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人年),X11三种专利申请数对第二、三产业具有显著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贡献,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撑。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各类产业内部的调整,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应与本国或当地产业结构转换相适应,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

(二)建议

1.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了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对接的契合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则更趋向于中高端制造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可以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第一线,并能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构建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长期以来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性、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4],改革教学过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产业结构的区域转移,必然需要我国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规模和层次结构上与之相适应,协调发展。

2.确立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人才培训和科研投入的力度

从上述三次产业的实证分析来看,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R&D经费占GDP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3种专利申请数等这些指标对三次产业值具有显著影响。而这些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轻长远、重目前;轻投入、重结果;不计资源于环境的消耗,追求“人口红利”,企业人才培训和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很多企业甚至都没有把职工培训纳入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5]。因此,我国必须在转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和科研的投入,实现人才质量的第二次提升。

3.加强高等教育与企业互动发展研究,增强产业结构转换预测能力

高等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调整与地方产业结构转换接轨进行研究,需要专门的研究机构密切注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动向,更应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动向超前进行预测,准确把握对人才需求的和质量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等;并根据科学研究和预测,走在市场的前面开设出新专业,筹建新学科,从而在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促进高等学校自身的及时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效能,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政府部门具有比高等院校和企业更强的信息搜集和宏观调控能力,应当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源,科学指导企业,强化企业创新导向,每年面向社会公开发布重点和新兴产业紧缺专业目录,学校应从区域产业结构转换、企业需求出发,及时进行教学变革,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融入企业价值链、产业链,培养创新人才。同时政府还应设计对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等院校的考核和鼓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以及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高等院校创新型教学和研究的活力。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5]王 靖.高技能人才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重大作用[J].企业研究,2011(8).

猜你喜欢
共线性产业结构显著性
银行不良贷款额影响因素分析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文氏图在计量统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多重共线性内容为例
不完全多重共线性定义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正建议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